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时代有商鞅变法,使秦国一步步走向昌盛,可最后的结果是商鞅威胁到了秦国王权贵族的利益而不得善终,今天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励志变法的人,变法二十余年是国家一步步昌盛繁荣。他又是怎么刚柔并用,懂得阴阳平衡之道,能够处理好各种关系,而得善终。这又是怎么做的呢?
子产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宰相,为了治理当时已经混乱不堪的郑国,他大胆地采取了一系列内政措施。执政当年,他就将田亩进行一番清理,把侵占他人的土地日还原主,重新划定田界,开渠修路。开辟了一条新的改革之路,国家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并对私田进行按亩征税。在清理田亩的同时,子产还对居民住宅进行了整顿,把农村每五户为单位编成“伍”,要求农民负担新加的军费。对于忠诚而俭朴的卿大夫,他十分亲近,对那些骄奢淫逸的则毫不留情,依法严惩。已经做到了依法治国。
这项命令雷厉风行,一贯到底,给官场和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子产也招来了怨恨,特别是土地被清查和剥夺的奴隶主十分仇恨他的改革政策,他们咒骂子产不得好死。面对沸腾的民怨,子产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贯彻他的既定政策,凡是胆敢刀兵相见、武装反对的人,一律予以镇压或驱逐出境。这样坚持强硬措施干了一年,子产的改革新政策给国家和百姓都带来了好处。私田疆界明确,灌溉便利,得到了国家的合法承认,受到保护,生产秩序稳定,产量增加,国家收人也相应增加。百姓们对他热情颂扬。他们说:“我们有子弟让子产教育他,我们的田地,子产能让它增产,如果子产死了,谁来继承他呢? ,从中可以看出子产的改革力度效果之显著。
子产的智慧有威严刚强的风貌,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颇有民主作风的政治家。在处理“乡校”问题上的态度,充分地反映了他的怀柔与宽大政策。乡校本来是地方贵族用来教育子弟、议论国政的所,子产执政之初,这个地方被奴隶主贵族利用作为反政府活动的根据。不久,一些新兴地主势力的贵族子弟也聚集到乡校来发表政心,评论国事。总之,这里是一个不太安定的场所,朝廷若是不管不问,时间长了必定会酿成大乱。这些子产已经看在心中,觉得必须对此有个行动了
不少人向子产建议,要求下令捣毁乡校。子产则表示反对。他说:“让大家早晚在那里聚集,品评时政得失,有什么不好?他们喜欢的事,我们就去做;他们反对的事,我们就改正。可见子产的宽厚仁慈之心,并对这件事做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犹如我的老师,他们的建议看法能够成为我将来实行新政的依据和动力,所以为什么要毁掉那个地方呢?我听说听取逆耳忠言可以消弭众怒,没听说擅作威福可以防止怨恨。使众人不敢言是危险的,就像堵塞的河道,终有一天河道会崩塌的,会使洪水决堤,造成灾害,没有办法挽救。
到最后还得收拾这些个烂摊子, 不如让水自然流淌,让人们把要说的话说出来,当成治病的良药,不是更好吗?”子产对乡校的宽柔政策,使他从那里听到不少有益的议论,了解到社会各方面的要求和反应,推动了改革事业的进行。子产是有能了有眼见有看法的,并且能够自我的独立思考,而不因别人的所言所语轻易的改变自己的看法。
子产严明法令,改革田制,又支持乡校广开言路,该严则严,该宽则宽,刚柔并济。他在郑国任宰相二十年,始终如一去践行这一为政之道。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将成文法刻于鼎上公诸于世的政治家。他虽然没有商鞅出名但是他所做出的功绩也是值得目睹的。在他管理下的郑国国力昌盛,并一度使郑国在七国中势力不断上升。
孔子对子产的施政之道做了这样的评价:“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仪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一名领导者,不论你身居何种职位, 若要锐意进取,则应把握刚柔并齐法则,如果在事情考虑不周,下力过于猛烈最后的结果只有是被别人所戏弄,找不到方向,所以软硬兼施,刚柔并济才是成功的法门,成就事业之玄妙也许就在这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为作者原创,严禁转载抄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