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8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大概意思是说做事之前应该先预判一下,这件事情凭借自己的能力能否完成,如果能力有限别去做那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但其实,这句话说的是中国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jū]瓷”。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中国自古有三百六十行之说,锔匠在三百六十行中位于第三十七行,足以见得它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性和重要性。
锔瓷的历史悠久,锔瓷这一行当,在民间被称作为锢炉匠。最初是为谋生而产生的的一门手艺,是“街挑子”之中的一员,也是被看做成下九流的行当,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的产生是与中国瓷器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了,但今天我们可以在张择端巨幅手卷《清明上河图》中看到锔匠的身影,可证明锔瓷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
瓷器坚硬耐磨,可供反复使用,但却是一个易碎品,稍有不慎,瓷器便破损了。要知道在古代,瓷器可是贵族阶级的宠物,平民百姓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件奢侈品,瓷器破损那就是天大的一件事。
瓷器一旦破碎,人们便无计可施了,留之无用,弃之可惜。这个时候匠人们便开始琢磨,能不能将这些破碎的瓷器都修复好呢?
匠人们历经多年,反复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锔瓷技艺,而这群匠人也有了新的名字——锔匠。锔匠们还发明了中国独一无二的“金刚钻”和“锔钉”。
锔补瓷器用到金刚钻,用以瓷片上钻孔。之后用金属钉固定。钉子一般以金、银、铜为材质,钉子花纹可以做成各种美丽图案,不限于订书机钉的形状。修补出来外观各不相同,不仅将破碎的瓷器“粘”好了,还在原瓷器上继续创作。
直到明清时期,“锔瓷”工艺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使用。乾隆年间,上至皇孙贵族,下至文人墨客、八旗子弟多热衷于把玩和收藏瓷器,但是瓷器难免有破损,就需要锔匠将其修复还原。
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了锔匠的行列,对于锔匠手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锔匠们有精湛的修补技能,同时要有独特的审美及创造能力。破损的瓷器不仅得到了修复,而且更加精美绝伦,于是在达官贵族之间逐渐兴起了“锔活秀”。
然后,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战争的硝烟四起,锔瓷这一行当也随之萧条了下来。而如今在瓷房子里,数亿片瓷片虽然已无法重新恢复原貌了,但在却以另一种形式重焕光彩,延续工匠精神。
本期文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