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中需要哲学吗?”这个问题曾在各大论坛上都进行过激烈的讨论,“我是谁?从哪来?要去哪?”更是哲学中最为经典的三个问题。
生活中必然是需要哲学的,这是拔高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最快办法,但是也有人因为认知过透从而看破红尘,最后选择了出家,有一位不仅自己出了家,还带着父母一同住进寺庙,这人是谁呢?
迷茫之际
这人叫做邓文庆,曾在网络中掀起过不小的风浪,也算是当时一代翘楚中的风云人物。能考进北大的人,在家乡里怎么也得扬眉吐气一把。
但是还未等人看到他肆意的身姿,便听到了他一头扎进哲学这个专业的事情,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这个冷门的专业,让不少亲戚深感浪费可惜,邓文庆读书读疯了吗?
邓文庆从小就比别的孩子更加安静一些,但是也绝不木讷,在学校中很得老师喜爱,原因无他,就是因为邓文庆在学校中的表现确实异常聪明,学习能力强不说,做事还特别积极。
因为不喜欢玩闹,所以他的作业基本上都是在学校中完成,到家之后闲来无事就看看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这样略显“孤僻”的性格,其实让邓文庆的父母操了不少心,总担心这样长期以往,以后交不到朋友,或者在社交方面吃亏。
父母明里暗里和他交流过几次,发现邓文庆不是不善交流,只是不想而已,无奈之下,父母也只好由他去。
“一个人并不孤独,强行融入一个自己不想融入的集体才是孤独”这就是当时邓文庆最大的感情写照。
在邓文庆看来,人之所以会抱团,无非是因为觉得自身情感上有缺憾,所以需要同龄人的陪伴,这是好事,也是人类的本能反应,但是邓文庆觉得再此之前,他还要先足够了解自己。
只有在足够了解自己之后,才知道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而光是探索自己的这段时间,就已经耗费了他的太多心力。
对于邓文庆来说,人间是最有趣的莫过于“自己”与”书籍”了,在进入高中之后,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哲学伟人和哲学书籍之后,哲学也勉强进入了他感兴趣的名单。
邓文庆的人生总是淡淡的,就算是步入人人艳羡的北大,邓文庆也并没有表达出多大的欢喜。
正在人们期待着他会选择什么热门行业来施展自己的抱负时,邓文庆飘飘然的进入了哲学的大门,想要图个安静。
对哲学萌生兴趣
期初的时候,父母对于他的选择虽然有些诧异,但是也并没有多加干涉,因为从小到大,邓文庆都是一个极有主见的孩子,而他的选择大部分时间都是正确的选择。
进入大学之后,邓文庆接触到的哲学知识基本呈几何式的翻倍,更有不少哲学与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道佛两家文化息息相关,像是从一片森林中冒出来的一条藤蔓,邓文庆顺着这一点苗头一点点的向丛林深处走进。
人生难得一知己,而找寻知己的最快途径,就是加入学校的社团。
在对理论的哲学不断深入了解之后,邓文庆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一些传统文化,从《老子》到《易经》再到各种文化经典读物,基本上邓文庆都有涉及。
而学校为了集结这批热爱读书的同学们,还成立了一个“耕读社”社团,让大家在这里自由畅读,自由探讨。
邓文庆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热衷读书的人,这个社团简直像是为他量身打造的一般,因为狩猎广,他随便一个观点都能引来无数个经典名章名句,时间一久,不少人都知道在这个社团之中有这样一位大才子。
每一次的社团活动,邓文庆基本不会缺席,从相见的一刻起,大家都是在用各种赋诗唱和。
在我们看来固涩难懂的古汉语,对于他们来说却都赋有其不同的意义,这是他们共同的“梦园”。
或许是因为在社团中的感觉实在太过良好,在邓文庆的眼中,越发的衬托的现实世界实在太俗,也太乱。
虽然他来自红尘,但是在找到自己理想中的乌托邦世界之后,他对于这培育自己的红尘,却生出了一种想要逃离的冲动。
但是这个想法对于当时的他实在太过惊世骇俗,他也不敢声张。直到时间一点点过去,眼看在学校的四年就要走完,邓文庆不得不再次强迫自己面临这个问题。
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
这些文化都是老祖宗们一点一滴累积下来的东西,短短四年的时间邓文庆又任何能够参悟的透,虽说已经泡在哲学中无数个日日夜夜,但是邓文庆始终认为,自己不过才窥得冰山一角而已。
在即将毕业之际,不少导师好友也建议邓文庆去到一些机构上班,但是邓文庆现在显然心不在此,他想要继续深造,只能婉拒他们的好意。
如此又偷得了一段清闲的日子,可是沉浸在文学中的时间总是过得格外的快,邓文庆知道自己必须在内心和现实当中做出一个明确的选择了。
无数个辗转难眠,无数次在网上搜集资料,这一切都在密不透风的进行着,不久后,邓文庆再次做了一个出乎人意料的举动。
为了心里所爱的专业放弃就业也就罢了,因为觉得学校的环境不太适合研究佛学,便决定直接出家,走进佛堂,这一惊世骇俗的决定顿时让周围的人感到难以理解。
并没有抹低佛教的意思,但是以邓文庆的聪慧来说,就此离开红尘,未免太过可惜,而且出家人都讲究一个“放下”。
邓文庆怎么好端端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如意,怎么说“放下”就“放下”了呢?
如果仅仅是因为一些新闻或者是自己所见到的片面事情,便对尘世感到失望,是否也有些太过独断了。
在众人难以理解的时候,邓文庆并没有和别人做过多的争执,只是坚定地做自己的事情。他想要切身实际地去感受一下,沉浸在佛学文化中的感觉。
学校中少了一个邓文庆,福建莆田广化寺多了一个苦行僧。
在剃发出家之后,或许是因为环境的影响,邓文庆感受到了那种“晨曦听鸟鸣,夕落钟回响”的宁静与放空,之前在书中难以参透的情况,也开始能逐渐参悟了。
逐渐步入佳境之后,邓文庆更加如痴如醉,有时候还会赶到北京的龙泉寺进行学习,与同门探究佛法。
纸终究包不住火
别人说得不错,这个世界不算好,但是也不算坏,我们不能以自己的片面感官去决定世界的善恶属性。
但是于个人而言,我见到的即是我的全世界了,我就以此来认定他带给我的感觉,又有什么不对呢?就算它好,但是不是对我好,我又如何能感受到?
这或许也是哲学其中的一种,如果要纠结其中的对错,那就太难了,虽说邓文庆决定出家之时非常果断。
但是在他的内心,也并不是没有顾虑的,他向往自己的理想,也是也难以割舍自己身后的三千俗世。
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其实父母还是不知道,邓文庆对于自己的这个做法也有些拿不定注意,毕竟出家不是小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爱真爱,也难以割舍亲情。
在这段期间,父母也并不是没有问过自己的去向还有目前的生活环境,但是邓文庆都只能含糊带过,隐瞒这件事,似乎是当下最可行的办法。
邓文庆也确实靠这样度过了一段看似相安无事,实则提心吊胆的日子。
但是自己步入佛门也并不是一时兴起,自己总要找个合适的机会向父母坦白。最难以解释的误会,莫过于本该由自己坦白的谎言,却由他人不经意间揭穿了。
说起来,这还是因为邓文庆在“耕读社”的一个迷弟上门拜访,在和邓家父母谈话时,在此之前,其实随着时间越久,邓文庆的破绽越多,父母已经有些怀疑了。
再加上这次学弟不小心说漏了嘴,父母才知道原来邓文庆已经读哲学“入了魔障”,当即怒不可遏地赶到寺庙,希望能喊醒这个“迷途浪子”。
此时的邓文庆已经是一个完全具备行事能力的大人,父母对于他的态度也不是一味地打骂。
孩子是自己从小看到大的,心里在想什么自己也再清楚不过了,除却一开始初次听闻的震惊,等赶到儿子面前时,其实夫妻两个也早已经冷静下来。
说服父母,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在孩子还未开口之际,其实两个大人就已经先说服了自己,邓文庆从小到大都是一副清心寡欲的模样。
虽说确实聪明,但是现在看来,那已经是出家人通透的前兆,能有这么一天,也说得通。
在面对儿子之后,双方更是敞开了心扉聊天,邓文庆也趁机表明了自己的决心,甚至还有这些日以来的所悟所感,那种深切的发自内心的喜欢,父母也再难拒绝。
天下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得好,邓家夫妻自然也是一样,明白儿子的心意之后,便不再勉强他,既然他已经认定,那他们也只能认了。
有了父母的默许,邓文庆也了却了自己最后一桩担心的事情,在对于佛法的研究开始更加沉迷。
因为沉迷其中的感觉太过美好,邓文庆也开始有意无意地向父母“安利佛法”,因为听到的次数太多,加上儿子确实沉迷其中的模样,邓家夫妻也有些动摇了。
想着既能照看孩子,又能参悟佛法,夫妻二人索性也搬入了寺庙,与儿子一同进行修行。
这种劝说不成反被劝导的神转折让不少人都大跌眼镜,在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下,又有些好笑。
对于北大高材生是否应该去做和尚一事,其实到如今也依然还有很多争议,毕竟像邓文庆这样的人其实不是少数。
大家约好一起出家的名校高材生更是不少,我们能总是提倡或者支持吗?好像也并不太好。
饱受争议
有人认为这些高材生的培养并不容易,不论是家长亦或是老师,甚至是国家投入的资源,都是一笔不能衡量的开支,国家培养人才本来就不容易,有天赋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如果大家都看破红尘了,谁去建设国家发展呢?那些年父母的培养,岂不是白白浪费,于恩于情,好像都并不符合。
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如果是抱着这样的心,那岂不是可以类推“长得高就该去打篮球,力气大就应该去搬砖,不聪明的人岂不是书都不必去读了”这样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了。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人生的主导权,理想爱好应该由自己决定,别人无从干涉的。
道德是一件非常好的素养,但是道德绑架不是,我们不应该站在制高点去批判别人的决定,可以看故事,但是不能对故事中的人指指点点评判对错。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慷他人之慨的人比吝啬的小人更加可恶,在指责他人同时,我们该学会先尊重他人。
国家培养人们成才,但是却不是强制性要求我们回报的,邓文庆这样的做法,我们难以判断对错,只是说每个人的选择不同。
有学成归来后出家的,也有人历尽磨难后选择回馈社会,他们都是一样的人,都是一样努力让自己生活发光的人。
邓文庆由始至终都在遵从自己的内心生活,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热爱,才能把本来是劝导他回归尘世的父母也引进了佛门。
如果邓文庆的勇气欠佳,亦或是更随波逐流一些,或许也不一定能跳脱这世俗为他安排的命运。
但是他偏偏走出了一条在黑与白之间,独属于他自己的路,别的且不说,这一点已经足够优秀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