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档案馆始建于1959年12月31日,2004年5月设于外滩的新馆正式对社会开放。
上海市档案馆拥有240万卷的丰富馆藏档案,保存了完整的上海城市记忆,构成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大楼位于中山东二路9号,坐西朝东,面向黄浦江,为1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9270平方米,原名"法国邮船公司大楼",后改名为"浦江大楼"。大楼于1937年开始建造,1939年落成。建筑造型采用哥德劳曼耐司克样式,外形呈长方形,简洁流畅,是法租界外滩第一座现代化商业建筑。
馆藏档案截至1990年底,有1208个全宗,1039324卷(册),排架总长度1451米,还有其他资料32326册。其中有许多中国近代、现代史方面的珍贵史料,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和党领导下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档案资料,以及当时一些进步团体出版的书刊和著名人物的著作。
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是上海市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阅和档案利用中心,是城市发展历史的展示窗口,党团组织的活动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二课堂和市民享受档案文化的休闲场所。
大楼1、2层为《城市记忆——上海近现代历史发展档案陈列》常设主题展厅,3、4层为专题展厅,主要为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各种社会活动举办专题展览,同时吸引国内外富有特色的优秀展览在此陈列,5层为档案文件资料利用服务中心,可提供档案文献资料、政府公开信息的多角度查阅服务,6层为电子阅览厅,设有电子档案和电子图片阅览大厅,可提供视频资料、照片点播服务,7至10层设有不同规格、功能的教室、会议室、多媒体视听室、报告厅等。
上海市档案馆结合珍贵馆藏,围绕社会热点,定期举办各种专题展览、讲座,为社会各界学习历史知识、弘扬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提供了平台,公众可在此追寻上海发展足迹,回放城市记忆。
上海市档案馆1-2楼为主题展
此次展览将通过600多件组珍贵档案、照片、实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展览通过增补“红色记忆”、找寻“消逝的记忆”推出了一批极有价值的照片、史料档案,其中诸如爱俪园、德国总会、上海大学、三角地菜场、老城墙等十里洋场赫赫有名的城市地标,由于种种原因,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此次档案展通过影像、照片等方式还原了一幅斑斓的历史拼图。
上海工人3次武装起义的档案史料,1929年上海反帝大同盟成立宣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民党市政府、日伪上海特别市政府等政权机关形成的档案。还有反映馆藏特点的英、法、日等侵华机构的档案(包括租界档案)。
这部分档案形成时间从1843年起至1944年止,包括1853年小刀会起义、1925年五卅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等。还有反映中国民族工商业产生、发展的档案史料,如一些金融、工商企业、同业公会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上海市和华东大区一级党、政、群机关及部分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等。
上海市档案馆2楼主题展
上海市档案馆3楼专题展:
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作风,它不仅关系一人得失、一家荣辱,更关系党风、政风、民风。展览以不同历史时期的32位优秀共产党人的家风故事为主线,通过240余件档案资料,真实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家风,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与道德风貌。
展览共分三个部分,“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革命先烈的家风”“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共产党员的家风”。
01
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
第一部分“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展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17位老一辈革命家以德传家、以学兴家、以俭持家、以严治家、以廉守家的优良家风。
毛泽东的“家风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也为共产党人的亲情观作了最好的诠释。
毛泽东对家属子女的要求一向严格谨慎,一方面要求子女努力向上,关心他人。另一方面能够坚持原则,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子女谋职位。
1947年10月8日,他在给毛岸英的信中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1960年,毛岸青在大连接受治疗后,毛泽东亲自嘱咐毛岸青:“对于帮助你的大连市市委同志,医疗组织各位同志们,一定要表示谢意,他们对你是很关怀的,很尽力的。此信给他们看一看,我向他们表示衷诚的谢意。”他要求亲自转达对大连医护人员的感谢和关心。
02
革命先烈的家风
第二部分“革命先烈的家风”,展示彭湃、殷夫、冷少农、邓中夏、方志敏、俞秀松、左权等10位革命先烈坚定信仰、忠于理想、忠于人民、宁死不屈、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操和优良家风。
冷少农,是中共隐蔽战线的烈士,1925年,冷少农告别母亲妻儿,只身赴广州投身革命。由于长期在外,家人很为他担忧,多次来信催他回家,指责他“不忠不孝,忘恩负义”。冷少农怀着痛苦和感动交织的心情,给母亲写了五千字长信,在信中他解释说:“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受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
透过这封珍贵的烈士家书,参观者仿佛能够呼吸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依稀看见行走匆匆的革命者的背影。家书中不仅包含着冷少农和其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也充分体现了他炽热的革命理想和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
03
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共产党员的家风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共产党员的家风”,展示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牛玉儒、钱学森等5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共产党人艰苦朴素、清白为官、为民奉献的优良家风。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曾获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一辈子固守着下乡和出差自己交伙食费、公车不私用、不用权力为亲朋办事的习惯。这些习惯看似平凡,却清清楚楚地记录下共产党员的作风账和领导干部的纪律账。
上海市档案馆4楼专题展:
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档案展
本次展览所展出的近240件档案文献和影像资料,以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信仰为主线,通过“追求真理”、“坚定信念”、“严守党纪”、“勤政为民”、“修身齐家”五大内容,集中展示革命先辈尤其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和建国初期舍家为国的高尚品格与情怀。
展览还展出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笔所写家书和珍贵文献。
值此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结合中共中央2016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局和上海市档案馆共同举办此次展览。
以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信仰为主线,集中展示革命先辈,尤其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和建国初期舍家为国的高尚品格与情怀。他们那种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熔融合一,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的崇高追求,为当今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典范,必将激励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坚定的信仰,催人奋进。回首近代中国百年历史,正是因为信仰,共产党人鞠躬尽瘁,前赴后继, 引领中华民族从百年沉沦走向民族复兴。
当我们回眸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爱党爱国的心路历程时,无不为他们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而感动。正是这样的家国情怀,极大地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成就梦想。
END
魔都100系列内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