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基督教大公会议历史简介
大公会议(或称公会议、普世公会议、普教会议)是传统基督教中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的世界性主教会议,咨审表决重要教务和教理争端。
其中对基督教教义有深远影响的基督教早期会议是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以弗所公会议和造成日后东西分裂的迦克墩公会议。
公元1054年,东西方教会大分裂。自此之后,东正教(即希腊正教)只信守325年至787年之间召开的前7次大公会议所确立之大公会议信条,而新教则不承认宗教改革(16世纪-17世纪 )后天主教所召开的大公会议。
虽然第四次君士坦丁堡会议是在教会大分裂之前举行,却不获东正教承认。故此,今天的东正教只承认七次大公会议,而罗马天主教则认为是八次。在天主教认可的21次大公会议中,前9次由罗马帝国皇帝召集,从第九次会议起由教宗主持召开。而教会大分裂之后的大公会议由罗马天主教单方面举行,所以内容不为东正教、新教承认。
天主教和东正教公认的会议如下:
第一次: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公元325年)
第二次: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公元381年)
第三次:以弗所公会议(公元431年)
第四次:迦克墩公会议(或称卡尔西顿会议)(公元451年)
第五次: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公元553年)
第六次:第三次君土坦丁堡公会议(公元680年-681年)
第七次: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公元787年)
其后只由天主教举行会议如下:
第八次:第四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公元869年-870年)
第九次:第一次拉特朗大公会议(公元1123年)
第十次:第二次拉特朗大公会议(公元1139年)
第十一次:第三次拉特朗大公会议(公元1179年)
第十二次:第四次拉特朗大公会议(公元1215年)
第十三次:第一次里昂大公会议(公元1245年)
第十四次:第二次里昂大公会议(公元1274年)
第十五次:维埃纳大公会议(公元1311年-1312年)
第十六次:康斯坦茨大公会议(公元1414年-1418年)
第十七次:费拉拉-佛罗伦斯大公会议(公元1438年-1445年前后)
第十八次:第五次拉特兰大公会议(公元1512年-1517年)
第十九次:特伦多大公会议(公元1545年-1563年)
第二十次: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公元1869年-1870年)
第二十一次: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公元1962年-1965年)
前七次大公会议简介如下:
· 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或称第一尼西亚会议)
是于公元325年在尼西亚城召开的基督教大公会议。这会议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的世界性主教会议。此会议确立了一些为现今大部分基督教会接纳的传统教义,影响极其深远。
历史
第一次尼西亚会议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集召开。会议主要是解决亚历山大教会中,耶稣与天父关系理解上的分歧:耶稣是否与天父同质还是类似。亚历山大教会内一方的主教认为耶稣与天父同质,另一方则认为耶稣与天父类似。最后,尼西亚会议的决议否定了耶稣次于天父的观点(在估计的 250-318 所有参加者中,最后只有两人支持赞同耶稣次于天父的阿里乌教派)。会议采纳君士坦丁的要求,在《尼西亚信经》中采用了关键性字词--“圣子与圣父同质”。另外,会议在基督教逾越节(即现今之复活节)的日期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在春分后的、第一满月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为节日,独立于《圣经》中的希伯来历。会议还授权亚历山大主教(推测可能是按亚历山大日历)每年向其他的主教宣布确切的日期。
尼西亚会议对基督教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因这是第一次通过用基督徒代表集会形式取得一致意见,也是基督学(基督教神学的一个分支)发展的第一个起因。除此之外,“由君士坦丁来召集和主持会议,标致着皇权对教会有了一定限度的控制。而《尼西亚信经》的产生,亦开创了制定信仰声明和正经的先例,旨在为教义的正统性和为整个基督教国家的合一提供指导刚领;这在这在教会历史以及后来的欧洲历史上是个非常重大的事件。”
出席者
君士坦丁一世于当时邀请了所有的1800名教会的主教(有1000位在东方,800位在西方),但最后只有250-320左右的人能与会。根据参加会议的优西比乌(Eusebius)、亚他那修(Athanasius) 和尤斯坦修斯(Eustathius)统计,人数是250人、318人和270人不等。根据后来希腊教会史学家苏格拉提塞士的纪录,人数超过300人,而另外四项纪录则是318人。多数参与本次会议的是来自东方的主教,在其中有三位大主教。在与会者中,有曾受迫害的教父、一位是以前的隐士,有一位牧羊人主教,另外还有来自于国外的主教。在说拉丁语的西方省份中,有五位代表与会。与会者的旅行和膳食是免费的,但与会者不是单独旅程,每个都许可带两个教士和三个执事,所以与会总人数可能超过1500人。优西比乌曾提到有数不清的教士、执事或助理参与。君士坦丁身穿耀眼的金边紫袍进场,恭敬地坐在主教们后,作为会议的观测者。君士坦丁一世按罗马元老院的形式组织大会的进行。优西比乌在会议开始时,宣读会议祝辞。奥塞思主持了会议的讨论,他可能作为教宗的代表,而从罗马来的两位教士则肯定其为教宗的代表。
议题
有关阿里乌教义的问题
逾越节(复活节)的庆祝
米勒修斯分裂主义
圣父和圣子在目的与位格上同一
异端的洗礼
在理吉纽统治下的迫害中损失情况
后续及影响
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对其后基督教发展影响长远重大。通过皇帝的权力召集基督教会的主教们聚在一起,是主教代表首次聚在一起联合同意的教义声明,也是首次由皇帝运用国家力量影响主教会议的程序。这就是所谓“君士坦丁转换”,即教会与政权连结在一起,这至今仍然引发许多辩论。
然而在短期内,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并未有完全解决当初召开的核心问题。阿里乌和米勒修斯不久后就重新得到了几乎所失去的权力。在公元4世纪剩余的时间里,阿里乌继续传播并导致教会分裂。而几乎是立即地,尤士比尤斯运用其在法院的影响力,使君士坦丁偏向正统的尼西米会议主教们。尤斯坦修斯在330年被流放,爱森那塞修斯虽继承了亚历山大主教位置,但在335年第一次泰耳会议后被免职。而阿里乌则回到了君士坦丁堡,重新被接纳入教会,不久便去世。君士坦丁一世也在隔年去世,在其死前受洗于阿里乌教派。
围绕该段历史所产生的争议却涌现在一些书籍、电视纪录片和教会声明等。
·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
是于公元381年在君士坦丁堡举行的第二次基督教大公会议。此会议继续讨论圣父(即天父)及圣子(即耶稣)本质的教义。结果,此大公会议修订了《尼西亚信经》的内容,做并获得一致通过。进一步奠下三位一体的神学教义。
历史
由于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死后,继位的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支持阿里乌派。故此,圣父(即天父)及圣子(即耶稣)本质的教义并未平息。在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死后,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于公元380年入教。狄奥多西一世反对阿里乌教派,更颁布一系列法令支持基督教,确立其国教的地位。在此政治背景下,狄奥多西一世于公元381年召开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欲借此解决基督教的长期纷争。是次大公会议由拿先斯贵格利主持,共186位主教出席。
由于《尼西亚信经》没有提及圣灵的神性,故此会议除重新肯定《尼西亚信经》外,更宣告了“圣灵具有神性”的信仰。再定阿里乌教派为异端。此後,三位一体的神学教义才正式成为基督教传统教义。会议还限制了主教在其教区内的司法审判权和宣布:“君士坦丁堡主教应享有与罗马主教同等的地位和荣誉,因为君士坦丁堡是新的罗马。”
具深远影响的结果
修订了《尼西亚信经》,宣告了“圣灵具有神性”的信仰。
肯定了君士坦丁堡主教的优越地位。
· 以弗所普教会议
是于公元431年由拜占庭皇帝狄奥多西斯二世在小亚细亚省的以弗所举行的第三次基督宗教大公会议,在以弗所则是第一次,约2,000主教出席。其主要议题是关于聂斯脱利派关于玛利亚神性之争,决定了玛利亚为圣母(Theotokos)的教义。
历史:
当时教会出现强烈敬拜玛利亚的趋势,故君士坦丁堡牧首聂斯脱利与其他人一同反对。此争论涉及玛利亚荣位和耶稣诞生方面的教义,为了维护当时教会的统一,故狄奥多西二世召开此次大公会议。聂斯脱利过分强调耶稣的人性,由此淡化了他的神性,这是基于其“基督分成神人两性”的主张。同时,他不主张将玛利亚称为“天主之母”,只视之为“耶稣之母”,因为玛丽亚赋予耶稣的为人性。会议将聂斯脱利及追随者定为异端并革除职务。确定耶稣为神性,玛利亚所生为形作耶稣的天主,因此是名副其实的圣母。
另外,此会议同时将培拉季教义Pelagianism(主张“无原罪,自由意志”)斥为荒谬主张。最后,会议确认第一次公会议和第二次公会议的决定,认为《尼西亚信经》是完整的,任何更改(不论是添加或删除)是不允许的。此会议的结果没有超过《尼西亚信经》的决议。具深远影响的结果
规定:
不得撰作或宣讲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有抵触的其他信理。
耶稣的神性和人性是同在一体,不可分割。
决定玛利亚为天主之母。
· 迦克墩公会议(或称卡尔西顿会议)
是于公元451年在迦克敦举行的第四次基督教大公会议。与会的有东方教会的500位主教及教皇的数位代表。此会议产生了重要的基督论定义,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此会议将基督一性派定为异端。最后,会议制定了今天基督教著名的信经——迦克墩信经。同时,巩固了罗马主教优越的权威地位。
历史
当时有不同的基督论产生,东方教会出现了混乱。犹提干用“基督一性论”宣称基督只有一个位格,却只有一个神性,因基督的人性已被神性盖过。由于地方会议未能平息此主张,东罗马皇帝马仙召集举行此大公会议。与会的大部分是东方教会的主教,西方教会只有教宗委任的三位。会初,大家一致通过接纳尼西亚信经、良一世(又称大利奥)的《大卷》及区利罗写给聂斯脱里的信件,视之为基督论的正统。犹提干因其主张,被会议定为异端。在罗马皇帝马仙和政府代表极力要求下重定了信仰告白,最后制定了《迦克墩信经》。
会后两年(即公元449年),犹提干为了翻案,故以政治关系唆使当时在位的狄奥多西乌斯二世于召开了一次以弗所会议(后世称为强盗会议)。但当狄奥多西乌斯二世去世后,此次以弗所会议的结果随即被后来的会议推翻。
具深远影响的结果
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声明只有一位基督,他是真上帝又是真人。基督的神人二性“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维护了基督单一位格的完整。 宣布:天主子、玛利亚之子是独一无二的位格,是真天主又是真人。
颁布了二十七条教会法规。圣职人员和修士的伦理行为的教会法,其中圣职人员和修士必须严守贞洁的规定。
· 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
是于公元553年在君士坦丁堡举行的第五次基督教大公会议。是次大公会议将“基督一性论”视为异端。教宗拒绝参加此会议,却在其后核准了此次会议的结果。
历史
由于第四次大公会议(即迦克墩公会议)的决议激起了“基督一性论”派的强烈反应,后来更引发暴动,公开反对正统教会。到公元543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君士坦丁堡地区会议上更发表了十点反对教父俄利根的非正统见解,引发了与“基督一性论”的争论。查世丁尼一世试图调和矛盾,但却因具体措施上犹豫不决而不成功。“基督一性论”派指出教会没有指责观点与涅斯多留相同的著名教会文章“三章案”。
埃及和叙利亚的地方教会因支持“基督一性论”,从大公教会中分离了出去。为了解决分歧和试图挽回分裂,查士丁尼一世决号召举此大公会议。
是次会议审查“三章案”。结果提出谴责“三章案”,并制定了十四项绝罚条文。“基督一性论”的讨论被禁止;“否定复活论”被定为异端。而此会议却承认天使有等级的观念,分为三大等级。可惜,此会议未能平息分歧。
具深远影响的结果
强调基督的人性不是独立自存的,基督的身份与圣子的神性位格相联合。
将君士坦丁堡教会的地位提高到罗马教会之上。
承认天使有等级之分。
· 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
是于680年至681年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的基督教大公会议。这会议是基督教历史上第六次的世界性主教会议。
历史
由于教宗何诺利乌一世提出基督的人性意志和神性意志是“一个意志与行动的伦理一致性”,故被视为趋向“基督一志论”派。在君士坦丁四世和教宗阿加托会谈后,决定安排召开此次大公会议。继上一次之大公会议(即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后,此会议谴责“基督一性论”及讨论其延伸的“基督一志论”,将“基督一志论”视为异端。何诺利乌一世并没有被判为异端。另外,会议通过了有关教士等级及教规。
此大公会议得到当时教宗良二世的核准。其后,教宗本笃二世及第三次多雷铎会议(684年)亦曾嘉许这届大公会议的决定。
具深远影响的结果
耶稣基督,是真上帝,是同一性体赋予生命源泉的三一神中的一位。神性方面是完全的,在人性方面也是完全的,真是上帝,也真是人,具有理性的灵魂和肉身。按神性,是与父同体的;按人性,与我们人是同一性体的。在各方面与人相似,只是没有罪过。
基督的人性的意志,甘愿服从他天主性的全能意志。
· 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或称第二尼西亚会议)
是于公元787年在尼西亚城召开的基督教大公会议。这会议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七次的世界性主教会议。此会议主要讨论圣像崇拜问题,现今一些基督教会的教义,是此会议的结果。此会议在对圣像敬礼的传统奠下了重要根基。现今的天主教,于每年四旬期第一主日举行的“正统信仰凯旋节日”,便是为庆祝圣像画像纳为正统教义的日子。
历史
圣像崇拜开始流行于3世纪。古希腊教父伊皮凡尼乌也曾对图像崇拜提出异议。后来,保罗派出现,井反对外表的圣礼、反对敬拜十字架、圣像和圣徒遗物等等崇拜行为。而犹太人和穆斯林也攻击基督教徒供奉偶像。公元八世纪时,拜占庭帝国(或东罗马帝国)皇帝里奥三世受到了伊斯兰教和希腊思想的影响支持反对崇拜圣像,于是颁布谕旨禁止尊崇圣像。其目的是借此打击正统教会的权势,没收教会的财产以削弱教会的权力。之后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圣像破坏运动(Iconoclasm),反对崇拜圣像和圣徒遗物。其子君士坦丁五世继续其父之意志反对圣像崇拜。在君士坦丁五世去世后,其妻子伊琳娜女皇摄政。由于圣像破坏运动情绪高涨,伊琳娜女皇与教会妥协,支持圣像派恢复对圣像的敬礼。为讨论圣像崇拜问题,在教皇哈德良一世获准下,于公元787年召开了此大公会议。
此次会议约有380名主教参加,教皇哈德良一世派两名代表出席,并承认第七次基督教大公会议。此会议指责圣像破坏运动为异端行为,并宣布圣像可以被尊养但不可以被当成神来崇拜。会议制定了22条教会法规,下令严禁收藏异端和反对圣像崇拜的书籍,著令全部销毁。另外,有些人主张耶稣基督按肉身而论不是上帝的亲生子,而是“义子”。大公会议对此主张斥为异端,并断定基督是上帝的亲生子而非“义子”。虽《圣经》声称基督为“仆人”,但不是指其身分地位,而是指其谦卑、服从和听命至死的态度。
在此大公会议后,圣像破坏运动并没有就此完结。其后在公元813年,在里奥五世即位后反圣像派重新得势,崇拜圣像的行为再次禁止。直至公元843年,迈克尔三世下令恢复圣像崇拜。直到这时,圣像破坏运动才终告结束。
具深远影响的结果
可对圣像予以尊敬,恢复圣像崇拜。但不应当成神来供奉崇拜。
规定政府无权委任主教、神父及助祭人员。主教候选人应该经省区的主教共同推举。
说明《圣经》对基督的“仆人”声称是指其谦卑、服从和听命至死,而非其之身份地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