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技网 转自:最高人民法院 特别提示:凡本号注明“来源”或“转自”的作品均转载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所分享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本号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他们,可能是跑法院次数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听过各类案件;
他们,和法院干警一同战斗在第一线,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一线牵;
他们,出门能扛“长枪短炮”,不是在采访,就是在要去采访的路上;
他们,归来笔走风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隆重推出“2019记者看法院”专题策划,邀请一众“跑口记者”讲述2019年采访报道人民法院工作的体会和感受,并与读者一起重温他们的代表作品。
想认识这些“跑口记者”的庐山真面目吗?
想知道记者眼中的人民法院都是什么样子吗?
一起来围观!
这位记者是谁?
科技日报记者 谢宏
报道感言
互联网+科技与法——人民法院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
2019年
2019/12/22
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为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揭牌。周强强调,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法庭的重要作用,统一知识产权裁判标准,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服务保障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要通过公正裁判激励科技创新,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优化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法治环境。
3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知识产权法庭庭长、二级大法官罗东川担任审判长,敲响了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第一槌”。
3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移动微法院”试点推进会上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部分法院推进“移动微法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移动微法院”试点工作的方案》和《移动微法院标准化建设指南和技术规范》。
8月17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发布《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白皮书》,“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心”揭牌成立。
12月4日,国家宪法日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发布《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这是中国法院发布的首部互联网司法白皮书,也是世界范围内首部介绍互联网时代司法创新发展的白皮书。
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对首例生物基因技术药物专利申请复审行政案件公开宣判,维持一审判决,要求国家知识产权局重新作出审查决定。这标志着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2019年“集中宣判周”正式收官。
移动微法院——用科技改变诉讼模式,屏幕共享——从适应技术到主动推动技术革新,智能审判应用——法官的机器助理,天平链——用了就离不开。
智能机器人小睿、小法、小互,无人机、5G区块链执法记录仪,记者亲身体验到“5G+区块链”互联网执行新模式。戴上5G的VR眼镜,360度全景观摩互联网法院“隔空”开庭审理案件。
“移动微法院”,灵活安排诉讼活动时间和场所,切实减轻当事人诉讼负担,让法院“24小时不打烊”。
记者亲历了中国法院互联网司法建设的新成就,在最高法、北京高院、北京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过足了高科技的“瘾”。
记者感受到,科技元素深深地融入了人民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采访过程中,如何准确报道这些科技热词与法律手段的融合,让记者甚是“头疼”,经常是绞尽脑汁,夜不能寐。
那么,各地法院广泛运用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司法中的深度应用。在区块链领域,最高人民法院已建设“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完成超过1.94亿条数据上链存证固证更让我对这些既懂高科技又懂法律,知识渊博、锐意进取的人民法院的法官们肃然起敬。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祝愿人民法院更好地促进高科技在司法领域的深度应用,推进互联网法治的长足发展。
代表作品
1
最高法打造“移动微法院” 探索移动电子诉讼新模式
科技日报记者 谢宏
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讯(记者谢宏)“移动微法院”安排当事人错时参加诉讼,灵活安排诉讼活动时间和场所,切实减轻当事人诉讼负担,让法院“24小时不打烊”。最高人民法院“移动微法院”试点推进会,3月22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
会上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部分法院推进“移动微法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移动微法院”试点工作的方案》和《移动微法院标准化建设指南和技术规范》。
据介绍,“移动微法院”基于微信小程序,利用人脸识别、电子签名、实时音视频交互等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民商事一、二审案件从立案、缴费、证据交换、诉讼事项申请、笔录确认、诉前调解、移动庭审、电子送达、沟通交流,到执行立案、终本约谈、线索举报、外勤采集等全流程在线流转,提供诉讼服务网上办理,随遇接入、即时服务,努力实现老百姓打官司“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的目的,也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和人民调解员等提供了工作便利。
2017年10月,“移动微法院”在宁波余姚市法院试点。2018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安排宁波中院开展“移动电子诉讼”试点,“移动微法院”同期在宁波两级法院全面推开。2018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牵头成立全国联合项目组,对“移动微法院”进行集中研发。历时四个月,“移动微法院”4.0版完成并在宁波两级法院上线运行。2018年9月10日,浙江高院召开全省试点推广应用部署会,正式向全省法院推广使用。
截至目前,浙江“移动微法院”访问量已超过2855万人次,日均访问量超过15万人次,办理案件64万件,送达41万件次,一审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用时减少1.64天,执行案件平均执行用时减少2.28天。浙江“移动微法院”试点建设实践是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良性互动、有机结合的成果,凝聚了从最高法院到浙江三级法院的汗水和智慧,为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深入推开“移动微法院”试点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和重要借鉴。
“移动微法院”积极探索建立了移动电子诉讼新模式,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优化司法服务、完善司法流程,创新了司法机制,促进实现打造世界领先的移动诉讼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
“移动微法院”作为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在电子签名应用、简化诉讼流程、完善电子送达等方面先行先试、深度探索,不仅是司法工具的重大创新,更将推进诉讼服务在移动互联时代的现代化转型,切实让当事人和法官感受到“指尖诉讼、掌上办案”的便利,促使打官司从“让当事人跑腿”变成“让数据跑路”,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推动人民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移动微法院”是共建共治共享的融合服务平台,通过在基层司法实践中的深度应用,推进“诉源治理”,让大量矛盾通过前端防控体系消化在萌芽状态,多数纠纷通过社会力量以非诉讼程序解决。
据悉,最高人民法院将“移动微法院”试点范围从浙江省扩大至北京、河北等12个省(区、市)辖区内法院。
2
首部互联网司法白皮书发布 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1.94亿条数据上链存证固证
科技日报记者 谢宏
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乌镇12月4日电 (谢宏)国家宪法日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发布《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这是中国法院发布的首部互联网司法白皮书,也是世界范围内首部介绍互联网时代司法创新发展的白皮书。
白皮书为中英文双语版,中文全文约1.6万字,从5个方面充分展示中国法院互联网司法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白皮书表明,互联网法院依托电子诉讼平台、有效实现起诉、调解、立案、举证、质证、庭审、宣判、送达、执行等诉讼环节全流程在线完成,大多数案件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诉讼,实现诉讼流程从“线下”到“线上”转变。截至2019年10月31日,移动微法院实名注册用户达116万人,注册律师7.32万人,在线开展诉讼活动达314万件。
各地法院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司法中的深度应用。在区块链领域,最高人民法院已建设“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完成超过1.94亿条数据上链存证固证,利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存储、防篡改的特点,有效保障证据的真实性,极大减轻法官认定证据的难度。在大数据领域,最高人民法院建设了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可以实时汇集全国3507个法院的审判执行、人事政务、研究信息等数据,2019年10月31日,已汇集全国法院1.925亿案件数据,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审判信息资源库。在人工智能领域,各地法院积极开发了各类智能化审判辅助系统,不同程度实现案件繁简甄别分流、案件智能画像、庭审自动巡查、法条及类案精准推送、自动生成文书、文书瑕疵自动纠错、裁判风险偏离度预警等功能,成为法官办案和群众诉讼的有力辅助。
2017年8月18日,我国设立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2018年9月,又先后增设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设立互联网法院是互联网司法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开辟了互联网时代司法发展的全新路径,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司法探索实践正式制度化、系统化。三家互联网法院利用自身组织优势、政策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互联网司法“试验田”和“样板间”作用,在案件审理、平台建设、诉讼规则、技术运用、网络治理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取得显著成果。
依托互联网覆盖面广、精准度高、信息传输快、交流渠道丰富等特点,大力推进“互联网+诉讼服务”,着力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和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诉讼与非诉讼解纷机制相衔接的诉讼服务体系。“一站式诉讼服务”依托线上诉讼平台和线下诉讼服务大厅,集成整合多项服务内容和多个服务渠道,能够集中办理跨域立案、多元解纷、诉讼咨询、信息查询、费用缴纳、材料提交、涉诉信访等事项,实现当事人“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以诉讼服务中心为平台载体,在线汇集人民调解、律师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等多方解纷力量,为当事人提供多种解纷渠道和选择,多元调解成功的可以及时申请法院司法确认,调解不成功的可以迅速登记立案转入诉讼,解纷效率大大提升。“两个一站式”建设从根本上重塑了法院与当事人及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模式,真正让司法更便民、诉讼更亲民、解纷更高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