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时表示,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引发社会舆论关注。
近日,国家卫健委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时表示,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引发社会舆论关注。
答复中称,东北边境地区的生育政策相对宽松,如黑龙江省规定夫妻双方均为边境地区居民的可生育三个孩子,但生育意愿不高。究其原因,经济社会因素已成为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经济负担、婴幼儿照护和女性职业发展等方面,群众反映尤为突出,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大为减弱。
近年来,东北三省的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据国家统计年度公开数据计算,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从2015年到2019年减少了250.2万人。
生育意愿为何不高?就此,新京报记者连线了4位东北居民,其中有二孩妈妈、90后未婚独生子,还有60后退休妈妈,听他们聊聊自己对生育的看法。
【】60后妈妈刘燕:要放开生育得先给年轻人减减压
讲述人:刘燕(化名),女,长春人,1962年出生,退休人员。
“现在连老年人都越来越累,年轻人应该更累吧。”
我很小的时候,政府就开始宣传计划生育这个事了,当时还是听广播的年代。我那时对计划生育还没什么概念,直到20岁那年,有个邻居超生,起初她想瞒着,但是被单位发现肚子越来越大,罚款、批评、降工资,一系列惩罚实打实地落下来,我才意识到计划生育是“来真的”。
不久,我也结了婚,生了个女儿,可能是受邻居经历的影响,害怕单位处罚,我从来没有动过多生的念头。我身边的同学,只要是有单位、有正式工作的,也都没有生二胎。
不过,那时候生一个孩子和现在生一个孩子的概念不同。我女儿上的幼儿园是单位的下属幼儿园,每年的学费极少,而且离家不到百米,园里的老师都是熟人,女儿在这儿上学我省心也放心。现在可不一样了,孩子光是上个幼儿园操碎了一家人的心。
这几年,我在生活中也亲身感受到年轻人在减少。有一点变化比较明显,80年代时来我们单位打工的大多是20来岁的年轻人,后来这个年纪的同事越来越少了。到2012年左右,我工作的那个学校食堂,打工的几乎都是40多岁的人了。
现在连老年人都越来越累,年轻人应该更累吧。听说要放开生育政策,我想还是要先把年轻人的压力减一减,比如多给一点补助,多给一点假期,这样他们才有能力和精力养孩子。
【】80后妈妈王莹:生二孩时就很犹豫
讲述人:王莹(化名),女,哈尔滨人,1982年出生,家中独女,国企职工。
“不想再生娃,除了观念和社会氛围,现实条件也不成熟。简单点说,没自我、没时间、没钱。”
我是一名“80后”,今年39岁,哈尔滨人,家中独女。因为父母就在这里出生长大,我也延续了他们的轨迹,出生、读书、工作、成家,一直都在哈尔滨。我先生也是这样的情况。现在我们有两个孩子,一家8口生活在这里,典型的哈尔滨三代家庭。
家里两个孩子都是男孩,老大7岁,小学二年级,老二3岁,冬天跟着爷爷奶奶去了三亚当“候鸟”过冬,开春才回来。
今天早上看到新闻,要在东北试点放开生育。谁会生呢?在这里一家一个很正常,二孩刚放开那几年,谁家生了老二大家还觉得新鲜,总会问问为什么。现在要生第三个、第四个,这件事压根不在我们的概念里。
我当初选择生二孩就是很犹豫的,总觉得是不是“背叛”了老大。最终还是决定要生,这其实跟我的婚姻家庭结构有一定关系,加上经济能力可以负担,就生了,让老大多个伴儿。
其实,这里好多有二孩的家庭都是这样的想法,两个孩子相互是个伴儿,大家庭也好像更加圆满热闹一些。一家三个孩子的我还没听说过。
不想再生娃,除了观念和社会氛围,现实条件也不成熟。简单点说,没自我、没时间、没钱。
以老大为例,他今年7岁,到目前花销已经快50万元。教育支出占一多半,出生后的早教、3岁的乐高课程,再到后来陆续还学过乒乓球、跆拳道、绘画、声乐。上了小学,课外辅导的费用也上来了。300元一堂的英语课,一周上两堂,再加上一对一的欧美外教课,一次课也要200元。
我家花销不算最多的,他的学校在哈尔滨算不错的,班级里的同学很多都是语文、数学、英语各上两个班,加起来补课班就要上6个。老二现在还没上学,我已经感到了压力,再生一个太难了。
其实在哪养孩子都要花钱,不是东北就花得多,但是东北赚得少。工资低、产业少,这些问题不是给几个学位这种配套政策就能解决的。
我看有专家建议通过买房补贴鼓励生育,但给多少补贴能填平养育孩子的各种成本呢?更何况,生孩子本来就不只是本经济账。
【】90后独生子杨景尧:希望将来有孩子,但仅限一个
讲述人:杨景尧,男,长春人,1994年出生,家中独子,目前全职考研。
“有人认为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太孤单,但我回忆自己的童年没觉得有多孤单。”
很多外地人眼中,东北的年轻人几乎都外流到其他城市了。但我身边的“人才外流”现象并不明显。可能因为我在东北上的大学,毕业那年,我的大多数同学都留在了家乡。
我和他们的经历有些不同,2016年我从吉林大学毕业,先去哈尔滨工作了一段时间,但2017年1月我辞职去了北京,在一家体育报当中国足球部的编辑。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我就常常感慨,如果这份工作是在老家长春就好了。
后来报社的稿费缩减,食堂从最初每天提供早中晚三餐,到后来只有工作日管午饭和晚饭,让我萌生了退意,犹豫是不是该向生活妥协,回家乡去。2019年房东不想续租的消息让我彻底放弃了纠结,我辞别北京的好友,回老家重新找了份工作。去年我又辞职准备考研,成绩马上就要出来了,希望这是我新的开始。
可能是年纪到了,我越来越渴望有一个家庭,希望每天下班之后能吃到家人做的热乎的饭菜。这种念头每次回父母家的时候尤为强烈。
我希望我将来能有一个孩子,但仅限一个就好。我们这一代东北人受计划生育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
有人认为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太孤单,但我回忆自己的童年没觉得有多孤单,和同学之间相处挺愉快,邻里关系也很好。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生育意愿是有的,只是多生的意愿不大。我身边的同龄朋友,人在长春的大多数都已经结婚,也有不少生了孩子。但认识的人中,只有一个朋友生了二孩。
阻挡我们多生孩子的因素,我认为除了观念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压力。目前东北的工资水平不高,但物价不低,要维持好一点的生活水平,多生孩子肯定负担不起。生了两个孩子的那位朋友,本身家境就很好。
还有朋友以后想当丁克一族,但现在我们都还年轻,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改变当下的想法。
【】二孩妈妈刘果:我和朋友们都不打算要三孩
讲述人:刘果,女,家乡吉林,1983年出生,事业单位职员。
“现在育儿讲究的是高质量陪伴,感觉分身乏术。”
我今年38岁,在吉林省吉林市生活。这几天,我看到国家卫健委答复“东北放开生育限制”的新闻在朋友圈刷了屏,不过我和朋友们对这事儿态度都不积极。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无法想象有了第三个孩子得多累。我的闺蜜小贻,甚至在生二孩剖腹产时直接做了结扎手术。没财力没精力,是我们东北中年人面临的普遍问题。
和小贻一样,我们连第二个孩子都是计划之外的。2015年儿子出生后,我和爱人一直没有打算要二孩。2019年再次怀孕后,我和爱人顺其自然生了下来,也希望老大有个伴儿。但是小贻怀二胎时,和她妈妈冷战了一个月。阿姨觉得她家经济实力不允许,要二孩会影响老大和小贻的生活质量,另外她家雇不起保姆,看孩子的重担又会落在自己身上。
二孩政策放开后,确实也有朋友主动选择再生一个。我生女儿那天,一上午产房都是生二孩的产妇,其中还有40多岁的高龄妇女。但问问她们想不想要第三个、第四个,大家都提不起兴致了。
我觉得现在年轻人和中年人活得太累。有了女儿后,我们买学区房的计划提上了日程,四口之家,我想一步到位买个100平米的双学区房,这样的房子一平米要一万多。有人说,爷爷奶奶那一辈经济条件更不好,生了好几个也一起拉扯大了。但我们这代不同,现在育儿讲究的是高质量陪伴,我们一边需要赚钱养活两个孩子,一边还得高质量陪伴教育两个孩子,我时常感觉分身乏术。
在吉林市当地,我家收入水平还可以,平均月收入有两万左右。但儿子和女儿刚出生时,我家都没有找月嫂,雇月嫂一个月开销1万多,我觉得不值,另外也觉得外人带孩子不放心,所以找了我妈妈辛苦她帮着带娃。我妈妈今年60岁,今年过年她一天都没休息,一直在帮忙带孩子。如果再生个娃,不仅我是高龄产妇,我妈妈的身体也跟不上趟了。
所以我觉得出生率降低并非是政策限制造成的,要从实际情况上找原因,而不是贸然鼓励年轻人和中年人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