明日德阳天气 阵雨24℃~27℃
1937年
面对日寇侵犯,东部学校向后方转移
从危峭的群山走来,深入到西南腹地
七千里跋涉到罗江,带来抗日星星之火
青年唱响革命之歌,师长传授进步思想
这里被称为川西“小延安”
这里是国立六中四分校
2021年的今天
我们走进国立六中四分校旧址
致敬先行者 感受抗日战争时期师生的不易
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风沙中挺进》
作者:陈翔鹤(作家、文史专家,曾在国立六中任教)
朗诵:王守江
抗战时期,山东师生一路西迁,其路途艰难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在风沙中挺进》由陈翔鹤先生撰写,记录了流亡生活和师生转徙故事,聆听此序,便能了解到战时生活的不易。
流亡途中席地而坐听老师讲课,是最常见的场景
《不忘初心担使命,红色基因谱新章》
朗诵:熊美玲
国立六中四分校只存在了短短三年时间,但是在这三年中成长为了德阳教育史上不可缺的一环,在熊美玲老师的朗诵中,我们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四分校的故事。从两百多名师生怀着抗日救国的信念跋山涉水来到罗江开始,一大批学生就在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伟大贡献,“狂飙剧团”活跃在学校、医院、街市宣传抗战,《黄河大合唱》也传唱开来,群众也受此影响而觉醒。
图为国立六中四分校“狂飙剧团”团员在重庆时合影
《和有柳叔舟中有感韵》
作者:孙维岳
朗诵:青藤
“踏破长江万里舟”是师生们必胜的决心和坚定毅力的表现,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传递,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批的人才。
《记瞿亚先老师》
朗诵:邬丹、杨叙、青藤、吴奕潼
还在一路流亡时,师生们就积极投身到爱国救亡运动中,他们走到哪里,就把抗日救国宣传到哪里。四分校音乐教师瞿亚先“用唯一的喉咙抗战”,在他的带领下,四分校学生成立歌咏队,一路高唱抗战歌曲。
瞿亚先和李广田在国立六中合作领导抗战文化运动
《祭奠二十二位少女》
作者:李广田(散文家,四分校校刊《锻冶厂》主编)
朗诵:张璟怡、李弘毅
战争年代意味着牺牲,一首《祭奠二十二位少女》写出了二十二个美丽生命的陨落,她们在学校西迁途中溺水而亡,流亡的岁月、残酷的现实,这是时代探索的代价。
《赞美》
作者:方敬(诗人,散文家,曾在四分校任教)
朗诵:李刚
国立六中四分校的爱国民主运动,以陈翔鹤、方敬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用学校讲台带领学生阅读马列著作、新华日报等进步书刊,战时的文艺讲话唤醒群众,鼓舞着后代。
图为国立六中战时文艺讲话
《西去列车的窗口》
作者:贺敬之(诗人,1939-1940就读于国立六中)
朗诵:青藤、邬丹、刘万思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同时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些伟大成就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在《西去列车的窗口》一诗中,深刻表现了我国青年立志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朝气蓬勃的青年,肩负时代重任,胸怀远大理想,从青年到白发,在党的教育影响下,他们用双手把祖国建设得繁荣昌盛。
图为边疆建设者
此次“学党史、走进红色景区”读书会致敬国立六中四分校先行者诵读活动在《西去列车的窗口》的朗读声中进入尾声,活动过程中掌声不断,作品的分享传递了党员的情怀,增强了党员意识。从齐鲁大地迁至湖北的三千多名师生,顺着秦岭南坡向蜀山走来,朝西南腹地流亡,他们要在那里落脚,安放平静的课桌,近半个中国的山川,刻下了他们顽强的印迹,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悲壮远足。
国立六中四分校见证了教育的发展
是党组织光辉岁月的载体
旧址尚存于李调元纪念馆
下面,可以和小编一起走进李调元纪念馆
感受更多文化的故事......
李调元,中国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被川人尊为“川菜、川剧之父”,是罗江的一张文化名片。李调元纪念馆为德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且被确立为罗江区“德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是在 罗江 八景之一玉京山上修建的一处仿古园林,现大殿用于展出各地书、画名家为纪念李调元而创作的书、画佳品供游人观赏。
图为李调元纪念馆俯瞰图
在纪念馆的正大门有贺敬之题写的“李调元纪念馆”馆名。大门对联为:北斗人宗黄门常纳三千履,西川物望舍此安论十二州。
图为李调元纪念馆正大门
纪念馆内有一口古钟,名叫“景乐梵钟”,是罗江古八景之一,它早在1959年就已经被毁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2004年庆祝罗江建县1700周年暨纪念李调元诞辰270周年县人民政府重铸的。明代诗人卢雍有诗赞云“苍鲸何处吼?绀宇翠微杪。余音渡空江,下界知昏晓”。
馆内石碑众多,虽风化严重,但仍然能看出其样貌。李调元曾编撰《蜀碑记补》,是其原刻《蜀碑记》的上卷,是一部研究性的金石类著作,使用了二十多种典籍资料对四川从汉至宋的金石碑刻加以著录考证,其中不乏精辟之见,集中反映了李调元对于蜀地碑刻的研究之功,同时展现了李调元对于复兴四川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和对于金石碑刻的喜好。
国立六中四分校成立于1939年,虽然学校只短短存在了三年的时间,但是早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红色学校。抗战时期有孙维岳、李广田、陈翔鹤、方敬四大家耕耘着这里的校园,培育出激光专家马祖光,驻外大使章署等一大批精英人才,当代诗人贺敬之就是当年从这里奔赴延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国立六中四分校的创立为罗江带来了抗日救国的星火,也为后来的罗江中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图为国立六中四分校旧址和发展历程
除了国立六中四分校旧址在纪念馆内以外,罗江县图书馆调元分馆、罗江县书画院、廉政漫画精品馆都位于馆内,因此,李调元纪念馆文化底蕴极深厚。而从李调元纪念馆远眺罗江城,便能感受城区的美,明代诗人卢雍还有一首诗赞颂:“波静罗纹细,偏宜夜月明。应是江妃织,不闻机杼声”。
罗江人民为了纪念李化楠和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这“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而建造了“四李”塑像,它山人合一、气势磅礴。整个雕像群全是用石头砌成,雕像里面有巨大的空间,设计者就利用这个空间开辟了人文展馆,盛夏时节游览清静而凉爽。
文化是形成人们血乳交融的联系和共识,如果没了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族群必然导致空心化,并走向衰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木如此,文化也如此,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先行者才有现在中国教育事业的繁荣。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自信的增强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回首过去,是革命前辈坚实的脚印,展望未来,是新一代党员应切实去实现的目标,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我们不能忘记民族的过往,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还在继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前进。
来源 | 德阳市房产超市
编辑 | 孙畅 责编 | 张庆 杜敏 监制 | 张举 袁昱
点【在看】让更多人看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