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两人的能力和成就难分高下,但两人的结局却全然不同。这不同的缘由,至少涉及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两人所遵循的思想不同
如此一来,使得二人在秦国的处境不同,商鞅是法家的忠实追随者,而张仪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两人世界观的不同,决定了他们选择的人生道路的不同。尽管商鞅和张仪都是为了实现个人理想而响应秦国的招纳,成为秦国臣子,可商鞅所遵循的法家思想,让他的用武之地主要局限在秦国内部。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商鞅和张仪在秦国的角色就不同,前者是处理内政的官员,后者是游走于各国的"外交官"。终日在秦国君主面前活动,这就意味着商鞅会比张仪获得更多来自君主的监督,或者说提防。且商鞅和张仪虽同是秦国臣子,但商鞅日常接触的秦国官员远比张仪多。
因此,商鞅的直接政敌也会远比张仪多。故而从一开始入秦为官,商鞅要承担的政治风险就比长期在外的张仪多不少。
第二方面就是商鞅与张仪和君主的关系不同
所处的国家阶段也不同,虽说二人都是在为秦国君主服务,但张仪辅佐的是秦惠王和秦武王,商鞅辅佐的是秦孝公和秦惠王。商鞅是因为得到秦孝公的鼎力支持而得以在秦国施展拳脚的。可他和继位的秦惠王结过大梁子。在秦惠王还是公子时,他触犯了律法,而商鞅想要按照新法处罚他。因为是储君,秦惠文王本人被免了刑。不过他和商鞅的过节却没能免。因而在秦惠王即位后,依赖秦孝公支持的商鞅自然失势了。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惠王也不得不采取措施扭转"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的局面。是故商鞅在秦惠王的示意下被朝臣打成了谋逆的"反派",成了被追捕的对象。而因为一直用严苛的律法压迫百姓,逃亡的商鞅也得不到好心人的帮助,最终被捕被杀。与商鞅相较,张仪是得到了秦惠王赏识的。虽然他后来没能得到继位的秦武王的重用,但他毕竟没怎么得罪秦国百姓,成功逃出了秦国,最后在魏国继续发光发热。
此外商鞅和张仪虽然时代接近,但在他们在秦为官时秦国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商鞅之所以得到重用,是因为当时的秦国较东方六国还有很大差距,急需壮大自身实力。所以秦孝公才不惜以"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为代价,给商鞅放权,让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可秦惠王的时代,秦国的国力已经接近东方六国了。此时秦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应对六国的联合敌对。因而这时候张仪这样的人才是更有用的。至于商鞅,一是用处不大,二是秦惠王又急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清算就是在所难免了。
正因为如此,张仪的下场比商鞅好很多,原来结局早就定下了。他们的故事这也是在告诫,做事情总要有点余地,临危不能过于冲动,否则定会品尝苦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