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引力本身是经典的还是量子的?一项挑战物理学根基的新理论指出,即使引力是爱因斯坦描述的经典时空弯曲,它也可能间接引发量子纠缠。研究认为,当物体相互吸引时,传递相互作用的不仅有引力场,还有量子化的“物质场”,后者才是产生纠缠的“幕后推手”。这一颠覆性观点虽然引发激烈辩论,但它提醒实验物理学家,在探索引力量子效应时,必须警惕理论解释中那些未被言明的“默示假设”。
- 02 刚斩获诺奖的调节性T细胞(Treg)疗法,正迎来关键突破。为解决天然Treg细胞稀少且功能不稳的瓶颈,诺奖得主坂口志文团队开发出新“配方”,能将普通的T细胞高效转化为功能持久的“诱导性Treg”。这项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的技术,通过深刻的表观遗传重编程,成功“锁定”了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这不仅为细胞疗法提供了近乎无限的来源,更为攻克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铺平了道路。
- 03 大脑衰老或许可以被逆转!西达赛奈医疗中心的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在实验室中培育出“年轻”的免疫细胞,并将其注入老年及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体内。结果令人振奋:这些“青年近卫军”不仅显著改善了小鼠的记忆力,还阻止了海马区关键细胞的衰退,并让脑内免疫环境恢复健康。这项发表于《先进科学》的研究,为开发可无限供应的、个性化的抗脑衰老新疗法,提供了极具前景的全新策略。
- 04 二维材料中竟隐藏着能囚禁光子的“量子魔镜”!一个国际团队意外发现,二维材料自身的边缘就能充当反射镜,自发形成天然的光学微腔。当太赫兹光激发材料时,光与电子会耦合形成一种混合波,在微腔内来回反射形成“驻波”,如同吉他弦的共振。这项发表于《自然·物理学》的发现,不仅揭示了调控二维材料量子行为的全新机制,更为设计未来量子器件提供了意想不到的“天然工具箱”。
10月24日(星期五)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引力能否引发量子纠缠?新理论挑战物理学认知
引力的本质是什么?它能否与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相统一?这是现代物理学最核心的难题。普遍观点认为,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应是量子的,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描述的引力,却始终难以融入量子框架。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实验验证引力能否引发“量子纠缠”——这种量子现象指两个粒子即使相隔遥远,其状态也会瞬间关联。传统理论认为,如果引力能促使粒子形成纠缠态,那么引力本身应该具有量子特性。
然而,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最新理论研究提出了不同观点。研究人员通过量子场论框架进行分析后发现,当两个物体通过引力相互作用时,不仅引力场参与其中,所有相关的“物质场”也共同作用。研究指出,这些物质场本身具备产生量子纠缠的能力,这意味着即使引力本质上是经典的,它仍可能间接引发量子效应。
这一理论在学界引起广泛讨论。有观点认为,如果纠缠是由物质场而非引力场直接介导,将其称为引力产生的量子效应可能不够准确。但也有专家指出,这项研究揭示了物质场在引力相互作用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引力的量子效应提供了新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理论计算显示,基于经典引力产生的纠缠效应极其微弱,远弱于量子引力模型的预测。这意味着实验物理学家们目前的探索方向仍然有效:如果能在实验中检测到引力诱导的纠缠,仍将证明引力确实具有量子性质。
这项研究提醒科学界要保持开放思维,同时也要谨慎对待理论解释中的潜在假设。最终,解决这一争论仍需依靠实验证据——那些无法用经典引力理论解释的实验结果。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新技术攻克细胞疗法难题,自身免疫疾病治疗迎突破
调节性T细胞(Tregs)因其能够抑制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错误攻击,被视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潜力工具。然而,其临床应用一直受限于两个主要难题:体外难以大量扩增,以及回输体内后功能维持时间短。
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研究提出了解决方案。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培养方法,能够将常规T细胞高效转化为稳定且持久的诱导性Tregs(iTregs)。
与以往技术不同,该方案通过组合使用特定的信号分子和化合物,不仅显著提升了iTregs的关键功能基因Foxp3的表达水平,更诱导了深刻的表观遗传改变。这种改变有助于将细胞的调节性状态长期固定下来,防止其功能衰退。
在功能验证中,研究人员将由此法制备的iTregs注射入易患肠道炎症的模型小鼠体内。结果显示,这些细胞能提供长达六周的有效保护,其Foxp3表达维持时间远超过采用旧方法生成的细胞。
业内专家评论指出,该方法巧妙地绕过了天然Tregs来源稀缺的瓶颈,为解决细胞来源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不过,评论也同时指出,该技术走向临床仍需验证其长期安全性,例如确保这些细胞在体内不会恢复其潜在的致病性。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为开发新一代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细胞疗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方向。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逆转大脑衰老不是梦?科学家用“年轻”免疫细胞实现小鼠“返老还童”
发表于《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的一项研究中,美国西达赛奈医疗中心的科学家通过人类干细胞培育出“年轻”的免疫细胞,并将其注入衰老及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体内。结果显示,这些细胞有效逆转了大脑老化迹象并改善了记忆功能,为未来开发针对年龄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疗法提供了新方向。
研究团队采用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成功生成一类称为“单核吞噬细胞”的年轻免疫细胞。该细胞在生物体内负责清除有害物质,但其功能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与以往使用年轻动物血液或血浆的方法不同,这一技术更具可控性和可扩展性,更易于未来临床转化。
在实验中,接受年轻免疫细胞注射的衰老小鼠和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表现出显著的认知改善。它们在记忆测试中的成绩优于未处理组,大脑中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海马区也显示出更多“苔藓细胞”。这类细胞的数量通常随衰老和疾病进展而下降,而治疗阻止了这一趋势。
研究还发现,治疗促进了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健康状态。在正常衰老过程中,小胶质细胞的分支会缩短、功能受损,但在接受治疗的小鼠中,这些细胞仍保持伸展形态和活跃功能,显示出更强的清除异常蛋白和维护神经环境的能力。
目前,年轻免疫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由于它们未直接进入脑组织,研究人员推测其可能通过释放抗衰老信号分子或清除血液中促衰老因子等方式,间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进一步研究将致力于揭示其具体机制并推动该技术向临床应用发展。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二维材料自造光学微腔,量子调控迎来新工具
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的研究揭示,二维材料自身结构可形成天然的“光学腔”,有效捕获光与电子,从而为理解和调控奇异量子相提供了全新机制。
二维材料因其超导性、特殊磁性等新颖量子态而备受关注。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物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芯片级太赫兹光谱仪,在常见二维材料堆叠中观测到显著的腔效应。
研究团队发现,当太赫兹波作用于二维材料时,材料边缘会作为天然反射镜,使电子激发产生的等离激元极化激元——一种光与电子耦合形成的混合准粒子——在有限区域内形成驻波。这种现象类似于弦乐器中由边界决定的共振模式。
在多层二维材料器件中,每一层均可形成独立的纳米级光学腔。层间等离激元的强耦合作用会显著改变系统的振动频率,为调控量子行为提供了潜在手段。
研究团队进一步建立了精确的理论模型,仅需输入少数几何参数即可预测材料的光学响应。该模型极大简化了材料特性的分析流程,使得通过设计样品结构来获取特定量子性质成为可能。
目前,研究人员正利用该方法系统研究不同二维材料在不同温度、磁场等条件下的量子行为,以期揭示更多奇异量子相的物理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二维材料中光-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解,也为未来量子器件的设计开辟了新路径。(刘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