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吉尔战争,指1999年5月至7月之间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武装冲突。战争的直接起因是由于巴基斯坦军队越过了印度控制线,进入了印控地区。印度军队展开反击作战,代号为“胜利行动”。双方军队在7000米以上的山地交战,这也是战争史上两军交战海拔最高的战役。最终,印度军队夺回失地,巴基斯坦军队撤回控制线。印军在这次作战中尝试了在高寒山区进行空对地支援及密集火力拔点作战,积累了可贵的高寒山地作战经验。而且此次作战,印度先败后胜,和中印冲突印度吃亏后迅速进行增兵很类似。
1999年3月,巴基斯坦北方轻步兵团在巴陆军司令穆沙拉夫的支持下,偷偷越过当时印巴喜马拉雅-克什米尔山区实际控制线,从六个方向渗透进入一片地势险要的山区,从这里可以俯瞰印度边境小镇卡吉尔。
巴北方轻步团虽是克什米尔的地方武装,并非是巴正规军,但暗中得到巴军武器装备、人员和炮兵火力支援。而且该部队是当地武装,对地形、气候条件非常适应,高寒缺氧对他们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由于当时正值冬季,迫于恶劣的气候,印军主动撤离了己方一侧边防驻军。所以,巴地方武装的渗透一直未被发现。当时一千名巴军士兵徒步或乘直升机越过印巴控制线,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实际控制线朝前推进了6英里。直到5月3日他们才被当地牧羊人发现。于是在5月第一周里,印军开始返回各自前哨阵地时才发现巴军不但早已深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而且做好战斗准备。
克什米尔地区为高原山地地带,从列城到斯里纳加的1号国家公路是进出该地区的唯一通道。崎岖的地形和狭窄的道路限制了通行的速度,高海拔则减弱了运输机的运输能力。因此控制1A号国家公路(1号国家公路处于巴基斯坦火力威胁的一段)成了印度优先考虑的问题。巴基斯坦武装分子哨所的位置非常好,他们可以轻易地观察指引间解炮火轰击1A号国家公路。这对于印度军队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1A号国家公路是他们主要的后勤补给通道,巴基斯坦对该公路的炮击有可能切断列城与外界的联系,从而变为一座孤城。
5月中旬,印度陆军的纳加步枪联队、加瓦尔联队和第18掷弹兵团各出动了一个营的兵力,从图图岭的两侧同时向峰顶发起进攻。但巴北方部队依托完善的工事,以逸待劳,以高制低,多次击败印军进攻。但印军攻势行动也非常顽强,双方展开了激战。
巴方的防御工事相当完善,他们的战壕连成一体,间隔不远就有一个钢筋水泥建造的坚固掩体,将整个山脊都包围了起来。 印军的前三次进攻都被打退,他们的处境实在艰难,印军士兵沿着陡峭且毫无掩护的山坡一米一米地向上攀爬巍峨的山峰,在他们周围是呼啸而过的山风,气温低到摄氏零下11度。此外,印度士兵们每人还得背着重达25公斤的行军包,而且在山地严酷的环境中,每背负一公斤重量,所要付出的体力一般是平时的两倍;
为了作战需要,印军士兵们常常把行军包中的食物拿出来而换上相等重量的武器弹药。但是这一切努力都是无效的,巴游击队干净利落地将攻击部队赶下山来,而且有一次游击队甚至都没有开火,他们仅仅是向山下扔石头,用“滚石战术”就把印度士兵打得尸横遍野。
加瓦尔联队的士兵,他们的装备不适合山地作战,每个战士的御寒服仅仅是一件皮大衣,根本无法抵御寒冷的山风,而且他们脚下穿的还是丛林作战靴,加瓦尔联队的士兵们就是依靠这些装备,再加上一支落后的FNFAL半自动步枪和一条攀登绳向陡峭山峰进攻。加上高寒缺氧,许多士兵受严重高寒。
当游击队反击时,这个联队的士兵被巨石碾死碾伤。由于加瓦尔联队毫无进展,在山坡另一侧,第18掷弹兵团的B连在28岁的拉杰什·阿德希卡里少校的率领下发起了一波疯狂的进攻,尽管前两次进攻被击退,但是第三次,阿德希卡里少校率部成功地冲了上去,并成功地在峰顶附近占据了一片小小的阵地,距离山脊只有15米之遥。然而不幸的是,拉杰什·阿德希卡里少校和他的手下们还没来得及庆贺胜利,就发现他们新占领的据点已经被人数大大超过己方的游击队给团团包围住了。近身白刃战随即展开,阿德希卡里少校等人战死。由于受到敌人的优势火力压制,印军残部被迫在峭壁旁的一块巨石后面躲了三天,在这期间,游击队不停地侮辱他们,嘲笑他们不敢给阿德希卡里少校收尸。由于阿德希卡里少校的阵亡,第18掷弹兵团上下受到了极大震撼,他牺牲的当晚,团炊事班没有生火做饭,以纪念这位英勇无畏的指挥官。
虽然,攻击不利,但在上级的强令下第18掷弹兵团不得不在6月2日夜又展开一次进攻。这一次第18掷弹兵团的副团长维施瓦那赞中校亲自率部出击,在军人荣誉的激励下,经过六小时的艰苦攀登,攻击部队终于接近了峰顶,但是这时他们面临着另外一个难题:是先就地休整?还是马上展开攻击?先休整的话,士兵们的体力能够得到恢复,可是马上就要黎明了,他们的进攻将不得不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但如果立即展开攻击的话,虽然可以利用暗夜进行偷袭,可是士兵们的体力很难保证进攻的质量。经过痛苦的抉择,维施瓦那赞中校决定选择后者,这是一次无望的自杀式进攻,以逸待劳的游击队轻松地击退了攻击部队,维施瓦那赞中校战死。虽然进攻失利,但不得不说,印军在这次作战中,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并不像许多人说的印军缺少战斗精神,作战能力低下。
印军总结了前期失利的经验教训,其中火力不足是重要原因。印军前线大炮兵只有很少一些MK.2型105毫米大炮,威力不大。在火力不足的情况下,仅以兵力强攻,在敌防御工事完善,高寒缺氧的情况下,无疑于以卵击石。印军,到了6月中旬,威力强大的130毫米M-46以及155毫米FH-77B大炮开始陆续运抵前线,近250门大炮运上了山,这些大炮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中博福斯野战炮的表现尤其出色。
由于巴方占据着制高点,他们可以从马什克山谷的4875号高地、老虎峰、图图岭等山峰上俯瞰运输公路,因此印度炮兵的部署行动一律在夜间进行。日落后,马力强劲的斯堪尼亚牌卡车拖拽着重炮驶向预定炮位。为了不让巴基斯坦人发现,运输卡车在行进时必须得关闭车头大灯,在崇山峻岭中摸黑前行。同时为了避免掉下深谷,在行驶时,一般有两名印度士兵跑在卡车前面,每隔几分钟就打开手电为卡车司机照明道路情况。为了给新到的大炮设置炮位,印度军队不得不凿开山壁。炮位的选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理想的炮位应当既能发挥大炮的火力,又能避到敌军炮火的反击 ,另外在山区地带,还要考虑地形及地势的影响。
到6月7日为止,炮位的选择及大炮的安置工作基本完毕,印军炮兵开始试射新到的大炮以获得射程界等数据,而炮兵民们也开始爬到高处的优势阵地以观察修正炮击弹道。在预定的总攻前,印度炮军官兵在苦寒中日以继夜地拼命工作,以保证所有的大炮都处于良好的状态。由于有传言说游击队会对这些大炮进行突袭或他们的支持者会派飞机轰炸、印度军队特别加强了守卫工作,并在炮兵阵地周围设置了卫兵及高射炮。另一方面,印军特种部队也开始行动起来,他们偷偷地越过了敌军的警戒线,寻找敌军大炮的位置,以便在战斗开始后,一旦巴基斯坦炮兵投入战斗,印军可以组织起有效反击。
与此同时,印度空军也提供了及时的支援,但是由于险恶的地形,他们的支援效果有限,这主要是因为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造成飞机载弹量下降,另外山区地带缺少设备齐全的基地和足够长的飞行跑道,限制了一些作战飞机的使用。印度空军在卡吉尔冲突先期共损失了三架飞机,一架米格-27战斗轰炸机、一架米格-21战斗机和一架米-8直升机,印度认为米格-27的坠毁是因为发动机故障,米格-21是被巴基斯坦击落的,米-8也是被巴基斯坦人用“毒刺”防空导弹击落的。由于害怕被防空火力击落,前期作战中印军飞机不敢再飞到底空实施近距离支援。
印度空军当时从法国购入42架单座和7架双座“幻影2000”战机。驻瓜廖尔的印度空军第1中队“老虎”和第7中队“战斧”都装备了“幻影2000”战机。这两个中队是印度空军最早成立的战斗机中队,飞行员训练有素。“幻影2000”装有“阿蒂利斯”激光瞄准吊舱,可用来投射“马特拉”1000千克激光制导炸弹,这种炸弹威力巨大,可以攻击加固型掩体,但价格昂贵。“幻影2000”还装备了“铺路Ⅱ”激光制导炸弹。印度空军购买了一些这类炸弹,但有部分零部件损坏。由于印度核试验导致武器禁运,无法补充零部件,印度空军的技师们不得不自己制造这些零部件,以便这种炸弹能投入作战。
6月2日,印度空军人员完成基本准备,能保证有12架“幻影2000”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每架用于对地攻击的“幻影2000”将装备12枚炸弹、1个油箱和2枚“魔术2”空对空导弹。第7中队的“幻影2000”与第1中队的“幻影2000”汇合,然后飞往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在对武装渗透者的空袭中,印度空军使用了激光制导炸弹以摧毁密布堑壕的敌军阵地,据估计,在整场冲突中总共约700名渗透分子在印度空军的空袭中被炸死。
“幻影2000”战机根据火控计算机得出的结果实施大角度俯冲攻击,准确投放了450千克普通航弹。这几次攻击中,印军战斗机通过光电吊舱在20千米外获取目标,在斜距约8千米时投弹,然后飞机返回,同时继续用制导激光束照射目标,引导炸弹飞向目标。不过,由于对卡吉尔的地形特征完全不熟悉,最初几次高空打击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打击效果,印度动用了遥感卫星对卡吉尔地区实施侦察,但由于遥感卫星的清晰度有限,无法提供目标的准确情报。因此印度空军再次派出米格-25、“堪培拉”和“美洲虎”战机对卡吉尔目标区进行照相侦察,照片分析人员靠自己的经验判断目标。例如在照片中发现了一些帐篷,那么附近肯定有通往掩体或地面阵地的通路。关键的是,成功的空中火力突击使巴北方轻步团对飞机产生了恐惧感,当听到飞机呼啸而过之后,他们的抵抗意志产生了动摇,这也印军为后来的兵力夺控成功奠定了基础。
印军为了再战图图岭,调来了第二拉杰普纳步枪营以加强前线地面部队的实力。这支部队训练有素,预有准备,经过了战前训练,使得对高寒缺氧环境有所适应。受到这个好消息的鼓舞,一直在苦战的第18掷弹兵团巩固了在巴基斯坦阵地以下300米处的三个据点,这个行动后来被证明是关键性的,因为他们的这个努力为此后的总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前进阵地。
6月12日,印度攻击部队进入战地——由第18掷弹兵团苦战守住的距峰顶300米的前线掩体。总攻时间最后定在6月12日晚18时30分。 6月12日晚18时30分,120门印军大炮向图图岭峰顶开火。瑞典博福斯公司的FH-77B型155毫米榴弹炮首先发难,以直射模式炮击巴方掩体,几分钟后,105毫米榴弹炮及120毫米迫击炮接着加入战团。一枚枚炮弹落到山脊上。同预料的一样,印巴停火线另一侧的巴基斯坦军队的大炮随即反击,根据印军特种部队事先的定位,印度炮兵的155毫米大炮转而炮击巴基斯坦炮兵阵地。炮击很快显示了威力,不久之后,巴基斯坦的大炮就渐渐地哑了火。
接近午夜时分,印军的炮火停了下来。古普塔少校率部出击,被称为“雄狮”的攻击行动正式开始。攻击部队分为三小分队,代号分别为“阿比曼约”小分队、“希姆”小分队以及“阿尔琼”小分队。三个小分队中,一个负责正面攻击,另一个绕到旁边一个较低的山脊负责截断敌军的退路,第三个则负责从背面进攻。而第18掷弹兵团的任务是为攻击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压制附近山脊上的游击队。
虽然此前印军大炮发挥了很大的威力,但是峰顶的游击队依靠天然洞穴的掩护,还保存了相当实力的有生力量。现在游击队从洞穴掩体中出来,使用机枪扫射印军突击队。而印军突击队则匍匐在地面,利用刚才炮击留下的弹坑作为掩蔽所,他们一边躲避,一边灵巧地使用手雷还击敌军的机枪。
在哈瓦尔达的鼓舞下,印军突击队终于接近了敌军阵地,白刃战随即展开。凌晨4时10分,前线指挥所的无线电中终于传出捷报,图图岭战斗胜利了!为了这个胜利,印军会出了惨重的代价,突击队指挥官古普塔少校于当晚的激战中阵亡,阵亡者中还包括士官汗威尔·辛格。
图图岭战斗,是典型高寒山地拔点战斗,印军先期失利,但却及时调整,最终取得胜利。最关键的是这次战斗,印军积累了高寒山地作战经验,学会了在炮兵火力、空中立体火力强力支援下,运用小群兵力,多路行动、夜间突然攻击的战法夺控山地。同时也吸取了准备仓促,高原反应对人员、装备和战斗能力的影响,学会了如何在高海拔地区扬长避短的战法。印军在这次战斗中,作战英勇、战斗作风顽强,虽伤亡巨大,但持续作战而不退。
图图岭战斗结束后,巴基斯坦知道此次行动已经失败,于是和印度签订了停战协定,从卡吉尔撤出。
卡吉尔之战,和此次中印冲突有些类似,都是印度首先吃亏,但是印度迅速调整战略,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大炮和战斗机作战准备,使用大量的炮兵部队和激光制导炸弹进行精确轰炸。此次中印冲突,印度吃亏后,到目前为止,仍然在继续向中印冲突前线运送武器。我们应该保持清醒,不能被短暂的胜利冲昏头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