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猎聘发布《2025三季度人才供需洞察报告》)
近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8%,经济延续稳中有进态势。在此背景下,人才市场作为经济晴雨表,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企业积极“破局出海”拓展新增量,人工智能(特别是具身智能)浪潮催生大量高薪岗位,应届生也在秋招中主动适应趋势,积极拥抱技术工具、做出务实选择。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特发布本报告,深入解读人才供需动向,为市场各方提供参考。
一、整体招聘情况
(一)人工智能行业职位增速超54%,硬科技赛道引领就业增长
2025年三季度,就业市场呈现出“结构性分化”与“新兴动能”并存的鲜明特征。猎聘大数据显示,从新发职位占比来看,互联网、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机械/设备、制药、计算机软件及新能源构成前五大支柱行业。而在增长动能上,人工智能、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智能硬件及IT服务则成为增速最快的五大领域。其中,人工智能行业以54.84%的同比增速一马当先,其余四大领域增幅均超过30%。
这一趋势表明,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变迁:从过去由互联网经济主导,转向以硬科技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为特征的产业升级新阶段。以电子半导体、制药、新能源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正构筑起新的人才需求基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与智能网联汽车共同构成了驱动未来发展的“双引擎”,标志着实体经济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已进入全面爆发期。
![]()
(二)分职能增长:机器人工程师、汽车设计工程师增幅超80%
在全行业新发职位增长最快的TOP20职能中,机器人工程师与汽车设计工程师增速均超80%,位列前二。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与AI相关的岗位有2个,与汽车产业链相关的有8个,进一步印证了人工智能与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引领就业增长的核心领域,人才需求结构精准呼应国家产业升级方向。
![]()
(三)人才紧缺指数:算法与创意类岗位供需缺口突出
在人才紧缺指数(TSI,大于1表示人才供不应求)最高的TOP20职能中,搜索算法、主播、游戏特效设计、编译器开发、推荐算法位列前五,TSI均高于4.8。算法类岗位紧缺反映智能技术已成为商业竞争主战场;编译器开发等基础软件人才稀缺,则凸显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迫切性。此外,主播与游戏特效设计等岗位紧缺,也体现出数字内容与体验经济持续繁荣,推动创意与互动类人才争夺日趋激烈。
![]()
二、企业破局出海更为踊跃
(一)中企出海职位前三季度增长近40%,新能源与电子半导体领跑
在中企出海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2025三季度中企出海职位同比增长34.19%,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38.41%。从今年前三季度的行业分布看,新能源、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机械/设备位列前三。石化、工程施工行业出海职位增长均超100%,显示出中企出海已进入 “硬科技与重资产”为核心的新阶段。新能源、半导体等行业作为先锋,标志着中国正将高端制造优势转化为全球竞争力;而石化、工程施工需求的激增,则揭示了出海模式正从产品贸易,升级为覆盖全产业链的产能与基建能力输出,展现出深度参与乃至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战略雄心。
![]()
(二)中企出海数字经济职位增长超45%,运营类岗位增长近180%
中企出海数字经济职位同比增长45.72%。从该领域一级职能分布看,生产/制造/研发、IT互联网技术、运营位列前三,其中运营类职位同比增长177.98%,增速居首。这表明中企出海正从“产品出海”升级为“全链路与精细化运营能力出海”。生产与研发职能的核心地位,凸显数字化与实体制造深度融合的硬核优势;而运营岗位的爆发式增长,则标志企业从简单销售转向深耕本地市场,致力于构建覆盖供应链、用户增长与品牌建设的全球化运营体系,出海竞争进入体系化、深层次的新阶段。
![]()
三、应届生秋招——拥抱AI,务实择业
(一)校园秋招趋势:硬科技主导、增长两极分化
![]()
1、半导体、互联网位居前二,硬科技成为就业基本盘
校招职位分布TOP10中,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互联网位列前两位,显示国家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投入,以及数字经济的底层需求,已转化为稳定而庞大的人才需求,构成应届生就业的“硬核”基本盘。
2、新兴与传统领域同时爆发:电子商务、银行业务、人工智能成为校招增长极
在校招职位分布TOP10行业中, 电子商务以673.16%的增长率位居第一,标志着在“全渠道融合”“社交电商”和“跨境出海”等新模式的推动下,该行业正迎来新一轮增长,对熟悉新业态的年轻毕业生需求急剧上升。银行业务以474.21%的增长率紧随其后,人工智能则以182.74%的增长率位列第三。银行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与AI技术的广泛渗透,推动相关岗位需求爆发。
3、算法工程师占比居首,同比增长超90%
在秋招职位职能分布TOP10中,技术类与通用类岗位居多,其中算法工程师占比第一,其应届生职位三季度同比增长91.22%,体现出市场对智能技术核心人才的高度渴求。
![]()
(二)应届生求职群体变化
1、更多应届生积极拥抱AI工具,计算机类专业最多,视觉传达跻身前十
2026届高校毕业生在简历中标明自己会AI工具的人数三季度同比增长46.40%。在这些应届生的专业分布TOP10中,其中计算机技术类专业居首,人工智能专业位居第五,视觉传达位居第三,这是十大专业中唯一的非技术专业。较上届专业的变化来看,名次上升最多的专业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通信工程,均上升超4个名次。越来越多的应届生主动标榜AI技能,表明他们已意识到,AI能力正成为跨行业、跨岗位的通用竞争力,正演变为新一代人才的“标配”。
![]()
2、更多应届生主动投递销售/客服岗位,高学历及重点院校人群增长显著
![]()
1)从“被动兜底”到“主动选择”,投递人数增长超25%
销售/客服类职位常被视为门槛较低的“保底选择”,然而2026届毕业生三季度投递人数同比增长25.05%。销售/客服岗位正被新一代毕业生重新定义。它不再仅仅是专业不对口学生的无奈之举,而是因其 “强包容性”和“清晰的成长路径” 被主动选择。它不仅提供了在就业压力下快速入职的通道,更因其能快速培养沟通、抗压与用户洞察等可迁移能力,且随着数字化赋能涌现出技术销售、用户体验运营等新方向,其职业成长空间正被重新价值重估。
2)高学历、985/211院校应届生投递增速领先
销售/客服岗位正吸引更多高学历与名校人才:硕博学历应届生三季度投递占比21.66%,同比增长38.40%;985/211院校应届生占比9.44%,同比增长29.01%。这两大群体的增速均在各自所属群体中位列第一。销售/客服岗位经历深刻的价值重塑,从“兜底选项”升级为高学历人才眼中的 “价值入口” ,体现新一代毕业生务实的职业战略与人才市场的协同升级。
四、具身智能催生就业新机遇
(一)人才需求同比增长超70%,平均年薪超33万元
随着近期全国首个具身智能国家级标准化试点落地上海,这一融合机器人、大模型与传感器技术的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今年三季度,具身智能领域新发职位同比增长72.86%,增速超过人工智能行业(54.84%);平均招聘年薪达33.34万元,高于人工智能行业的29.09万元,薪资更具竞争力。
![]()
(二)软硬结合成为核心特征,智能硬件职位增长近130%
在具身智能职位的行业分布TOP15中,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互联网、机械/设备、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位列前五,构成其四大支柱:硬件之躯(机械/设备)、感官与神经(电子/半导体)、智能大脑(人工智能/软件)与连接生态(互联网)。从这TOP15行业具身智能职位同比增长来看,整车制造、智能硬件、IT服务、家电行业该类职位三季度增长均超100%。这表明,具身智能需求已从研发环节,蔓延至产品落地、测试、集成、运维等全生命周期,因其高度依赖精密机械、高端芯片和复杂的系统集成。因此,人才争夺战已经从纯互联网和AI公司,扩展到了所有试图通过智能化实现产品升级的传统制造业巨头(如整车厂、家电企业)。
![]()
(三)算法工程师居热招职能榜首,产品经理增长超140%
从具身智能领域新发职位的职能分布TOP20看,算法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开发、硬件工程师、产品经理、电气工程师位列前五。产品经理、Java、机械结构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的职位同比增长均超100%,架构师与算法工程师增长均超97%。具身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结构表明,算法、硬件与嵌入式开发构成其技术铁三角,而产品经理与架构师等职位的爆发式增长,则标志着行业重心正从技术原型突破,迈向可量产、可商业化的成熟产品竞争。
![]()
(四)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共同引领区域发展,以苏州为首的新一线城市表现亮眼
从具身智能职位在不同梯队的城市来看,一线城市占据半壁江山,新一线城市包揽超了超三分之一的职位。从该类职位在这些城市的增长来看,新一线城市以84.87%的增长率位居第一,一线城市位居第二(70.35%)。分城市来看,在具身职能的职位城市分布TOP15中,上海、深圳、北京占比均超12%,位居前三;苏州、杭州位居第四、第五。从这些城市的三季度同比增长来看,苏州、成都、长沙增长率均超100%;而重庆、南京、武汉增长率均超90%。
一线城市(北上深)与新一线城市共同占据了绝大部分职位,表明具身智能作为前沿科技产业,其发展高度依赖顶尖人才、资本密集与产业生态。这些城市凭借其高校资源、资本环境和先进制造业基础,构成了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新一线城市迅猛追赶,显示出产业资源正在全国核心城市圈中进行扩散与再平衡。苏州、成都、长沙、重庆、南京、武汉等城市的爆发式增长,正凭借各自的制造业基础、成本优势或政策扶持,承接一线城市的技术溢出与产能布局,初步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态势。
![]()
2025三季度,中国人才市场在技术革新与全球化双轮驱动下,呈现出“硬科技主导、出海深化、应届生务实择业”的鲜明特征。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成为就业增长的核心引擎,中国经济正从规模驱动转向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全球布局的进一步深入,人才结构将持续优化,为中国产业升级注入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