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我是一件来自三千多年前的青铜器,名叫凤柱斝,197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几千年的时光并没有在我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造型大方稳重的我,如今依然呈现着与当年样的祥瑞之气。
在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所谓酒以礼成,无酒不成礼。酒器形制包括尊、壶、爵、角、觥、彝、卣、罍、瓿、杯、卮、缶、斝、盉等。我属于斝类,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虽然斝常常列在青铜礼器当中,可是在各种史料文献中,并没有出现过关于聲的记录。有学者认为《礼记》中的“散”就是斝,并且根据《礼记·礼器》中的“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记录认为斝和爵经常组合出现,且举的使用者一般等级较低。
经过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我的口沿前段没有长流口,后端也没有尖状的尾巴,并不能用来饮酒。实际上,我是一件温酒器,当时的人们通常在我菱形的三足底下点起火,加热装在我腹内的酒,以便随时取用。我的口沿上方两根立柱上分别立有两只精美的高冠风鸟,它们闭嘴瞪眼,高冠长尾,昂首凝视,表现出一种静中见动的画面感,我也因此而得名风柱斝。
中国古代青铜礼器纹饰以线条简单的兽面纹为主,大部分雕刻手法为单层平雕,后来慢慢变化为高浮雕或圆雕的形式。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纹饰中除了常见到的兽面纹,还有龙纹和风鸟纹。凤鸟是一种传说中的有美好寓意的鸟,它是以现实中的鸟为雏形,加上人们自己的想象,熔铸成的新的形象。在商末和西周初期,凤鸟纹成为青铜器的主要纹饰,且表现手法变幻多样,其中平面浮雕凸起纹样较为多见,而像我这样造型立体的,极为罕见。
文物专家对我有这样的评价:这件斝采用立柱上雕刻动物造型的形式,不仅对器物起到装饰作用,而且使立柱的表现形式也具有了趣味性。同时这种动物造型的青铜器,以它生动的造型特征,形成了青铜器审美文化的另一个层面。人们习惯性地认为青铜器繁复的纹饰、厚重的器型会给人一种威慑力,也无形中有种具有压迫感的狰狞之美。
然而,青铜器的世界中也并不只有密不透风的压抑与神秘。在商周厚重的青铜文化主流中,还有一股清新活泼的气息隐隐流动着,正如这件斝上的动物造型带来清新的审美感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