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缓流过的河水,矗立在堤岸上的亭台,横架于卫河之上的石桥……都在向你娓娓道来,昔日卫水的湍急、船家过往的频繁、商品交易的繁荣、卫河人家的故事,更有那穿越千百年的辉煌。卫河航运究竟繁华几何?《新乡市水利志》记载:卫河连接黄河与海河,系历代南北航运大动脉。解放后至20世纪50年代末,为新乡航运的黄金时期。卫河水量充沛,百吨以上的大船和机动船可以畅行无阻。当时的和平桥至京广铁路之间,全长2275米的自然码头,均为新乡港区,一次可停靠中型船68艘。在市河渠办查阅了《新乡水利志》,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卫河航运,始于东汉,盛于隋唐。为增加水源,发展航运,隋代曾引沁入永济渠(今卫河),明清两代都曾引丹济卫。
在中国古代的卫河航运史中,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一个是曹操,一个就是隋炀帝。《三国志》记载,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征袁绍时兴建坊堰,形成白沟(今卫河)运渠,这就是卫河在1800多年前向北航运的开始,为以后开挖永济渠奠定了基础。《隋书》记载,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发百余万人开挖永济渠,对白沟进行了疏浚、扩宽和改建。该河流经武陟、新乡、汲城(今卫辉)、黎阳(今浚县)、临河(今滑县)、内黄,以及河北省大名,山东省临清,向东北流至天津,再西北顺永定河,到达涿郡(今北京西郊),全长2000多公里,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以永济渠为纽带的北方航运大通道。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朝时的卫河航运相当发达,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后,新乡至天津已可通行载重数万斤大船,自新乡溯流而上也可通行小船。当时航运情况,《隋书》中有很形象的描述:可使官及私家,方舟巨舫,晨昏漕运,沿溯不停,旬日之功,堪省亿万。根据这一段描述可以推断当时的百姓更多的选择水运,因为水运与陆运相比,成本更低,速度也较快。古人筑有“御道”,虽宽阔平整,可只供皇帝车马行驶,平民不得使用。而可供百姓使用的“官路”(公路),因数量少、里程短,不能与水运同日而语。据《新乡市水利志》记载,唐朝初年,卫河航运畅通。因安史之乱及五代连年战争,时不见有史籍记载永济渠航运。北宋年间,因如何补充水源的问题未能解决,永济渠成为季节性航道。
元、明、清时期,均建都北京,卫河航运更显重要。从明永乐年间(约公元1410年)到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卫河航运往返新乡、天津之间,畅通长达400多年。明万历年间,卫辉府商业迅速发展。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设立“卫辉盐仓”。此后100多年间,卫辉府成了豫北漕运商贸重地。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卫河浅,难以漕运”,清政府强迫封闭所有民渠民闸,以保漕运。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卫河淤塞,水运不通。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平汉铁路建成,卫河航运日趋萧条。旧社会航运人头上悬着“三把刀”
据《新乡市水利志》记载,民国五年(1916年),政府疏浚卫河,督修引丹,疏通山泉入卫,稽查民间截流盗水之弊,促使航运再次兴旺起来。1938年,日寇侵华,船民迫于安全,多改就他业,仅存旧船百余只。解放前夕,新乡仅存民船30余只。
“苛捐杂税加官僚,黑白两道强抢夺,天灾人祸断不了”。这是悬在旧社会航运人头上的“三把刀”。可以说,旧时卫河航运史就是船工的一部辛酸史和与命运的抗争史。勇敢智慧的航运人积累下了丰富的航运经验,他们把航运经验编成歌谣:“下走白上走浪。太阳发白有风,太阳有圈有精(大风),太阳红天必晴,蜻蜓低飞大雨淋。浅滩篙要撑舵反转,松纤紧纤看转弯……”每年的2月份和3月份,下游河道冻结,航船集中到上游修整。上世纪40年代,卫辉的船工偷运抗日人员过河奇袭华新纱厂,杀得鬼子兵胆颤心惊。1949年,平津战役时,航运人帮助解放军运给养,解放军南下时集结船只架渡桥。上世纪50年代初的国字号小船,船底多为双层、夹层,目的是给抗日游击队和解放军运送武器弹药。
卫河航运繁荣昌盛,1949年5月,华北内河航运管理局在天津成立,于河北衡水设航运公司,管理卫河运输,于天津、德州、临清、新乡设立办事处。1950年年初,新乡办事处改为平原省国营卫河航运公司。4月,改为新乡卫河办事处。1951年,改为平原省交通厅卫河航运公司。1952年6月,改为内河航运管理局新乡办事处。1956年,公私合营,新乡航运公司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新乡航运办事处改为河南省卫河航运管理处,下设九站:一是新乡,二是汲县,三是道口,四是浚县,五是屯子码头,六是丰庄,七是苏堤,八是元村,九是濮阳。
1955年,“河丰”号机轮试航成功,自天津来新,开启了新乡到浚县的客运班轮。1958年,机轮发展到11艘。客运的发展,方便了沿岸人民的出行。人们乘坐客轮到卫辉、滑县等地探亲访友,到浚县旅游看大佛,船票价格仅有火车、汽车票价的一半,而且能欣赏卫河沿岸风光,故乘船者络绎不绝,成为卫河一道亮丽风景。1958年、1959年是卫河航运的顶峰期,创造了卫河航运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1958年运输总量为674.995吨,比1950年增长了13倍,当时国字号木船45艘、合营的船491艘,总吨位分别为2231吨和21385吨。1959年4月20日,新乡地委在浚县召开全区航运大会,发起“千帆万吨”运动。全区造船厂共30家,造船238只,开通航渠11条。
新中国给卫河航运带来了繁荣昌盛,木工出身后来到造船厂的老工人郭文秀清楚地记得,当时航运是全河南最大的企业,能有上万人,他们加班加点造船,一天干上10个小时也不觉辛苦。据郭文秀老人回忆,当时新乡有一个大造船厂,就在靠水处,船一造好,顺水就推进河里。公私合营时,大船都被分到了国营公司,属于国营企业,小船被分到了航运合作社,就是大家所说的大集体。
据《新乡市水利志》记载,卫河航运在经历了历史上最辉煌的阶段后,终因水源枯竭,新乡地区于1969年停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