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校园足球的苦与乐)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记者刘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喀瓦克乡小学有一支少年足球队。
这支球队的队员和教练都有自己的梦想。12岁的守门员艾则麦提盼望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踢回前锋,和偶像C罗那样为球队攻城拔寨。教练帕尔哈提则希望有朝一日能带领这支队伍代表墨玉县参加和田地区的比赛,更希望他们的学校能成为校园足球特色校。
今年暑假,这支少年足球队来到北京进行训练。即使是突如其来的暴雨,也不能浇灭这群维吾尔族少年的足球热情。
雨水洗刷着孩子们的汗水,球队教练帕尔哈提多次劝他们避一避雨。“没办法,多大的雨他们也要踢。”帕尔哈提一边摇头一边用并不流利的普通话说。
他们前往辽宁锦州参加了一项名为“未来之星杯”的全国少年足球比赛,以11战全胜的成绩捧得冠军,共打进92球。这是他们目前为止最好的成绩。
艾则麦提最爱葡萄牙球星C罗。他曾经在场上和偶像踢相同的位置——前锋,但因为速度偏慢,错失了不少机会。教练后来在训练中把他安排在了守门员的位置。他似乎很适合为球队“镇守龙门”,在“未来之星杯”上,仅丢了三个球。
艾则麦提对足球的喜爱起初并没有得到家长的支持。“家长们认为孩子只需要学好数理化,而足球是娱乐。”教练帕尔哈提说。在新疆训练时,甚至有家长强行把孩子带走。
但随着球队外出训练和比赛次数的增多,家长们看到了足球让孩子开拓了眼界,逐渐认同了他们这个业余爱好。
帕尔哈提是喀瓦克乡小学的老师,教过语文、数学和体育。他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足球训练,仅凭借着一腔热情,于2006年发起成立了校足球队。每天利用课后时间,他带着孩子们练习踢球。现在球队有40多位队员,在过去的10年间,已经有200多个队员进进出出。
他们中间还没有人成为职业运动员。“我们学校距离县城60多公里,太偏僻了,基本没有职业球队到我们这里来选人。”帕尔哈提说。同样由于地处偏远,他们错过了不少参赛信息。
“新疆许多县和乡校园足球的现状跟我们差不多。”他说,“新疆的孩子爱足球,这里的足球人口众多,但缺少平整的场地和专业的教练。”
帕尔哈提的球队是幸运的,他们日常训练和比赛的开销得到了地方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的资助。今年4月,喀瓦克乡小学足球队的孩子们到西班牙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培训。
国家发改委于今年4月公布了《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该《规划》在近期目标(2016-2020年)中提出,“校园足球加快发展,全国特色足球学校达到2万所,中小学生经常参加足球运动人数超过3000万人。”
“所谓特色学校,不是在比赛中取得了哪些名次,而是学生们每个人都会踢足球。”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王登峰表示,从普及程度和认知水平上来说,中国的校园足球正处于最好时期。
然而他也注意到,不只是在新疆,体育在全国校园中仍然存在着不重视、教不会、没比赛的问题。
王登峰指出,体育在学校里必须完成三方面的任务: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让学生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他们知道团结队友、尊重对手、尊重规则。“而这些正是足球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要完成这三项任务,比赛是最好的平台。”他说,因此足球需要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校园竞赛体系。“在小学、初高中,直至大学,开展班级、年级之间的比赛。同时,组织区域联赛,在不同年龄段选拔出地市级、省级乃至全国的最佳阵容,进而为职业队提供人才储备,为中国足球发展服务。”
王登峰表示,从前校园足球和专业化的青训体系是两条平行发展的道路,今后将从中找到交集,实现两大体系的互联互通。
2009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每年联合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教育部还将把这些校园足球的经验推广到校园体育课改革,陆续推出校园篮球和排球试点。(完)
(原标题:中国校园足球的苦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