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又出重大发现:在山西阳泉市区洪城北路东侧、距平坦垴战国古城北墙570米处,发现了一口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战国水井。
该井为平面九边形的木构支护结构,残深9米,上口内径4.5米。井壁四周由两端加工成原始榫卯结构的柏木相互搭接,呈闭合的九边形后逐层垒砌,垒砌过程中榫头朝向逐层更替,现存38层。
经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判断,古井的砌筑时代为战国,废弃时代在西汉。
要说古井,实在不算稀奇。
目前全国范围内发现的古井数都数不清,无论是史前时期,还是先秦时期,直至两汉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古井都有所发现。
最早的木构方形浅井发现于河姆渡遗址,距今差不多6000年了。
此外,距今5000多年的崧泽文化遗址、距今4000多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也都有木构圆形水井的发现。
至于战国时期的水井,那就更多了,在易县燕下都、秦都咸阳、楚都纪南城、韩都新郑均有发现。
阳泉这口古井,之所以能够在数以千计的古井中脱颖而出,且独树一帜,在于两点:一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二是九边形榫卯木构造相当罕见。
《周易·井卦》云:“木上有水井”,盖言之先秦时期的水井,井壁多用木构井盘,放于水井底部,既防井壁坍塌,又可保持井水清洁。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井,多为陶圈井,这种陶圈目的是对井壁起着加固作用,同时还可以把原井壁土层中泄出的泥水全部降至井底,以达到再次过滤、进一步提高水质的目的。
而阳泉发现的这口战国古井,其井壁为木构支护结构,且九边形造型颇为奇特,砌筑工艺考究,木构件中的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是现存最完整的早期榫卯结构实物,对于战国古井砌筑工艺、早期木构建筑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击壤歌》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水井,是人类社会从游牧走向农耕的标志。
远古时期,人类还不知道凿井取水,只得傍水而居,以便利用天然的水源。尔后,人们从开渠挖穴等生产活动中得到启示,懂得了井水和地下水相通,不易枯竭,而且井水清洁卫生,对身体健康有益,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人类居住和生产的领域,也就是说,自从有了水井,人们便有了可以离开河流居住的条件。
迄今所发现的古代遗迹表明,我国人民至少在6000年前就懂得挖井饮水。
古代文献也记载,远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井了。《周易·井卦》云:“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八家为井,开四道而通八宅,凿井于中。历唐虞夏商以迄于周,邑随时有改,而八家为井之制,则一定而不改。”
有井的地方,人们多聚居起来,故“乡井”和“市井”,就成为了人们聚居地的代称。
水井,不只是供人饮用,更多地寄托了人们对故土的无比热爱和无限依赖。
我们常说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此“井”,便是“乡”,是我们一生难以舍弃的牵挂。故土难舍,穷家难忘,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才会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生活。
离得开故乡,却忘不了那口水井,忘不了父母挑着一担担甘甜的井水养育了我们,使我们长大成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