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南门外有一汉白玉日晷。高近3米,由大底座、碑身和日晷组成。碑身从北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刻着篆字碑文。东西南北四面的碑文分别为:“近取诸物”“远取诸身”“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这都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天文、哲学观念。碑身以上为日晷,由底座和晷盘及晷针组成。
此日晷原位于马神庙公主府北大理科校区的荷花池中央,20世纪80年代后期移放到现赛万提斯像东侧草坪内,1992年园林科在赛克勒博物馆建成后移到此处,并恢复了晷盘与晷针,以期与博物馆在内容、气势上形成一种和谐的旋律。除晷针受损外,一切完好,与外文楼西南角另外一个赤道式的日晷相比,这个日晷可算历经沧桑而近似完璧了。
日晷是一种古老的计时仪器。日晷依晷面所放位置、摆放角度、使用地区的不同,可分成地平式、赤道式、子午式、卯酉式、立晷等多种,应用范围也不尽相同。
燕园中这座日晷为赤道式日晷,是日晷种类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也是中国古代最经典和传统的天文观测仪器。赤道式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但晷盘是木制的。后世改用石质晷盘,金属晷针。
北京故宫等处保存的都是清代制造的石质赤道式日晷。这种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盘中央穿有一根垂直于盘面的晷针,它的方向指向天北极。赤道式日晷的晷盘平行于地球赤道平面,而晷针则平行于地轴。晷针与地平面所形成的夹角等于北京的纬度。
晷盘的盘面两面均有刻度,面向真北方向的盘面上按序列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戎、亥文字的时刻标志,并相应刻有24条刻线,每个时刻文字分两格,代表2小时,即古人通常所谓“一个时辰”了,每1个小格则相应代表1小时,总计24小时。面向真北方向的文字刻度是按顺时针顺序依次排列。面向南方的刻度文字则是按逆时针顺序依次排列的。这种顺、逆时针排列的确定是按人体面向北侧盘面后的站立位置划分的。
由于晷盘两面(南,北)均有刻度,故在观察时刻时是按季节划分为两段,即春分和秋分。规定春分以后看上面,(指盘面朝真北的那面),秋分以后看下面(指朝南的那面)。这是由于在这两个季节以后,太阳近地距离不同,这样就能保证在一年中,日晷的盘面上均有充分的阳光照射,以起到钟表作用。
日晷起作用的基本条件是有阳光照射,在阴天或雨王时是无效的,在晚上也是看不见时刻的,所以日晷确定时间的有效范围是日出以后至日落之前。就这样,古代人用传统的天文观察知识,比较精确地确定了时间计量。
由于北京大学的教学楼均偏西5°49′,如果日晷底座按真北方向定位,则显建筑、甬道是斜的,与整体建筑相比显出异样的音调。为了艺术的和谐,日晷底座便按楼的位置定位。
日晷作为古老的计时器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其计时功能也逐渐不为人所重。到是其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逐渐凸现了出来。燕园里的这座日晷也一样,没有人去利用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只会用一种珍爱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如今它静静的伫立在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南门前,与博物馆内陈列的物品一起记录着光与影的变迁,迎接着新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来临。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北京大学西校区内,于1993 年5 月27 日正式开馆,是全国高校中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展厅建筑面积2000平面米,实测展厅使用面积1200平方米。由北京大学和美国友人阿瑟·姆·赛克勒博士和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合作建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