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是国际社会上声名享誉的一个奖项,每个人都以获得诺贝尔奖为荣。而201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个荣誉颁给了与锂电池相关的三个人。一个是负极用材料开发的旭化成的吉野彰。一个是开发的正极用材料的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还有一个做出了充电式锂电池的概念的Stanley Whittingham。看完了以上,三个任选,我们不禁会思考一个问题,索尼的电池为什么没份呢?
早在1980年,索尼就在当时的会长盛田昭夫的意见下开始开发充电式锂电池。为什么不开发干电池呢?因为盛田昭夫觉得干电池用了就扔太浪费了。在当时索尼负责开发充电式锂电池的人员是中央研究所电子开发部的科长。西美绪在加入索尼后,在燃料电池部门工作了8年,而后又开发了12年的音响机器使用的振动板。在索尼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的他,在1986年正式着手研发充电式锂电池。
为什么要用锂来做电池呢?因为在所有的金属当中,锂是最轻的元素。但是如果想要活用锂的话,必须提高锂的密度,并且使其小型化,这样的锂电池做出来才有使用度和魅力。
但是锂在另一方面做电池也并非十全十美的,因为锂非常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这是一大缺点。
当初盛田昭夫在拍戏没去去研发锂电池的时候,西美绪表示,锂可是很容易燃烧的哦,但是当时的会长盛田昭夫也用糖吃多了对人有益,可谁都没有禁止糖这一句话来说服西美绪去做锂电池。
付出总是有成果的,索尼在西美绪的研发带领下,终于在1991年,全球首发以碳素材料为负极的锂电池,首次实现了锂电池的使用和商品化。随之而来的,与搭载的这个电池的手提电话,也开始在市场上销售,并大获成功。在1992年,索尼还曾大规模的投资设备进行技术的研发。研发出了更大容量,并不容易劣化的锂电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旭化成是在93年才生产锂电池产品。所以由于这个原因,人们都觉得西美绪才应该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总而言之,诺贝尔奖的颁发有其严格的评判标准。对于锂电池的应用上,或许二者之间做的有些许不同。正是这种不同,让诺贝尔奖的评委选择旭化成,而不是说西美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