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玉的喜爱应该源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史前玉文化的早熟,使得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奠基石。
现已挖掘出土的实物,将玉器加工的历史推前到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和查海文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着实早熟。
很显然,玉器是玉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玉器出现之前肯定还有一个玉石分化的漫长过程。
这很可能发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中石器时代,原始人不断地甄别玉与石的性能,将玉从石头中筛选出来作装饰物或崇拜物。
那么,原始人是以什么标准作尺度,以衡量其是玉还是石的呢?
先后有三个标准:
第一个,也是最原始的标准就是美与不美。
由于玉石的色彩、质地、光泽、形状都有差异,原始人在长期的接触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美与丑两种不同的感觉,天长日久,他们渐渐认为美的石头就是玉,不美的或丑的就是石头。
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释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第二个标准是“神物”。
自然神崇拜阶段的原始信仰,让原始人认为山川、树木、玉石皆有神灵,原始巫教渐趋形成,此时,玉由常人手中逐渐向主持祭祀的巫手中集中,并被其垄断起来。
而后,玉作为神的物化象征,在史前社会的原始宗教、巫术祭祀、政治统治等上层建筑领域的地位神秘而重要。
第三个标准是“德”。
“德”本是规范人们社会生活的观念和信条,出现于西周,定型于东周。
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把自家的主张与玉联系起来,借用玉器把儒家的深刻理念通俗化、形象化,并与君子的品格行为相联结,使玉德的观念与君子的社会实践联系为一体。
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上述玉石分化的三个标准都是非矿物的、非物质的标准,而是人文的、精神的、道德的文化标准,是玉的矿物属性在人们视觉感观和逻辑思维上的反映,也是原始人深层次的考辨的结果。
市场部负责人:王经理
联系电话/微信:18128811964(微信同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