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是宋、元著名的青釉瓷窑,窑址因在今浙江龙泉,故名。明清时期,龙泉皆属处州府,故明人又称其为“处州瓷”、“处瓷”、“青处瓷”。龙泉窑现已发现窑址400多处,其中以龙泉县境内最为密集,多达300余处。民间传说宋代龙泉产生因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生一所烧之瓷为哥窑,生二所烧为弟窑。弟窑即为龙泉窑。
唐、五代时期,南方青瓷主要有浙江绍兴、上虞地区的早期越窑。北宋初年,位于浙江西南部与福建接壤处,傍依瓯江支流的龙泉窑,深受越窑、婺州窑和瓯窑的影响,专烧青釉瓷。以大窑、金村为代表的龙泉窑早期制品与越窑与瓯窑相似。北宋至南宋前期,龙泉窑纹饰以刻花辅以篦划工艺为主,主要产品有盘、碗、瓶、盆、罐等,釉色以青中闪灰或青中闪黄为主。
南宋时金兵南下,赵构逃至临安建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空前繁荣,如陆游所言:“大驾初跸临安,故都及四方士民商贾辐辏。”此时官、民用瓷激增,而当时越窑、婺窑的衰落,给龙泉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至南宋中期,已相当成熟,形成独特的时代风格。
元代除龙泉之外,云和、丽水、永嘉和武义等地也都烧制龙泉青瓷。其釉色与北方的临汝、耀州窑相似。于是出现了龙泉、临汝、耀州中国青瓷烧造上三足鼎立的局面。龙泉窑衰落于明末清初,历经4个朝代,烧造历史长达七八百年之久。产品生产量大,销售范围广,在我国陶瓷史乃至纹样装饰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釉青花靓 贴饰花简
龙泉窑白胎青瓷,是龙泉瓷的主流。釉色在北宋早期为淡青色,北宋中晚期出现青黄色,南宋时青瓷色彩丰富,有豆青、黄绿、灰绿、菜绿、粉青、梅子青等,其中粉青和梅子青两种青釉最为著名。
南宋以后,龙泉窑大多追求与注重釉色本身的装饰美,由于釉面均匀,釉层增厚,呈色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釉层丰满,晶莹润澈,出现了“似冰”、“如玉”的粉青、梅子青等翠青色釉,为世所称颂。明代龙泉窑出口欧洲,在法国流行时,巴黎人陶醉于青翠的釉色而又苦于无法用适当的语言表述时,正遇杜尔夫的作品《牧羊女亚司泰来》上演,剧中描写的牧羊人雪拉同出场时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青色衣裳,于是人们就将“雪拉同”用作龙泉青瓷的代名词。釉呈失透状,色青绿粉润、纯正不杂。釉亦虾青釉,釉层肥厚,光泽柔和,具有玉质感。
贴花是南宋龙泉青瓷的装饰手法之一,多采用模压、堆贴。即将胎土通过模压制成牡丹花和花叶,然后再将其贴附在器胎上。南宋中期后,龙泉窑贴花盛行,这是因为在釉层肥厚而又失透的情况下,北宋盛行的刻划花装饰因难以取得理想的纹饰效果,于是贴花应运而生,出现了贴花和堆花,并取代了刻花工艺成为主要表现形式。
此外用贴花和堆花工艺表现龙泉窑青釉牡丹缠枝纹,是各种纹饰瓷器中最为疏简的一类。贴花龙泉窑印花牡丹纹多为缠枝,由于模具雕刻精细,所以模压出的牡丹,朵朵精致细腻,柔媚生动。同时完整的缠枝牡丹纹,无法采用模压一次形成,所以缠枝采用花与叶分别模压和堆贴;而缠枝更是无法模压成型,只能采用捏塑或刻划的方法来表现。
器巨花大 釉肥花隐
龙泉青釉瓷多大器,宋末时就出现高达1.5米的青瓷大瓶,胎体厚重,周身饰缠枝牡丹纹。元代青釉缠枝牡丹纹尊,通体以牡丹为饰,采用缠枝或折枝的形式贴印于尊的颈、腹处,叶片肥厚,花朵饱满,体现着时代水平。元龙泉窑青瓷,大多胎体厚重,胎色白中带灰或淡黄。粉青釉色带黄绿,光泽较强,呈半透明,有细纹片。大型瓷器的烧制,工艺严谨而保持不变形。
南宋时龙泉窑青釉以石灰碱釉取代以往的石灰釉。石灰釉是以石灰石为主要溶剂的釉。釉面硬度大,光泽强,透明度高,高温黏度较小,易于流动,釉层较薄,这都有利于釉下刻花的显现。石灰碱釉,具有高温黏度大,烧成时不易流釉的特点,使釉面光泽柔和,无刺眼感觉,所以釉层厚,粉青釉可达2.省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