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重阳,秋高气爽,在这个登高敬老的传统节日,我们驱车来到无锡东港镇的千年古村黄土塘,探访一位献身祖国国防科技与航天事业的科学家。
黄土塘老街,并不算太长,是一条五百余米长的青石板路,两边连排林立着前店后宅的江南民居。漫步其间,似乎还能想象到从前的热闹与喧哗。老街尽头,就是我们要寻找的这位科学家的故居。
他是我国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奠基者,他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他是姚桐斌。
一路逆袭,砥砺青春最美丽
1922年,姚桐斌出生于无锡县黄土塘,童年靠父兄的微薄收入读完小学。
1934年,考取无锡县立初级中学,因家境贫寒,曾辍学两年,靠摆摊卖日用杂货维持生计。
1937年,自食其力攒够学费,孤身一人去上海读高中;又因缴不起学杂费,辗转来到江西继续求学。
1941年,高中毕业会考成绩为江西全省第一,又在他人资助下考取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1945年毕业,并被分配到经济部矿冶研究所。
1946年考取公费留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51年获工业冶金学博士学位。
砥砺青春,奋勇前行,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上面的履历,似乎书写着姚桐斌何其彪悍的开挂人生;然而,贫寒子弟的逆袭之路却非就是一马平川,而是充满着太多的坎坷与挫折。若没有坚强的心智与毅力,实在难以做到。
坚定决绝,毅然回国显真情
1952年,姚桐斌继续在英国伦敦帝国学院深造。他时刻关注国内局势,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住最差的地方,吃最差的食物,多省下一个便士,多宣传一次祖国。
他的爱国情怀很快引来政界留意,以至接到伦敦警察的通知,要他限期离英;1954年,他转赴联邦德国开展研究工作。在马克思的故乡,他终于完成了从爱国者到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
深思熟虑,心急如焚,坚定决绝,冲破藩篱。
1957年,姚桐斌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德国优越的科研环境与优渥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参加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零开始,献身科学最坚毅
甫一回国,姚桐斌就来到刚成立不久的导弹研究院工作,负责筹建当时中国唯一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当时,我国工业材料发展非常落后,一切需要从零开始。姚桐斌心里非常清楚,如果没有航天材料,一切关于尖端武器的构想,都是纸上谈兵;而这些,恰恰是新中国最迫切需要的。
一穷二白,白手起家,不畏艰难,顶天立地。
科技发展,材料先行。作为中国航天材料及工艺的奠基者,从1960年至1965年,姚桐斌带领703所开展了500多个研究课题,80%都应用在了如今的航天事业上。几乎每一个课题,都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姚桐斌曾经说,“只要把我国的航天事业搞上去,我就是死了也甘心。同志们,我们大家努力吧。”
心系祖国安危,永登科技高峰。
殷殷家国情怀,拳拳赤子之心。
在姚桐斌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没有不忘初心的砥砺前行,怎会有激动心魄的热血青春;没有对祖国的不舍与牵挂,怎会有返程的决绝与兴奋;没有对国防科技的热情与奉献,怎会有披肝沥胆的忠诚与决心。
姚桐斌烈士虽然已经离去多年,但他留下的研究成果一直推动着中国材料领域的发展,现代许多的研究成果都是踩在姚桐斌肩膀上得来。我们要记住的不仅仅是姚桐斌的人生经历,更要记住的是姚桐斌经受诱惑,毅然回国建设祖国的精神,以及不畏艰苦的决心。
我们将永远铭记:中华民族曾经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姚桐斌!
敬请关注头条无锡冷知识,发现不一样的无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