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象进城不是一个“好玩”的事件,其既关乎野生动物保护,也涉及公共秩序与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严肃对待。
全文3530字,阅读约需7分钟
新京报记者 张璐编辑 刘梦婕 樊一婧
video="http://flv0.bn.netease.com/videolib1/2105/28/0ivov5lxhh5/SD/movie_index.m3u8,http://flv0.bn.netease.com/videolib1/2105/28/0ivov5lxhh5/SD/0ivov5lxhh5-mobile.mp4" img="http://videoimg.ws.126.net/cover/20210528/KuDsl2qN3_cover.jpg" alt="" broadcast="in" size="" topicid="1000" commentid="" commentboard="video_bbs" vid="VFA6BVHLS"@@
▲云南野象群行进至峨山县城外休息 40余天破坏农作物达842亩。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ID:wevideo)
短短40天,象群在元江县、石屏县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象群北迁以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玉溪市高度重视,提前预判、提前预警。省级工作组赶赴现场,派出专家和工作人员指导市县开展监测预警、安全防范、宣传引导等工作。通过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协同努力,未发生人员伤亡事件,有效防止了亚洲象群向城市、坝区等人员密集区移动。目前,省林草局、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以及玉溪市、峨山县政府和相关部门正全力监测、防控,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
此前亚洲象的活动轨迹
━━━━━
17头变15头
两头大象中途喝醉“掉队”
据齐鲁晚报消息,4月16日,17头“北漂”的亚洲象从普洱市墨江县进入玉溪市元江县,这也是有监测数据以来野象群首次进入元江县境内。在元江活动了一个月,其中15头亚洲象出发继续前行。
原来17头亚洲象,怎么变成15头呢?据玉溪市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离群的两头大象因为去农户家喝了烤酒,所以才没跟上大部队。它俩已结伴回普洱墨江了,其余15头大象后来安全抵达红河州石屏。据介绍,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野象群首次进入红河州境内。
▲图片来源:红河州林业草原局
15只象群到达石屏县后,又先后经过了宝秀镇、大桥乡、龙武镇,一路向北,直线距离经过了约40公里。
其间也是经过了好几次的上山下岭,一路上由工作人员严密监视保护,途经附近村庄的时候,被村民发现在玉米地里采食,吃了很多青玉米叶,踩坏一大片玉米地,还拉了几坨粑粑留作纪念。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方面介绍,27日16时许,无人机侦察显示,野象群在峨山大坟山附近觅食,联合指挥所尝试利用投食方式引导野象,并使用大型车辆机械封堵外围道路,防止野象进入市区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伤害。
━━━━━
象群不断前行
当地发布紧急公告
据央视新闻消息,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介绍,27日晚,15头野生亚洲象进入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城。28日7时,象群已离开峨山县城市区,向北活动至县城北侧峨峰山山脊一线林地内。
目前,峨山县城街道人群已被疏散,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持续用无人机对象群实施勘察、跟踪,及时汇报象群最新活动线索,通知沿边群众及早做好撤离准备。
5月28日上午,峨山县人民政府网发布《峨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亚洲象肇事防范与应急工作的公告》。
另外,云南省石屏县林业和草原局16日发布《亚洲象防范和保护预警公告》称,当日14时许 ,15头亚洲象已移动至该县宝秀镇小官山红土地村附近,请周边的居民群众做好安全防范。
━━━━━
亚洲象为何北迁?
▲专家谈云南野象群进城游荡原因:或因热带雨林缩减 象族壮大外出找新家。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ID:wevideo)
“象群处在无序游走状态,一直往北走,这样的行为不可思议。”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解释道,这个季节正是森林中亚洲象食物青黄不接的时候,往北由于海拔不断上升,山林中的食物更为稀少,因此表现不同寻常。
目前,象群向北迁徙原因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但有一个可能是象群首领经验不足,出现迷路状况。”陈明勇说。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张立认为,热带雨林面积缩小,导致亚洲象离开了西双版纳家园,此外,象族不断壮大也增加了它们外出找新家的几率。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博物》杂志编辑何长欢的研究方向为亚洲象的种群遗传。据他介绍,大象是智商、情商“双商”都很高的动物,在野外行为也非常复杂。
野生亚洲象在野外几乎没有天敌,可能面临老虎吃掉小象的情况,但云南的印支虎几乎已经灭绝,因此亚洲象的繁殖几乎不受天敌约束,加之中国对大象的保护力度大,猎杀的情况越来越少,所以亚洲象自然增长率不错。
此次亚洲象为何会走出保护区?何长欢解释,保护区通常包含三个部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保护区面积比较大,没有栅栏等界线,当食物不充足时,它们就会离开保护区,去当地居民的玉米地和水稻田里吃庄稼。
“亚洲象是食草的,草的纤维素含量比较高,营养比较低,由于大象体形庞大,每天几乎有18个小时都在进食,所以必须有庞大的栖息地容纳大象生存。一旦大象数量超出栖息地的容纳范围,它们就会扩散出去。”他说,其实红河州、玉溪和昆明的生态都适合亚洲象生活,所以大象的扩散是很正常的现象。
此外,为尽量避免人象冲突,当地政府从监测预警到围栏防护,再到保险理赔,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名亚洲象监测工作人员说,前些年,大象不敢出来吃农作物,因为当时人们会使用各种方式驱赶,对大象有震慑。“近些年对亚洲象保护力度加大,大象知道人不会伤害它了,就慢慢地敢到农田来采食。”大象性格的变化,导致其活动范围扩大,或许也是“断鼻家族”象群长途迁徙的原因之一。
━━━━━
亚洲象会攻击人类吗?
象群中有小象,母象护幼或攻击人类
“亚洲象还是存在危险性的。”何长欢说,从视频来看,象群中不止有一头小象。“大象比较危险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群体里有小象,小象比较脆弱,母象护幼心理比较强,如果人类过度接近的话,母象可能会攻击和驱赶人类;另外,单独的公象在发情期也比较危险,喜欢到处打架,看到树木等障碍物时会撞倒,以此显示身体强壮,吸引母象。”
▲图/云南发布官微
━━━━━
在外遇到亚洲象怎么办?
要记住以下几条防范指南重点
了解亚洲象生活习性、防象、护象、避象等基本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及时了解亚洲象监测员发布的预警消息,不到亚洲象活动的区域进行生产活动。 在亚洲象出没的道路看有无亚洲象警示牌,听从亚洲象监测员的劝导,不到危险区域活动。 在亚洲象活动区域,按监测员通知要求撤离。 亚洲象夜视能力强,喜欢在夜间活动。为了安全,做到夜间不外出到监测员禁止人员活动的区域。 狗的叫声会招引亚洲象攻击狗而殃及其他。 遇到亚洲象至少保持300米以上的距离,不围观、不挑逗、不驱赶、不惊吓、不伤害、不慌乱,观察环境快速撤离。 在亚洲象经常活动的地方避免穿戴颜色鲜艳亮丽的衣、裤、帽,避免招引亚洲象,多向周边群众和有经验的人打听附近亚洲象的活动状况,避免进入亚洲象活动区域。注意观察周围动静,多观察亚洲象活动后倒伏零乱的植物、足迹和便、尿等痕迹。
━━━━━
观点:
别只拿猎奇心态看待“一路‘象’北”
文/王言虎(媒体人)编辑 陈静
野象进城从昨晚开始在社交媒体刷屏。其实,这群野象不是突然闯入的,这一野象群外出活动已经进行了差不多半年时间,至少对云南当地而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许多网友围观这次野象进城事件时,多少保持了一种猎奇心态,甚至还对此进行了某种萌化想象。这或许是因为“少见多怪”,但必须要提醒的是,野象“虽萌”,却异常凶猛。在保护野象群安全的同时,民众也要注意安全,防止被野象伤及人身安全。
▲亚洲野象在墨江和元江交界处
峨山县政府在5月26日发布的官方告示中,明确告知,在亚洲象出没地区从事生产活动及出行比较危险,极易造成人身伤害。“要合理安排劳作、出行时间,避免与亚洲象正面冲突”,“若与亚洲象在野外相遇时,应尽快避让”。这都是基于野象具有超强攻击性前提下的必要提醒。
事实上,防止野象伤人,并不是危言耸听。在野象活动频繁的云南,就发生过多起野象致人伤亡的事故。2019年,西双版纳州野生亚洲象频繁肇事,当地8天内连发四起野象伤人事件,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2020年,云南澜沧发生一起野象伤人事件,事故致1人死亡。对于这次野象“北上”,普通人也必须提高警惕,时刻远离野象,以策安全。
尤其需要提醒的是,现在这15只野象已经在舆论场“出圈”,具有了巨大的流量价值。可能一些网络主播又要蠢蠢欲动,前往野象出没地进行拍摄、直播。但显然,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不仅会给当地处置行动增加负担,拍摄、直播活动也可能刺激惊扰到大象,导致更大的安全隐患。此类行为在当前应当杜绝。
总之,野象进城不是一个“好玩”的事件,其既关乎野生动物保护,也涉及公共秩序与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严肃对待。当前,云南省林草局、消防等部门组成的处置人员已赶赴现场密切监测野象行踪,期望当地能够科学处置此次野象“北上”事件,在保护好野象的同时,也将野象对公众生命财产的危害降到最低。
综合整理自 新京报 央视新闻 齐鲁晚报 峨山县人民政府网 云南发布 玉溪发布
编辑王晓琳 制图 常江 校对 卢茜
值班编辑 吾彦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