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辖内密布1.1万条、6.6万公里长的河流,其两侧5公里范围内的农田占全省的75%,2公里范围内建设用地占全省的82.2%,500米范围内“三旧”用地占珠三角超过50%,2公里范围内活动人群约8035万人……水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脉络。2018年6月,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整治河道水网,建设水碧岸美的万里碧道。广东省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建设湾区岭南宜居魅力水网,同时结合区域特色推进河湖综合治理,构建“一湾三片、十廊串珠”的广东碧道空间格局。
近日,南都记者走访了珠海、广州、佛山的省级试点碧道,今起为读者逐一“解密”。
广东珠海,自2017年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河湖治理驶入“快车道”。2018年度珠海水环境质量改善排名全省第一,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排名第一。其中,横琴新区天沐河+芒洲湿地段被纳入省级大湾区碧道试点项目。南都记者现场走访发现,通过治水和碧道建设,芒洲湿地从低端的鱼塘变成了集游憩、科研、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天沐河则从中心排污沟变成了城市的中轴线。
去年珠海市水质改善排名全省第一
珠海市副市长刘嘉文介绍,珠海市从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河湖长制,2018年,随着“河湖长制”的深入实施,珠海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8.24%。全市3个环保国控断面中,黄杨河尖峰大桥断面、虎跳门水道河口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前山河石角咀水闸断面水质为Ⅳ类,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66.7%,3个考核断面水质以综合指数计,较2017年改善约30%;全市纳入考核的9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所有监测项目年平均浓度值100%达标;3个地下水考核点位无极差水质;11个近岸海域点位Ⅰ、Ⅱ类水质比例为45.4%,较2017年(18.2%)提高27.2个百分点。
刘嘉文说,2018年度珠海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排名全省第一,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排名第一。
刘嘉文表示,自2018年6月9日,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广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整治河道水网,建设水碧岸美的万里碧道之后,珠海市便在治水工作的基础上,率先启动了碧道的建设工作。
2018年8月,珠海市安排有关资金,委托专业技术机构高规格谋划碧道试点建设,积极申报省级试点,探索打造市级试点,并将百里碧道建设纳入2019年市政府重点工作,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完成120.36里长的碧道建设工作。
横琴新区已全面消灭劣Ⅴ类水
珠海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横琴新区是珠海市毗邻澳门的一个海岛,自2009年启动建设以来,其排水就实施的雨污分流制,且新区的开发建设中一直没有引进工业,此前水污染的问题主要是生活污水和前期材料的问题。
该负责人介绍,尽管横琴新区没有工业污染,人口密度也不大,但因为此前的标准和要求低,环保意识不足,使得横琴新区和其他地方一样,此前也存在水污染的问题。而且前期使用的国家推荐的一些管材,现在看来也有一些缺陷,需要更换。
通过最近几年的大力整治,横琴新区已经没有黑臭水体,劣Ⅴ类水也已全面消灭,全区50个监测点大部分达到了Ⅳ类水的水平,有8个为Ⅲ类水,“我们的目标是把整个区的水质都提升到Ⅲ类。”
珠海市的两个省级试点碧道项目就分布在水环境良好的横琴新区,其中芒洲湿地段位于新区的西北角,而天沐河段则横穿横琴新区,目前均已基本建成。
芒洲湿地。
芒洲湿地。
杂乱“桑基鱼塘”变成城市窗口
横琴芒洲湿地公园位于横琴新区西北角,磨刀门水道与马骝洲水道交汇处,占地面积约为66公顷。于2011年启动建设, 2017年元旦免费开放,是横琴滨海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漫步于公园的栈道,广袤的水域中点缀着大大小小的绿岛,时不时可以见到鱼儿浮出水面,经常可以见到小螃蟹在水边悠然地活动。不知名的鸟儿或单独或成群飞过,非常惬意。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芒洲湿地公园已经作为横琴新区向外展示新区生态文明形象及横琴旅游体系的服务展示窗口,它不仅兼有生态环境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同时也是新区对接港澳,面向世界的窗口,承载着横琴文化的记忆和城市发展的文明。
“在这之前这里是典型的杂乱的桑基鱼塘的情况,全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鱼塘,水里面养鱼,岸边养鸡养鸭,鱼塘塘基上种树。环境很差,更谈不上什么美感。”工作人员表示。
湿地公园的建设让这一片杂乱、脏乱的鱼塘变成了高规格的湿地公园,目前在公园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内已记录的生物就有157种,包括红树林植物16种,主要树种有无瓣海桑、桐花树、木榄;鱼类81种,以花鲈、黄鳍鲷、青鱼、鲮鱼居多;鸟类60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11种,其中有黑鸢、黑翅鸢,以及难得一见的黑脸琵鹭。
南都记者了解到,试点碧道的建设则让湿地公园的功能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和其它绿道、文化景点、以及其它碧道的连通性上。工作人员表示,人们可以通过慢行系统直接从芒洲湿地公园骑车到天沐河,游览天沐河的美丽风光。
天沐河。
天沐河岸。
天沐河岸。
中心排污沟变身城市中轴线
天沐河位于大横琴山和小横琴山之间,横贯横琴新区,成为横琴新区的地理中心。经雨水的千万年冲刷,在大小横琴山和天沐河之间,刻画出一条条小河道,天沐河成为雨天泄洪的干流。生活在横琴新区的原住民,其生活产生的污水,也通过一条条小河道进入天沐河。因此,在几年以前的更长的时间里,天沐河的名字叫做中心沟,其主要功能是泄洪和排污。
“两年前这里还是很脏的,河面上什么垃圾都有,岸边都是杂草、杂树。”住在附近的居民李水弟说。最近两年,中心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横琴新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整治之后的天沐河两边20条排洪渠得到了治理,承担着排污功能的排洪渠变成了连接大小横琴山和天沐河之间的生态廊道,沿线居民区实施雨污分流,使得天沐河的水质得到改善。加上天沐河两岸接近自然的景观打造以及昆虫等动物的引入,整个天沐河一带已经形成了一条环境优美的生态廊道系统。
为了让群众能够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天沐河园路、广场铺装工程达14.8万m2;建了56座园林建设的结构物,南岸38座(其中景观桥15座,栈道6座,仿木平台15座、游艇码头2座);北岸18座(其中景观桥3座,栈道5座,仿木平台8座,游艇码头2座)。还建设了 5座小型公厕,1座复合型驿站。
浓郁的文化企业是天沐河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天沐琴台、天沐十桥、西闸等成为天沐河的文化地标。横琴新区河长办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的中心沟、排污沟现在自然而然地成为横琴新区的中轴线。
让碧道成为珠海的新名片
珠海市刘嘉文副市长表示,将依托天沐河独特的水生态特点,融入周边赤沙下角湾遗址、相思瀑、十字门古战场、富祥湾蚝场等文化印记,拟将天沐河打造成连接大小横琴山的带状绿地以及串联不同主题的五大开放性绿地空间的总体结构。同时,连接芒洲湿地,将其划分为湿地修复区、科教中心和亲水活动区,打造具有珠海市特色的大湾区碧道,为市民提供喜游乐到的亲水活动场所。
此外,珠海市在省级试点建设工作基础上,依托全市河湖治理实际,启动全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编制全市百里碧道建设实施方案,正先行开展8个市级碧道建设试点工作,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完成120.36里长的碧道建设,让碧道成为美丽珠海的新名片。
刘嘉文表示,珠海市提出了“九湾一岸、碧秀珠海”的全市碧道建设总体格局,下一步将以水为主线,统筹山、水、湖、田、海等各种生态要素,兼顾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经济等功能,高水平高标准推动全市58条,总长度达1008里长的碧道规划建设。
采写:南都记者 刘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