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技术官唐剑在2025WAIC上接受了网易科技的专访,他表示:“具身智能落地应用有两大瓶颈,一个是相对确定的瓶颈,比如效率不够高,稳定性、可靠性以及续航能力还不是特别强,但这些项目指标假以时日就可以解决;最大的不确定性瓶颈在于机器人AI的泛化能力,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除此之外,唐剑认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绝大部分零件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可以说达到了百分之八九十,甚至是更多。但在本体算力上,大家需要一个低功耗、高算力、尺寸小的边缘计算芯片。“我们与英伟达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当然,我们也看到国内很多芯片厂家也在努力追赶,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国产化的替代。”
对于机器人赛道融资火热的现状,唐剑觉得行业发展初期一定存在泡沫,是个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现在做的这个行业压力非常大,但我觉得需要把压力转换成动力,现在大家看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争先恐后的局面,这是一个非常良性的竞争,对推动整个行业发展非常有利。”
唐剑认为,对于机器人公司大家最后比拼的还是真实的场景落地,可以真正地解决人们的刚性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
据了解,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今年3月份发布了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由AI大模型驱动的具身“大脑”负责任务规划,数据驱动的具身“小脑”负责技能执行,这让人形机器人更聪明更灵巧。
今年4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具身天工Ultra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夺得了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