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陈世定 谢兆平
来源:监狱记忆微信公众号
1956年,四川凉山极少数彝族反动奴隶主抵制民主改革,悍然发动了武装叛乱,5000余人围攻雷、马、屏地区,雷马屏农场劳改干部300余人组成武装自卫队,带领3000余名就业人员和犯人,与叛匪展开了殊死斗争,与叛匪战斗65次,击毙击伤俘虏劝降共计1183人。其中,涌现出了李川、韩大奎、罗体文、韩成祥、李群楼、郭琨、王善夫等革命烈士。同时,在平叛自卫期间,为确保整个凉山平叛斗争的胜利,农场积极响应凉山军事平叛支前号召,派出干部带领犯人和就业人员,不畏艰苦,敢于拼搏,有力开展了后勤保障任务。因此,这在新中国监狱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雷马屏农场厚重的历史,中央电视台曾经从文学视角改编拍摄了电视剧《冷箭》,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川省雷马屏农场的第一代劳改干部
四川省雷马屏监狱于1952年建立,最初名字是国营雷马屏农场。“雷马屏”得名于雷波县、马边县、屏山县的首字。20世纪50年代,鉴于凉山地区处于长达两千多年的奴隶社会,党中央决定对凉山实行民主改革,而这触及了少数彝族奴隶主分子的利益,于是他们悍然发动了武装叛乱活动,对此,党中央决定同时开展军事平叛剿匪斗争。地处凉山地区的雷马屏农场遭到了叛乱分子的袭击,于是,在凉山民主改革和军事斗争的统一体系下,组织了武装自卫斗争,由劳改干部带领就业人员、犯人参加支前保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开展支前平叛剿匪,包括为平叛部队抢救伤员、转运烈士和运送粮食、弹药等物资以及公路修筑等工作,有力支持了凉山地方民主改革工作和军事平叛斗争。
一、支前平叛剿匪的历史背景
在凉山推行民主改革运动,从根本上触及了少数顽固坚持奴隶制统治的彝族奴隶主分子利益,他们害怕丧失其统治地位和既得利益,即:怕社会改革、怕收缴枪支、怕黑白彝平等、怕解放奴隶、怕彝汉通婚、怕禁种鸦片。因而,他们表现出情绪的强烈不满和行为的极端抵触,同时在凉山地区的国民党残余匪特、反革命分子的勾结和挑拨煽动下,他们拼死反对民族政策和民主改革,密谋策划,大势拉起“家支”势力,于1955年12月,悍然发动了反对中央民主改革的武装叛乱活动。对此,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在开展民主改革的同时,进行一定程度的军事打击,在四川省委、省军区和成都军区统一部署、凉山军分区直接领导指挥下进行了军事武装平叛斗争,雷马屏农场在统一体系下,积极参与和开展了民主改革工作及武装自卫斗争。
1956年3月叛匪分布情况表
在雷(波)、马(边)、屏(山)地区,四川省公安厅所属的劳改单位,包括雷马屏农场、省公安厅筑路第六支队和雷波磷肥厂(1955年建立“四川省公安厅磷矿勘查队”,1956年下半年建立“四川省公安厅雷波磷肥厂基建工程处”,直到1958年;机关驻地在马颈子;文中简称:磷肥厂);由于这些单位远离省公安厅,同时基于雷马屏农场是个大而稳定的单位,鉴于武装叛乱分子的严重威胁和影响,在实际管理上,筑路六支队和雷波磷肥厂是由雷马屏农场直接或代为管理的,通过查阅从干部、就业人员和犯人①的调动往来情况,可以明显地看到;同时,从省公安厅对单位领导人员的安排上,也可以看到管理方式和技巧,在平叛剿匪期间,常胜是省公安厅劳改局处长兼雷波磷肥厂厂长,也是平叛军事指挥系统的重要领导成员;省公安厅劳改局基建处副处长孙涌是平叛军事指挥系统的参谋长。②因此,从单位组织体系上看,为了平叛,凉山军分区、四川省公安厅内卫13营③和省公安厅劳改局及三个劳改单位,在山棱岗、谷堆军事指挥系统里,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 艰苦行走在凉山深处的支前队
武装叛乱发生后,由于凉山地方偏远、地势复杂、斗争艰险,后勤保障成为一个很大而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乐—西公路④的逐渐修通,为沿线物资运送带来了方便,但是,平叛剿匪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泛而偏远无路,因此,为保障平叛部队的生活物资供给和弹药等军用物资供应,需要大量的人工运送。为此,在叛乱地区及周边地区,召集了四川的乐山、雅安、西昌、宜宾、峨眉、夹江等和云南的昭通等地民工组成的民工运输队,还有四川省公安厅劳改系统组织的由干部带押犯人和带领就业人员组成的支前队。在重峦叠嶂的山间沟壑,支前队逶迤前行于崎岖陡峭而逼仄的山路上,跟随平叛部队支前运输,勇于付出牺牲和代价,有力地保障了平叛剿匪斗争的胜利。据《开辟凉山的伟大实践》⑤记载:仅据1956年、1957年的不完全统计,先后支援民工达4900余人,调运大米4650万公斤,菜油59万公斤,猪肉、白酒、食盐等2.5万多吨,还有日用百货。据四川省监狱管理局修志办资料显示,劳改系统干部带领就业人员和犯人组成的部队支前队,在1956年上半年运送粮食210万斤,每人每天负重为50斤以上;1956—1958年间,共运粮食、枪支弹药、药品、电台等军用物资1000万公斤以上;同时,还承担了平叛剿匪战场伤员抬送救护任务和煮饭等后勤服务,而为抬送伤员,组织了专门的“担架队”,其中不少牺牲的烈士是由犯人和就业人员积极运送到目的地的。
自卫平叛动员会
支前队的名称,包括:乐山专署支前委员会、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支前支队(对外称:公路总局第一工程局第三工程处第六工程队)、凉山彝族自治州公安处支前大队、凉山军分区第一前指(即谷堆指挥部)支前大队、雷波县支前大队、昭觉县支前大队、洪溪县支前大队等,在这些下面设立了若干中队。参加运输的人员队伍,包括:民工队、犯人队、职工队(如普雄县职工三中队)⑥。支前犯人和就业人员的来源,主要是雷马屏农场,然后有布拖农场、荞窝农场、五马坪农场、沙坪农场、乐山中川纸厂等。支前结束后,大抵送到或又回到雷马屏农场。支前犯人、就业人员,他们原土匪出身的多,其次是国民党党政军宪特人员和地主恶霸等。
支前的时间,持续两年多,起于1955年12月,到1958年3月结束。支前涉及范围广、点多,地形复杂,山势险峻。据四川省监狱管理局修志办公室的资料显示,1956年1月2日,省委工作组菅文秀⑦带队达到西昌,按照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传达了省公安厅决定,抽调3000名犯人和就业人员组成支前队,包括从西—昭公路大队抽调犯人1000名、西昌城内劳改队(包括西河砖瓦厂)抽调犯人500名、布拖劳改农场抽调犯人200名、荞窝劳改农场抽调犯人300名、雷马屏农场抽调犯人和就业人员1000名。为此,西昌公安处派劳改科副科长徐国瑞、李茂富,随省委工作组赶赴凉山州府昭觉县,组织筹建支前工作;1月8日,从各劳改队抽调来的干部、犯人和就业人员到达昭觉集中,组成支前大队,大队长是刘汉统,副大队长是魏启富,干部共100人,组成15个中队,凉山州委第一书记王维训、军分区司令员唐兴盛和凉山州公安处处长吴庭芳和菅文秀对大家分配了支前任务;4月,西昌公安处按照省公安厅决定,将支前工作移交给凉山州公安处管理。
1955年筑路六支队五中队干部合影,此照由原筑路六支队干部游东全同志提供
支前的主要运输点,包括昭觉、普雄、甘洛三个地方。昭觉点运输线是东至乌坡、竹核、美姑、牛牛坝,南至湾河、四开、解放沟、布拖、拖觉,普雄点运输线是申果庄、后背骆驼,甘洛运输线是田坝、甘洛、依乌达尔、决来、富林。后来,随着平叛剿匪地点的变化而运输线有变化,但总是随着部队跟进的。由于支前地区人烟稀少,路途无食宿条件,在过往的地方设立了拨哈、松树坪、田家湾、谷堆四个站点,提供运输人员食宿。
支前的具体任务,主要是运送战地部队所需物资,这些物资包括枪、弹等武器和粮食及副食品,因此极大地支持和保障了平叛斗争的顺利进行和取得胜利。在执行任务中,农场干部、犯人、就业人员与部队战士一样,置身山岚瘴气之中,爬山涉水,克服蚊虫叮咬,行军追击运动性强,但不顾严寒酷暑,不分昼夜,不怕艰险,意志坚定;遭叛匪袭击,与叛匪斗争,敢于牺牲;同时严守纪律,不随便侵占老百姓利益,注重和彝族群众搞好关系。他们常因急行军或被围困缺吃,一天甚至几天没有吃饭、来不及睡觉,有时靠吃树皮、吃垫背的羊皮、喝冰冷的雪水;当部队煮饭缺水或受伤战士没水吃时,他们则冒险出去,尤其是夜晚抹黑去找水(他们称为“偷水”)。当战斗激烈和情况特殊时,在没有武装看守和干部带领时,犯人、就业人员组长、班长带枪负责运输,机智勇敢对敌,有的持枪或端起机枪与叛匪战斗,有的持枪抓获站岗的匪哨,有的抓到叛匪头人的妻子,有的取下部队烈士身上的手榴弹投向叛匪,等等。
在支前中,对于牺牲的就业人员、犯人,无法给出全面的、准确的数字和名单,是因为地点高度分散、情况异常复杂,而查阅到的资料很有限。查阅四川省监狱管理局(当时称四川省公安厅劳改局)档案,仅查到:1956年5月27日,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安处给劳改局管教处的一份请示材料,内容是:“兹送来关于犯人支前以来的典型材料廿六件,又在战争中牺牲的犯人七件,一并报请批示,因时间短促,地点分散,还有在战争中牺牲的生产员十四人和犯人十二名未及时整理材料,今后将要收集材料,亦送请批示!”管教处罗处长作的批示是:“已经失了时机上报中央,也批不了,等专业会议研究处理。”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对14名生产员(就业人员)和12名犯人的详细名单和事迹,没有具体的线索。在凉山州公安处的档案里,也没有查到答案。
除在支前队的就业人员、犯人个人事迹中看出一些战例外,四川省监狱管理局修志办资料显示的战例,比如,拖觉退敌战,1956年1月12日,布拖地区反动奴隶主比补甲甲、莫什长发、苏干呷尔为首,纠集1000多名匪徒,趁拖觉区赶场之机,袭击区政府和守点部队,至17日,平叛部队包围叛乱分子,而叛乱分子早已准备好,盘踞在坚固的碉堡内,支前大队5名犯人主动请战,与战士一起战斗,将碉堡内的12名叛乱分子或击毙或活捉,后5名犯人受到提前释放奖励。北尔拉达遭袭战,1956年1月14日下午,在美姑牛牛坝地区,距离北尔拉达20多公里处,支前队遭到了叛乱分子的袭击,犯人牺牲2人、受伤2人、失踪2人。乌坡解围战,1956年1月17日,昭觉县竹核地区马家、阿陆家奴隶主分子纠集700余名叛匪搞破坏活动,凉山州委副书记张连义和部队指战员来竹核检查工作,在乌坡乡南山遭到了叛匪的突袭;支前队得知消息后,干部立即带领犯人前去解围,将他们安全送到了竹核的人民解放军驻地。
三、雷马屏农场和雷波磷肥厂的支前
据《雷马屏农场志》⑧和档案记载,1955年12月,雷马屏农场抽调700名犯人组成随平叛部队的支前运输队,分三路前往昭觉、马边、峨边等地,运送粮食、弹药、物资和救护伤员。后来,又抽调数百名就业人员和犯人参加支前运输,其中,1956年3月调凉山支前运输中队。1956年1月,雷波磷肥厂组织了200名犯人支前队,支援附近山棱岗、马颈子、谷堆、上田坝的平叛部队。1956年2月,凉山州委和凉山军分区指示,雷马屏农场调出400名表现好、身体素质好的犯人组成凉山州随军支前大队。1956年4月,抽调基建二队、二中队的犯人420名和就业人员67名,交由凉山州公安处进行支前运输,其中反革命罪的占近90%,最长刑期蓝炳林20年;同月向昭觉人民委员会调去犯人95名;同月7日,调西昌公安处和雷波磷矿勘查队共509名。1956年5月,抽调就业人员228名,交由昭觉人民委员会组织支前运输。在平叛紧张时,又抽调392人去昭觉、30人去峨边参加支前,搬运粮食、弹药和修筑碉堡工事。
其实,据《雷波县志》⑨记载,农场犯人参加随平叛部队的支前,早在1953年就派出过。这年农场派出16名犯人,随公安部队17团2营6连的3名战士,押送军用物资。队伍由金阳乌初龙窝出发,当行至龙窝的老林口时,遭到了40余名武装叛匪分子的突袭。我方牺牲2名战士、10名犯人,土匪抢去枪支1支、子弹1箱。
四、筑路六支队的支前工作
据原筑路六支队干部游东烇、许石麟等回忆,1957年1月,筑路六支队调凉山平叛支前队。筑路六支队提前完成筑路任务后,1956年12月,就业人员和犯人即进行年终总评,干部也同时开展工作总结和评选先进工作者的学习。原计划在凉山公路修筑任务完成后,筑路六支队将和省交通厅民工支队一起,调往甘孜州的道孚承担筑路工程。因此,民工支队从1956年11月开始,已经先后迁往道孚。后来省劳改局通知,筑路六支队原地待命。不久,所有犯人中队及随队干部、全部调归宜宾地区的芙蓉煤矿、汉王山农场和兴文硫磺矿等劳改单位。支队部、卫生所的干部和医务人员,所有就业中队干部及就业人员,仍处待命之中。
原筑路六支队干部游东全的工作证明
1957年1月上旬,省劳改局工矿业处长兼雷马屏农场副场长常胜,代表省公安厅劳改局来支队,宣布省厅局决定:筑路六支队余下的所有干部和就业人员调往凉山州,担任平叛支前任务。然后,又主持开会做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组织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座谈。在对就业人员的动员大会上,常胜亲自做动员报告。
省公安厅前进文工团的歌剧队和劳改局的电影队,专程来到支队演出,放映了十多场电影,表达了省公安厅及劳改局对筑路六支队的关怀、慰问。筑路六支队在三年多筑路的艰苦岁月里,为凉山公路修筑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中国劳改工作史上和开辟凉山公路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省劳改局工矿业处长兼雷马屏农场副场长常胜
筑路六支队移交凉山后,改为“凉山支前支队”,支队长是孔河山,支队部设秘书政工、管教、生产财务三个股和卫生所。分编为七个中队,承担支前运粮等任务。凉山州通知,在春节前,支队必须暂迁昭觉县城集中。据此,整个支队的人员,于1月中旬,先后步行三天,在一周内全部到达昭觉。过完1957年春节,又继续步行四天,到达冕宁县泸沽镇。各中队到齐后,由孔河山支队长主持,召开中队领导会议,公布了中队调整决定和中队干部任命和分队长以下干部的调配,然后,经短时休整和有关准备工作,各中队于1957年2月中旬,先后到达指定驻地,即开始执行运粮支前任务。支队部和卫生所驻泸沽乡,两个中队驻泸沽起运点,在喜德县的冕山、登向莱各驻一个中队,在越西县的中所乡驻两个中队,在普雄县驻一个中队。各中队干部的主要任务是轮班武装护送运粮队伍,晚上组织就业人员学习。当时,在我运粮路线境内,还有零散的叛乱分子,除有部队一个排驻守路线重点段的登向莱外,支队武装班还在小哨临时存粮点镇守。最初两个月,形势较为严峻,中队除文书、司务长外的所有干部全员出动,担负武装护运工作,后来,逐步改为轮班出勤。运粮任务进展顺利,保障了部队所需要粮食供应。大概4月下旬,随着平叛战斗节节胜利,安全形势越来越好。此时,凉山州因发展州内交通,应修筑雷—山公路(雷波至山棱岗)之需,将驻泸沽的一个中队调去,干部同时随队。1957年底,完成运粮支前任务,就业人员进行年终总评,并等待新任务。
1956年7月1日团二支队机关支部,即竹竿窝支部,此照由退休干部许石麟同志提供
1958年初,按照凉山州的通知精神,从三个中队抽调200名就业人员和7名干部,组成一个中队,由指导员游东烇、中队长胡明祥率队,赶往西昌公安处报到,中队名称为“西昌公安处支前中队”,然后,再去西昌军分区后勤部,接受的任务是随解放军8328部队支前;经过几天准备工作,在除夕出发,在行军路上过1958年春节;中队完成随军支前任务后,留在了西昌公安处所属劳改单位。1958年3月,支前队撤销,支队长孔河山调凉山州;1959年1月,任凉山州人民委员会交通局副局长;1959年7月,调凉山州公安处任劳改科副科长兼乌坡铜矿(劳改队)矿长;再后来,又调回到了雷马屏农场。同时,支队部和中队先后调走了一些干部到州里,有的搞军干和外调工作,有的进入了州级交通部门和其他系统,有的到了洪溪、雷波修筑工程队;其余支队部的和卫生所的干部以及全部就业人员加随队干部,与泸—雄公路(泸沽至普雄)工程处合并,工程处长马真达负责,参与工程建设,该段公路于1959年2月完工。1959年2月下旬,改为筑路工程队,队长是宋庭镜,队部驻昭觉县的乌坡乡,全队劳动力由乌坡摆至金阳县城,昭—金公路(昭觉县至金阳县)于1959年底竣工。1960年3月,工程队迁往布拖县,修建布—普公路(布拖县至普格县),队长仍是宋庭镜。1962年2月,该段公路完成后,对就业人员中的老弱病残进行清理清放。该项工作结束的同时,余下的就业人员和随队干部均调去雷马屏农场。队部余下的干部,有的分到凉山州运输公司、凉山铁厂、公交、邮电、商业部门和凉山公路养护段。
筑路六支队移交凉山改为支前队后,经连续五年的艰辛奋斗,又为发展凉山的交通事业做出了不朽的功绩。
其实,对这段历史的记录,除了上述所谓档案、志书等“正史”外,还有当年个体对历史的真实见证,撰写本文时,也参阅了退休干部谢兆平所保存的日记资料,包括1956—1957年间筑路六支队的就业人员张宗正和当年的犯人“大组长”马蕴毅的日记,他们当年亲身经历的记录,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注释:
①按照当时的称法,民警称干部;就业人员,指留场就业的释放人员,1952-1953年称工务员,1954年称生产员,1955年后称就业人员,现在称退养人员;罪犯称犯人。
②孙涌为准确的名字,其根据是1956年8月16日凉山军分区山棱岗指挥部通报上印章。《凉山彝族自治州志》(凉山彝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2002年方志出版社出版,卷28,第1048页)将其写为“孙勇”,不正确。
③此处简称内卫13营,属于成都军区,为便于平叛指挥作战而改称此名。1953年2月四川军区公安第五大队,从乐山进驻雷马屏农场看守犯人;1956年3月,内卫13营接替四川省军区公安第五大队;平叛后,内卫13营更名为凉山公安大队,继续担负农场武装警戒任务,兵力则由5个中队减为3个中队。
④指乐山-新市镇-西宁-西昌;或宜—西,其实是指宜宾新市镇-西宁-西昌。
⑤李学良著,2011年乐山日报社出版。
⑥职工队,即就业人员队。
⑦原西康省公安厅劳改处副处长,后来任西昌公安处副处长。
⑧《雷马屏茶场志》,1989—1992年雷马屏茶场编,铅印本,未出版。雷马屏监狱在1952—1980年称为雷马屏农场,1980—1996年称为雷马屏茶场,1996至今称为雷马屏监狱。
⑨《雷波县志》编纂委员会编,1997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陈世定,生于1968年11月,四川广安人。1990毕业于四川省自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同年7月分入四川省雷马屏监狱工作,先后任管教干事、分队长、生卫干事、副中队长、值带班干事,2010年至2012年参与编修《雷马屏监狱志》,现在监狱文化建设办公室工作。主要从事监狱历史文化和监狱理论研究,发表和获奖文章数十篇。
谢兆平,生于1959年10月,安徽全椒县人。在四川省雷马屏监狱从事管教工作40年,多年收藏监狱文物,致力于雷马屏监狱历史资料挖掘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