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今年已经过去将近一半的时间了,明天是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古代人习惯性把五月份开头的几天用“端”称呼,又因唐太宗是八月初五生人,为了避开“五”,改为“午”,所以称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于我而言,端午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和味道。儿时,每逢五月初五将近,爸爸总会提着一些新鲜、翠绿的粽叶回来。
妈妈则负责把这些翠绿的叶子煮熟,那种只有粽叶专属的味道,弥漫在整间屋子里,说不出的味道,让人欲罢不能。
淘洗好泡了一夜已经有点肿胀的黏米之后,最重要的步骤就要开始了,小时候不喜欢红枣,妈妈总会预备出一点红豆沙,专门为我包几个红豆沙黏米粽子,家里其他人,则更喜欢红枣和葡萄干的。
一个简易的炉灶,我和弟弟负责生火,一口大铁锅里装满一个个包好的粽子,只需要等待四十分钟,软糯可口的粽子就出锅了。
妈妈包的粽子不大,我和弟弟加起来一口气能吃十多个,那个时候,吃剩下的粽皮妈妈总不允许扔掉,泡一泡晾干,隔几天还能再包一次,不过味道却大不如第一次了。
长大之后,才发现,原来粽子里面还可以包五花肉、火腿、腊肉、蛋黄等等咸味的材料。
笔者是北方人,从小到大接触的都是“甜”味的粽子,第一次尝试肉粽是来自一个广东的同事,那种感觉至今不能忘记,又油又咸,打心眼里不能接受。
然而,在同事眼中,那是家乡不可多得的美味之一,大概就和我喜欢甜粽是一种感觉,这就是南北差异吧。
除了粽子,在其他方面,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南北差异。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除了表达作者在仕途上的忧虑,也流露出自己对爱国英雄屈原的敬佩之情。
公元前278年,因楚国被秦军攻破,爱国英雄屈原深感救国无望,便选择投江。老百姓怕屈原的身躯被鱼虾啃食,便划着船,把粽子抛到江中喂食鱼,所以五月初五,也是屈原的忌日。
每年端午之际,南方都会以“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过节,这种习俗分布在南方的各个省份。
而北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则是骑马到郊外,以饮酒赋诗的方式纪念屈原,这种活动叫做“踏柳”。
如今,爱好诗文的北方人,依旧会举行很多大规模的爱国诗文活动,在端午这一天,吟诵诗文,纪念古人,所以,端午节也有“诗人节”的别名。
在辟邪方式上,南北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古代南方人,在端午节,都会把菖蒲与艾条插在门楣上,悬挂在正堂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辟邪。
而北方,则会选择配戴五毒铜钱的方式,五毒指的是蜈蚣、蝎子、蛤蟆、蜘蛛和蛇五种毒物,将这些毒物绣在红布上做成肚兜给小孩子穿,则起到辟邪的效果,一直到现在,满月的小孩都会有五毒枕,应该由来也是这里。
除了这些,南北还有很多自古代而来形成的不同习惯,这些习惯,就像是北方种小麦,以面食为主食,而南方种水稻,以米饭为主食。
不管南北差异如何,不管端午节是否被渐渐淡忘,它都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今年这个特殊的情况,让我们空出了更多时间来陪孩子和父母,这个古典的节日,你是否会亲手包上几个软糯的粽子给长辈和孩子呢?
本文出自公众号“观海茶楼”,如您喜欢,请您关注查询更多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