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庞惊涛
学普及
千秋常见羹墙在,
百里重生俎豆光。
千百年来,几乎每一处中国古建筑的大门外,都会挂着或贴着一幅楹联。它们或是由地方官员所撰,然后由地方最有声誉和名望的书法家题写,或是由地方官员或书法家一人兼撰和题写,因为联句深刻的意蕴和书法的飘逸俊美,这些楹联经年之后,成为这个地方独特的一道文化风景。
比如,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而在所有张挂楹联的古建筑或名胜古迹中,书院楹联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因为作为地方文教事业的窗口,这些楹联尤其得到地方官员和饱学之士的垂青和重视,他们在撰写和题写楹联时,除了毫不保留地献上平生所学,还会毫不保留地倾注自己对书院和儒生们真挚而浓烈的情感。
这一幅楹联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时任严州府淳安县知县高尔修所题。“羹墙”出自一个仰慕圣贤的典故。《后汉书·李固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尧去世后,舜十分怀念他,坐在墙边,就会在墙边浮现尧的面容,即使是吃饭的时候,也会在羹汤里看到尧的样子。见羹见墙,一羹一墙,都是舜对尧的仰慕和怀念。
俎豆是古代祭祀、宴飨时盛放食物所用的两种礼器。高尔修用在这对楹联里,表达他对先贤祭祀和崇奉的礼敬之情。
这对楹联张挂于何处?高尔修是在什么情况下题写的?
这一段故事,就从明末清初这段特殊的历史背景里讲起吧。
清顺治六年(1649年),天津静海人高尔修进士及第,被外放遂安任知县。这一年,他已经41岁了。比起那些皓首穷经而最终功名无望的读书人来,他还算幸运,多年苦读,总算在身强体健的中年,得到了外放一方、一展抱负的机会。在前往遂安的路上,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倾尽平生本领,为地方百姓做些好事。
从北方渐渐走进江南膏腴之地,即目所见,并非如他想象那样温柔富丽,数十年的兵荒马乱、战火不息,让江南一带竟像北方一样荒凉残破。李渔诗句“六桥凄绝无行人”,说的便是战后杭州城的实况。
杭州城尚且如此,杭州城外的中小城镇就更是不堪了。在遂安,城镇的生机尚在慢慢恢复中,而一小股一小群的地方匪乱偶尔对地方的滋扰,则更是让百姓生活雪上加霜。高尔修到任后,尚未睡得一个安稳觉,就收到地方匪乱的报告。
师爷是遂安本地人,熟悉地方事务,给高尔修提了两条建议:倚望族,擒首盗。
遂安的地方望族是詹、方两家。从南宋起,詹家便培养了很多栋梁之才,又在地方积极兴学,瀛山书院至今数百年尚留余风;而方家受詹家家学荫蔽,数百年间在遂安开枝散叶,后人入仕的入仕,从商的从商,皆有成就。而无论是入仕还是从商,方家子弟但凡手上有积蓄,都积极捐资助学,瀛山书院数百年屹立不倒,除了朱熹的庇佑,更多也来自于实学经济源源不断的资助。
高尔修要在遂安有所作为,詹、方两大望族自然是他必须倚重的对象。如是,到任第三天,他并没有着急制定擒盗的方略,而是去詹、方家拜访。
“不知高大人来访,未能远迎,恕罪恕罪。”方家首老方祖胤迎来时,高尔修和师爷已经进了方家门厅。虽是乱后,礼仪不失,高尔修初见方老,便存了一个好印象。一面也请方老原谅未及通报之过。
“方先生洞悉地方事务,这群盗并起的局面,该当如何应对是好?”高尔修快人快语,并不寒暄客套,落座就直奔主题。
方祖胤虽无功名,却也饱读诗书。从高尔修的这一简短言行举止看来,这是一个干实事的官员,心下也不禁存了几分好感。于是也就毫不隐瞒,说出了他对地方盗起的分析和治理之见。
“地方起盗,一因世乱,求其苟活;一因教荒,致其行悖,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若说治理之道,要在使首盗安生,从盗得其教化。”
方祖胤接着介绍说,这些盗贼,多为本地无业游民,趁世乱治懈,赖盗谋生。其盗首籍在乡里,父母亲人也大多没有附逆,并也常有往来。这些事,乡里民众也是知悉的。因此,依靠他们对盗首进行劝化,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只是他们为盗之初,不忿于新朝新政,又存有前朝之思,久之竟被看成“反清复明”的地方力量了。“只要高大人免治首盗之罪,确定其过错不过为乱世求生而非有意对抗朝廷、行反清复明之旨,首盗必能劝化。一旦首盗劝化,其余从盗,皆是地方贫苦百姓,准他们归籍安生,邑盗之治,二三年即可奏功。”
“然则群盗众多,除偶尔于民间纵略财物之外,恐也不免有富家暗中资助吧?”高尔修并不为方祖胤的条略叫好,反问道。
“高大人慧眼如炬。富家大室,其实所余不多,当此乱中,岂敢资助,只是被群盗胁迫,勉强从之而已,方家自然也不免被滋扰了。”
“如是,方先生当识得某盗首耶?”
“他家先祖,原也出自瀛山书院门下,只是数十年间战乱蹂躏,书院荒废,这一辈人也因此失了教化,为着生存,方才落了草。”
高尔修问明情况,当即与方祖胤商议,由方家遣人告知盗首,于某日来府收运钱粮。高尔修遣一队官兵,隐伏在方府苑中,以方先生不慎打落茶杯为讯,一举将盗首擒拿。
擒到盗首后,高尔修出面,解了盗首的绑缚,并将自己禀明严州府上司的陈文交给盗首看,以示自己宽谅其过错的诚恳态度和挽救盗首及其从盗归顺从善的本心。“盗起于饥寒而归化于文教,其渠魁虽是首恶,然究竟不泯天良,人性本善,心存良知,仍令其归家改过,着邑中贤良监督教化,使其重事生产。本县愿以身家前途具保,如其重犯,任由治罪。”一县主官敢于将身家性命作保,劝盗首归化,这样的举动让方祖胤感动不已,因此,在劝解盗首时的一番推己及人的剖白,很快便产生了作用。盗首答应随高大人进匪盗窝点劝散从盗人等。
次日,高尔修不带一兵一卒,只在盗首、师爷和方祖胤的陪同下,前往匪盗窝点。凡愿意回乡者,一律由遂安县发放回乡盘资以及足额的安家费;不愿回乡者,由遂安县安置在县衙作杂役。不出三日,其党羽便散尽。
这日,回到县衙。高尔修想起方先生所论“从盗使其教化”的方略,觉得这班从盗虽然回到乡里,到底还是一县的隐患,倘若遇到灾年,衣食不保,难免又会重操旧业。使他们得到圣贤之学的教化,虽然身经苦厄困窘而不再生盗抢之心,或许才是治本之策。
县域中的官私之学原本不少,瀛山书院在杭州乃至苏、浙两省的影响首推其重,只是自国变后,江南兵戈不息。南明政权在江南经营虽然不久,但到底是南明政权的根据地,杭州呢,则显然是南明政权的重要基地。南明政权覆亡后,国朝对江南诸地,一直是高压态势。入关后,国朝对结社订盟、书院讲学防范甚严,而杭州、南京等地,更是严禁创设书院。清顺治九年(1652年)的上谕更是严词敕令地方:各提学官督率教官,务令诸生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结党,及号召地方游食之徒,空谈废业。
在这个复杂的政治背景下,高尔修即便有心兴学,也不敢大张其鼓。他请来方祖胤先生,商议对策。
“瀛山书院原有祭祀詹、朱二公之义,国朝以来,俱已荒废,以修复祠堂之名义,复兴瀛山书院,或不失为至恰至协之法。”深知高大人办事快人快语、直击本质,方祖胤索性也就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只是,府中之学尚有成例可循乎?”高尔修其实是犹豫忐忑的,比起前次斩金截铁地治理地方盗匪之乱的果决来,在兴学之事上,他实在是瞻顾颇多。原因嘛,不难理解,江南地方,上至有品级的官员,下到尚未有功名的读书人,因了言论字句和讲学议论而戴罪丧生的人,实在也是不少。行得安全,做得稳当,他确乎也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去触碰紫禁城高高在上的顺治爷及其统治者的敏感神经。
“遂安向为杭州兴学重地,倘要说成例,实在没有哪所书院比瀛山书院更合适。以方某之见,高大人不妨为杭州城树一旗帜,以修复祠堂为先声,一俟政局清明,即可兴复书院。”方祖胤的建议实在也可以称为尽善尽美,只是,旗帜之谓,有时候也意味着树敌招危的标杆和信号,在没有朝廷的明令前,即便是修复书院祠堂这个小小的举动,也可能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高某非为不敢担责、畏惧祸乱之人,只要为地方好,高某都愿意去做。只是,由此牵连众多,实在不忍以身涉险。”高尔修何尝不明白方祖胤所思所想,这一番剖白,真真说到了方祖胤的心坎上。
“此是方某一人所为,不干高大人事。”方祖胤明白,高大人已经同意,并示意了具体的方略:以方祖胤个人捐资的名义,修复瀛山书院的祠堂。在具体的安排上,方祖胤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将前番遣散的从盗征集来,帮工之余,接受兴学的影响。
高尔修虽然明着没有资助瀛山书院祠堂修复的事体,但暗里以个人身份做了很多事。在明着修复祠堂的同时,也做了很多修复书院的工作。顺治六年(1649年),书院祠堂修复好后,高尔修以个人身份去参加了一次祭祀。
四年之后,随着禁令的逐步放松,尤其是朝政的清朗明晰,高尔修决定一改暗中兴学而公开兴学。他捐出了自己积累多年的官俸,高调宣布修复瀛山书院。
在他的倡导下,遂安县的地方望族积极响应,地方官绅也纷纷捐资捐物,贡献学田。方祖德、章之鼎具体负责修复的工程事宜。这一年的秋天,书院、方塘始焕然一新。
书院修复当日,高尔修欣然命笔,写下了“三刻《瀛山志》原序”。在序中,他记录道:“重建大观、仰止二亭,视昔犹称华丽,典型在望。各有同心,喜落成之为易易也……今忽废而能兴,峨然改观,则俎豆藉以重辉,岂非千秋之盛举也哉!”
在四贤祠前,高尔修驻足瞻望良久。方祖胤道:“瀛山书院之复,赖高大人良多。四贤之祀,千秋不灭,理应请高大人题壁。”
高尔修也不推脱,欣然应诺。书院师生早已准备好笔墨,沉思有顷,高尔修展墨挥毫,一幅义理深厚笔墨俊逸的传世书院楹联就此落在了纸上:
千秋常见羹墙在,
百里重生俎豆光。
方祖胤和书院师生人等情不自禁为之鼓掌叫好。
这是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高尔修年48岁,不久,他将调离遂安,入职刑部。遂安人感于他任内治盗兴学,为之建碑立祠。当然,这是后话了。
不过,无论如何,杭州兴学善政的好官员名录上,理应增加高尔修的名字。
在清初高压和板荡一块的禁学禁书院大环境下,遂安瀛山书院的修复,揭开了有清一代书院全面普及与流变的宏大序幕。开风气之先,遂安至杭州全域,一个书院全面复苏和发展的鼎盛局面就要来临了。
作者简介
庞惊涛,四川南充人,居成都。自署云棲阁主,号守榆居士。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成都市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钱学(钱锺书)研究者,蜀山书院山长。有《啃钱齿余录—关于钱学的五十八篇读书笔记》、《钱锺书与天府学人》等著作。现供职成都时代出版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