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新闻 > 正文

人间 | 对话杨庆祥:把身边的人写好了,你就写出了全人类

0
分享至
每个人都是一部活着的历史,都是精神之源。

本文系网易“人间”工作室(thelivings)出品。联系方式:thelivings@vip.163.com


前言

大家好,欢迎来到网易文创·人间工作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和《十月》杂志联合主办的 “奔跑在数字时代” 征文大赛终审评委访谈特别节目。本次大赛分为虚构组和非虚构组,自3月24日至12月30日面向全社会开放征稿,详情及投稿方式可查看页面下方的链接。为了让参赛者和读者更好地了解本次大赛,我们与特邀评委团的评委进行了对谈。在对谈中,评委老师们不仅从“道”的层面为大家解析了征文的内容和方向,同时也从“术”的层面,就写作本身可能遇到的困惑、难题,给大家提供了具有实操性的建议。特邀评委团的评委都是来自文学界知名的批评家、作家和教授。除了对征文活动的内容和方向进行解析,他们还从自己的专业与兴趣出发,聊到了更广泛的话题,如北京与故乡、自我与世界、城市与生活、女性主义以及当下热门的ChatGPT等等。不论您是参赛者、文学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相信这些对谈都将是与您有趣且不负时光的相遇。

点击即可收听本期节目

本期嘉宾:杨庆祥

1980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批评集《80后,怎么办》《社会问题与文学想象》,诗集《我选择哭泣和爱你》《世界等于零》等。主编有大型青年作家研究丛书“新坐标书系”;科幻小说丛书“青科幻系列”;英文版80后短篇小说集《The Sound of Salt Forming》;曾获冯牧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鲁迅文学奖等。

针对本次征文,杨庆祥教授希望青年作家能够创作出具有“切身感”的作品,并且在作品中能够体现出“时代的边界”。早年,杨庆祥教授的《80后,怎么办?》一书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现在,他认为每个时代的人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但不同代际的人选择应对的方式各不相同。他认为,90后或更年轻的一代能够逃离二元对立的哲学,也因此会出现一批新的作品。他还表示,“每个人都是一部活着的历史,都是精神之源”。他认为,一个作者能够把身边的人写好了,就写出了全人类。

如果文学作为一个行业,它应该是有“产品”的

沈燕妮:首先感谢杨老师答应参与我们的征文活动,答应成为我们的终审评委。当您听到“奔跑在数字时代”这个征文主题的时候,您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杨庆祥:我最先想到的是一个特别有动感的画面——大家都挺累的,好像有个什么东西在追我们,我们跑得气喘吁吁的,有的人很靠前,一马当先,更多的人就是很辛苦,甚至被抛弃了——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的图景。

沈燕妮:那您觉得这个数字时代对文学创作会产生什么影响?

杨庆祥:从作品本身来说,我觉得影响分很多层面。比如,它会让作品节奏变得更快,像故事的推进,人物的换场……你会发现,像十九世纪巴尔扎克风格的作品,或者是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式的那种作品,那种冗长的细节描写,冗长的环境描写,冗长的心理分析,这样的作品现在可能会非常少见了。因为我们大家进入到了一个“更快”的加速时代,“数字”其实就是在“加速”,信息的载量、传递也在变得更快,文学作品的节奏也会越来越快,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变化。

沈燕妮:那您觉得这个时代里,文学下一步的趋势有可能又会是什么样的?

杨庆祥:说不好,这个非常难预测。我觉得文学中的一部分作品会借助“数字化”的便捷,越来越商业化。其实我们现在比好莱坞、比英国类似的转化要落后很多,我们的编剧行业其实还是很不成熟的,现在文学和影视这两个行业之间的隔阂还是蛮大的。

但我觉得数字化会跨越这种行业隔阂,你会发现这两年文学和影视联系越来越紧了。比如,网易人间其实就承担了这个功能,它是搭了一座桥,而且这座桥会越来越短。这是数字时代带来的一个特别大的变化,而且在这个变化里可能会出现非常好的作品。

这座数字化的桥梁是双向的,它一方面把文学作品IP化、数字化,不管是影视化还是做成游戏。同时,好的“数字产品”又会反过来反哺文学,文学在数字化的激励之下,可能也会出现一些特别符合商业要求的作品。

我们中国的当代文学有个很要命的地方——当然,不可否认有特别好的作品——但是绝大部分的作品都不是合格的“产品”。如果将文学作为一个行业,它应该是有“产品”的,以前没有这个概念,包括我。写作过于强调了个人的东西,但实际上,如果从一个数字化的产业链角度看,文学是产业链的一部分,应该有一部分文学作品是符合产业链的要求的,它必须是合格的产品,就像做手机一样,你连摄像功能都不行,那你的东西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产品。

沈燕妮:比如说,作品的故事的人设、结构,或者是该有的语言风格,要有一个基本的标准。

杨庆祥:对,这部分创作的基本原则,以后我觉得会有的。这些跟包括现在高校里面创意写作的兴起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商业链在慢慢地形成,它会对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整体质量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另外一方面的影响可能是——因为文学总是追求“不一样”,除了像刚才提到的快节奏的作品,从审美的角度看,我们认为那些过时、不符合数字时代的作品,像那种特别慢、特别怪、没有什么情节、支离破碎,甚至是“完全内在”的作品,可能有时候也会成为一个特别重要的作品。这是一个趋势。

沈燕妮:您的意思是,这类作品会变得更极致吗?

杨庆祥:它可能会分层,而且分层会越来越明显。商业的归商业,类型的归类型,产品的归产品,自我表达归自我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赛道,赛道之间互相有一些影响,互相能够在对方身上汲取营养——这是一个特别良好的生态。反之就比较糟糕,就会又回到类似以前那种主流文学的一套,只有一个故事设计,只有一种人物形象英雄,就像以前有段时间,连通俗小说的水平都不行了。

青年作家要写出“有切身感”的作品

沈燕妮:您希望从这次征文里面,或者不局限在这次比如,尤其是对一些新人作家写作,您期待看到他们什么样的作品呢?

杨庆祥:我现在比较感兴趣的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他们都写出了有“切身感”的作品——也就是能够在作品里面能够感受到TA“活着的状态”。TA不是按照别人的标准来活,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活,TA把这种生活方式写了出来,或者观察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个体观察。

沈燕妮:您一般会给TA在写作方面提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杨庆祥:建议其实谈不上,因为每个作家有自己写作的路径。其实就是我刚才讲的,你要符合一些基本的标准,你要有一些基本的训练,对不对?基本的创意,基本的结构,基本的语言能力,你要有。你不能说你这个故事特别“神”,然后你就瞎写,或者语言特别差,这是不行的。因为文学首先要是有一个均衡的板块,每个板块都差不多,然后才是每个人在这些板块上的跳跃,跳得越高就越好。

在我们这个时代,你要写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很难。比如大家都是在这个平面的某一条线以上,然后你的语言特别个性化,特别不一样,或者你作品的结构很不一般,就是你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我的期待就是想看到不一样的东西,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跳跃的点。

沈燕妮:我们这次征文组别也分为虚构和非虚构两个组,对于这两类投稿的作者,您分别有什么建议?您之前曾写过《非虚构写作的历史、当下与可能》,您觉得好的非虚构作品,尤其是中国化的非虚构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元素?

杨庆祥: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客观性。就是要克制,不要情绪泛滥,不要把自己带进去,缺少客观的、科学的、分析的东西,我们现在非虚构作品普遍都缺少这些东西。

沈燕妮:就是作者太过于把自己放置在故事里面,而忽视了“跳出来”。

杨庆祥:对,忽视了那种观察的角度,缺少冷静地、审慎地、科学地去观察。我认为不仅包括非虚构作品——只是因为非虚构对这一点特别强调——我们的很多小说没写好,也是因为缺少这样一种克制。作品里面很滥情,对一些基本的细节都写不到位。这就是作品缺少客观性。

我希望能在作品背后能看出“时代的边界”

沈燕妮:那么对于这次主题征稿,您觉得对于参赛者来说,如何才能找到比较好的选题?

杨庆祥:我觉得这应该是网易人间去给大家“上课”的事情,其实我是觉得选题无处不在。

如果是一个成熟作家,我会要求TA去做一个切片,去观察某个特别大的社会问题,去写一个群体,或者是写一个现象。但是如果是对一个初入门的写作者或者一个不是很成熟的作家,我会建议TA从身边的事写起。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手机的迭代,你就可以作为一个选题。像我是1980年出生的,我们大学时在宿舍里打电话,是喊“306下来接电话”——就是一个宿舍楼,只有一台电话,在保卫室的门卫那里,他就天天喊。那时打电话,大家要事先约时间,比如哪天晚上9点。再过一年,有了磁卡电话,一到晚上大家就排队用IC卡打电话,你打着电话,后面等的人还在催着你。现在回忆,我会觉得不可思议——我打电话给家里人,可能跟女朋友要讲点亲热话,背后一串人就在那里听着,这就挺有意思的,是个很好的选题。

又比如,当年的BP机——刚开始是小BP机,后来是大的汉显,当时摩托罗拉的汉显特别贵,汉显我还没来得及用上,就变成手机了,真的是一年就淘汰掉了,特别快。我第一个手机是索尼爱立信,然后2G手机时代就是摩托罗拉、诺基亚,横屏直板,再是苹果——你看,这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故事,这个故事背后有时代。

我记得以前孙频写过一部小说叫《光辉岁月》,她在里面写人物穿衣服的牌子,我当时看了以后就特别有代入感,因为那些牌子就是我们一路走过来,穿过的各种不同的服装的牌子。比如我们高中的时候就穿真维斯、班尼路、唐狮啊,我以为现在这些牌子都没有了,后来去外地旅游,发现在县城里面,这些牌子还有,都是挺大的店面。

这就是在作品背后能看出“时代的边界”,也是我希望能在这次征文里能够看到的一些东西。

沈燕妮:其实选题也不一定要在互联网领域找。

杨庆祥:不需要。因为数字时代是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

像我读硕士时候,当时人民大学研究生宿舍是四人间,一宿舍四个人用的电脑就完全不一样——这也是数字时代的选题,它背后是社会阶层的不一样。有个室友是在证券公司工作了几年又回来读硕士的,他当时去买电脑买的是一万多块钱的ThinkPad,当时ThinkPad是多贵的笔记本电脑啊!像我是一路念书上来的,没工作过,没什么钱,就买了一个三千六的神舟,台式机。然后一个山东的室友更穷,连去中关村攒一台机子都攒不起。我就说,我们两个共用我的电脑,我不用的时候你就用。但是慢慢地,就发现不方便,比如对外选课时,我用的时候,他肯定也要用。后来他也觉得不方便,坚持了半个学期,他就攒了一台机子,比我的神舟更便宜,才一千多块钱。

最后我毕业的时候,因为要用笔记本电脑,就把那台神舟卖了,还是会有穷学生接盘把它买走了。这也是我们身边的故事,也是时代的变迁。

沈燕妮:都属于数字时代里大家亲身经历的个人经验。

杨庆祥:我觉得这些事情都特别有意思,因为当时都难以想象后来的发展,包括我们用的聊天工具,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最开始用的是QQ,当时我第一次用QQ的视频觉得好激动,居然能看到一个陌生人!那时还有聊天室,比较洋气的是用MSN,很国际化。你看这些聊天工具都不一样,时代也在发生变化,这都是“数字时代”。

我觉得90后能从二元对立的哲学里面逃出来

沈燕妮:您在15年的时候出版了《80后,怎么办》,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例,探讨了80后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您现在的身份已经从“学生”变成了“教授”,再重新回头去看那些困局的时候,您觉得自己的心态会有什么变化吗?

杨庆祥/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5年

杨庆祥:那本书在不停地扩展,最开始的文章只有一万多字,后来发表到杂志上的时候就变成了三四万字,但是后来成书时将近十万字了。

沈燕妮:您那本书写的也是关于时代的故事,跟我们的征文主题其实是一样的,去切入自己的当下,写我们过的生活。

杨庆祥:那本书曾经有很多的争议,至少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

沈燕妮:当时大家在探讨什么呢?

杨庆祥:就是探讨80后的困境。因为80后的困境里面折射出的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困境。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当时也做了专题。因为80后是一个症候性的群体,是中国整个改革开放的见证者。

那时候面对很多人的质疑,我就特别强调困境不完全是物质意义上的,租不起房子,工资,钱,它们只是一个影子。最重要的是它们背后的精神困境,精神的成长——80后是否能真正地承担责任,是否能真正地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推进中国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觉得这才是我当时要讨论的“难题”,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还在我们面前。现在看,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我们一个代际的问题,可能90后、00后也会面临这个问题:你怎么去推动中国的发展,推动世界的发展?

沈燕妮:现在您作为老师,身边有了很多90后、00后的学生,您觉得跟他们有什么是相通的?不同的地方又有哪些?

杨庆祥:相通的地方是,每一代人在自己的成长的过程中,20岁、30岁的时候都会很困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未来路往哪个方向走。所以1980年代曾经有个讨论就叫“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那个讨论特别火——所以,讨论的这些问题都一样。

不同的地方,是每一代人选择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困境有时候都是差不多的,当然也有一些稍微的区别,但是不同代际的人,选择应对的方式不一样。比如说,我能非常明显地感觉出来,80后还是很想去努力地挣扎一下,还是想去努力地改变,我要多挣点钱,觉得还有机会——对,这是最重要的,认为还有机会窗口。而我接触的90后、00后,他们可能认为已经没有机会窗口了,改变不了任何东西,所以选择“躺平”。我觉得他们信奉的是一种消极的抵抗,而我们80后是积极地抵抗。

沈燕妮:这种倾向对文学创作有影响吗?

杨庆祥:有影响,尤其是对青年作家,非常明显。你看50后的作家作品是什么样的状态,改天换地,斗争哲学。80后,很努力,我痛苦,但是我要说出来。90后,我明显感觉,像陈春成的作品,干了些什么?——逃逸,我不跟你玩这个了,我就躲起来,藏起来,完全没有这种跟世界争夺什么东西的这样一个状态。他很恬淡,漫不经心,然后不跟世界发生太多的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一种对世界的态度。

这个变化特别大,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比较明确的。我最早也是对陈春城非常肯定,因为我感觉出了这种完全不一样的审美的倾向和对世界的态度。而像蔡崇达,还是很较劲的,他是81年的,我刚刚在广州跟他做了一个对话,谈的就是“命运”,他是很典型的80后。

总之,90后作家的作品里面我觉得是有一个特别大的转变,会出现一批新的作品。

沈燕妮:每一个代际的人所遇到的困境,都会被不同时代的作家所书写。您觉得当下的问题,在青年人的写作中有没有充分展现出来?

杨庆祥:我觉得展现得还蛮充分的,这种找不到出路,在历史里面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想朝历史和社会索取什么,然后你也别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就是最近这几年青年文学作品里呈现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我们一直受困于二元对立的哲学,我觉得他们能从这里面逃出来,是特别好的,我个人是很赞赏和肯定的。

沈燕妮:你说的二元对立是指?

杨庆祥:个体跟世界的对立——我要找到自己在世界里面的位置,我要成就一番事业。50后是要成就一番伟业,我们80后至少是要成就一番小事业,但是到90后他们那里,就成了:我什么都不干了,我就这样了。

认真思考自己的困惑,可能会写出一个新的东西来

沈燕妮:您觉得疫情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是否产生影响?我自己作为网易人间编辑的角度,感觉在疫情之前,大家在写作的时候的精神状态是跟社会的状态息息相关的。疫情第一年还好,到了去年的时候,作者整体写作状态有一种比较大的变化,大家会有点颓丧,会重新去思考,问写这些东西的意义何在?因为我们的作者群以70后、80后、90后的作者为主体,他们不少人会觉得我以前会去追求、会去努力、会去奋斗、会去想要的东西,现在不太重要了,但什么重要,我也不知道。

杨庆祥:是的,这就是疫情带来的变化。我曾经写过很长一篇文章,其实也是非虚构,在《天涯》发出来的,叫《“黄金时代”备忘录》,其实就是续上了我那本《80后,怎么办?》。我留校是2009年,那篇文章写的是从2011年以来一直到新冠疫情发生这一段时间我的个人经验,对世界的思考和观察,文章还蛮长的,一万五千多字,当时也被很多朋友注意到。我在这篇文章里面表现出来的状态,也就是一个有点“丧”的状态。但作为一个思考者,我更想追溯这个“丧”的谱系。

因为我们刚才讲的,都是正向的、“正典”的谱系,要求能活得好,要跟这个世界发生关系。其实还有一个“负典”的谱系,各种灾难会重新激活与这个世界链接的方式。你刚才讲疫情大家其实都懵了,因为突然的事件打断了我们跟这个世界的惯常的链接方式,包括你的语言,你跟别人的亲密关系,都在发生变化,这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可能。但是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很多人会被一种宣传的观念带偏了,实际上就错过了一次自我反思和自我更新的机会。而文化的动力其实来自于这点。

沈燕妮:我觉得主流文化还是在想把人重新纳入“正典”谱系,作为个体来讲,一方面觉得自己还是得走那条路,但心里面又觉得我怎么走得不开心,或者是我有点强扭不过去。

杨庆祥:因为很难走通啊。

沈燕妮:我自己从一个编辑的角度,文学产品负责人的角度,会跟很多常年坚持写稿的作者沟通,会觉得他们在延续自己过往的写作经验和方式的时候,下笔会变得更为谨慎,会去思考很多,会想自己是不是在重新思考跟社会链接的方式,是不是要寻找一些新的表达方式。但答案是“不太容易找”。您对这种情况有没有什么建议?

杨庆祥我唯一的建议就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这是个特别关键的时刻你不要被别的那些“应该怎么样”带走,你发现自己有困惑,这个困惑特别重要,一个人就怕没有困惑。认认真真地思考这种困惑,这个时候你可能就有一个新的东西出来。

如果一个人从来都不困惑的自己写作,那TA写出的东西可能永远都只是一个工业产品的级别,它符合标准,但是它不可能是特别高级的东西。

杨庆祥/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3年

沈燕妮:我身边有一些作者,尤其是年轻的写作者,不管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会觉得说社会的影响,尤其是时代的疾速变化,会让大家不停推翻、重建好像之前已经习惯的描述方式或者叙述方式。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推翻和重建可能不太容易,比如说前两年你已经建立了一个自己的方法论,然后因为这两年自己身心的变化,再去重建会不会很难?

杨庆祥:做不到的话,说明TA只是一个写手,而不是一个作家。作家的基本要求,就是TA必须要不断地重建这种东西,否则作家就没有什么生命力了。不管你有没有经历过疫情这种事情,你都需要不断地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自我更新、自我调整。

沈燕妮:一定要不断审视自己的人生和身边的世界对吧?

杨庆祥:对,不是你找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得心应手的工具,然后就一直用它。

沈燕妮:很多商业写作会是这样。

杨庆祥:那就只是一个很好的熟练工人。我们需要这样的熟练工人,但这不是艺术,艺术是要创造的。你可以画很多的很好看的画,卖得特别好,但它不是艺术,它不是梵高。

沈燕妮:所以作品的文学性体现在作家不断地去推翻和重建的过程,而不是说我写这个类型的作品,我写得很清楚,我就一直写。

杨庆祥:通俗文学的作家,包括金庸这样的作家,包括你讲了很多网络作家,其实都是这样子的,他就写一个类型。但是在类型文学里面,那种我们觉得很好的类型作家,他也是在不停地推翻自己,比如说艾伦·坡,他写的前后期的作品完全不一样,风格也不一样,他就是不停地调整,不停地有敏感的东西触摸。

沈燕妮:所以这种自我的推翻和重建,其实也体现出了这个时代跟作家之间的关系。

我们总是去外面寻找资源,从来没想过在自己身上来找

沈燕妮:就像现在的文学中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现象,除了前几年的“非虚构”热,还有“东北文艺复兴”“新南方写作”等等。作为全国最早系统写关于“新南方文学”评论文章的学者,这个概念的诞生,您觉得对当下的写作者提供了一种怎样的思路?

杨庆祥:是的,我已经写了四篇,叫“新南方写作四论”。最近也写了一篇文章,叫“新北京作家群写作”,马上要在《北京文学》发出来。然后,《江南》的主编钟求是,就是去年跟我一起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家,今天中午刚刚联系我,问我最近在不在北京,要来跟我谈怎么来做这个“新浙派”。

什么意思呢?从杂志的角度看,他们是要有话题。但从我作为一个批评家、作为一个学者的角度看,我是要用这些概念来瓦解中国当代写作的这种平面化和单一性。

杨庆祥/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年

沈燕妮:我们从时代一下聊到“新南方写作”,其实是想说,时代和地域,都是影响写作的大主题。

杨庆祥:我们90年代以来,因为经济的发展,“地域”被消灭了,我们不强调地域了,我们强调的是“大家都一样”。这件事情跟“数字时代”有紧密联系,因为信息便捷了,交通也很方便了,大家就觉得都一样了。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主题口号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但我想用“新南方”提醒的是,即使是数字时代,人们的生活的情状也是大不相同的,具体到每个个体的生命,就更不一样了。

沈燕妮:时代是有共性的,但是地域又给个人的生命以不同的形式。

杨庆祥:为什么“舌尖上的美食”那么火,就是因为它激活了我们这样一个关于地域的想象。中国当代文学写作的主流就是普通话写作。新南方则强调南方的方言写作,你看我们北京话写作,多少年没有了?

一个好的文学生态,它必须是一个大森林,什么都有,不能只有一样东西、一样产品,全民吃一样的食品,你不觉得难受吗?

这就是我为什么提出“新南方”的初衷。瓦解的是单一性,重建的是丰富性。

沈燕妮:您说的这种重建丰富性,对于现在年轻的写作者,算不算是机遇?

杨庆祥:如果你连自己的身边的土地都不爱,如果你连自己的传统和历史都不了解,如果你连自己的方言都不会说,那你要写什么?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写作资源,我的很多学生或者很多写作者说,我没有资源,我找不到灵感啊,那是因为你没有好好地认识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部活着的历史,都是精神之源你自己的家族你了解多少?你自己的父母你了解多少?你自己的生命故事你了解多少?我们其实不了解自己的生命故事。

比如说你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谈过一场恋爱,对,大家那个年纪可能都谈了一场恋爱,但是你如果是一个写作者——什么是写作者?就是你能够从谈恋爱里面看出了不一样的东西,你能把它写出来,你就成了。

每个人自己就是一个特别好的资源,我们的思维有问题,尤其是这几十年来,我们总是去外面寻找资源,从来没想过在自己身上来找。

“向内”是特别重要的,你的家、你住的小区,你身边的一个保安、一个大爷,都有大量的故事,你连“附近”都不了解,就想着了解全人类吗?你把你身边的人写好了,你就写出了全人类。

作者:人间编辑部

题图:《嚎叫》剧照

关于“人间”(the Livings)非虚构写作平台的写作计划、题目设想、合作意向、费用协商等等,请致信:thelivings@vip.163.com

投稿文章需保证内容及全部内容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人物关系、事件经过、细节发展等所有元素)的真实性,保证作品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

关注微信公众号:人间theLivings(ID:thelivings),只为真的好故事。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刘少奇最后见毛主席恳请结束文革,不然辞职回家种地,毛主席如何回复?

刘少奇最后见毛主席恳请结束文革,不然辞职回家种地,毛主席如何回复?

史论纵横
2023-04-26 21:12:18
订单突破20000台,刚上市就杀疯了!续航1370km,仅售9.98万

订单突破20000台,刚上市就杀疯了!续航1370km,仅售9.98万

隔壁说车老王
2024-04-26 16:20:01
大局已定,退休人员都坐不住了,早知道,早做准备!

大局已定,退休人员都坐不住了,早知道,早做准备!

暖心的小屋
2024-04-29 13:12:19
俄罗斯损失惊人!这到底是去了谁的军事化?

俄罗斯损失惊人!这到底是去了谁的军事化?

娱宙观
2024-04-25 22:51:46
这不是梁朝伟吧,都认不出了,肉眼可见的憔悴衰老

这不是梁朝伟吧,都认不出了,肉眼可见的憔悴衰老

侃侃人物讲
2024-04-29 16:41:26
24岁小伙约45岁大妈开房,偷拍整个过程,大妈:一辈子都会有阴影

24岁小伙约45岁大妈开房,偷拍整个过程,大妈:一辈子都会有阴影

青史录
2023-09-19 19:03:40
中国摊牌了!美国导弹刚运往菲律宾,中国一招反制,美国当场破防

中国摊牌了!美国导弹刚运往菲律宾,中国一招反制,美国当场破防

博览历史
2024-04-26 10:45:50
北大教授陈平:靠“批美”捞金数亿,晚年赴美住豪宅,女儿嫁白人

北大教授陈平:靠“批美”捞金数亿,晚年赴美住豪宅,女儿嫁白人

睿鉴历史
2024-04-26 20:45:03
病毒学家:在中国19个省区2019年前大量采样后,没发现有新冠病毒

病毒学家:在中国19个省区2019年前大量采样后,没发现有新冠病毒

互联网大聪明
2024-04-27 14:09:14
CCTV5直播!中国女排VS塞尔维亚生死战,朱婷缺席,蔡斌获神助攻

CCTV5直播!中国女排VS塞尔维亚生死战,朱婷缺席,蔡斌获神助攻

开心体育站
2024-04-29 14:59:22
我国大批购买俄制狙击步枪,价格高达68万,这么贵为何还要买?

我国大批购买俄制狙击步枪,价格高达68万,这么贵为何还要买?

军情小生
2024-04-27 19:57:09
广东出征沈阳!小胡最帅,周琦没睡醒,任骏飞跟队,沃特斯比耶

广东出征沈阳!小胡最帅,周琦没睡醒,任骏飞跟队,沃特斯比耶

篮球资讯达人
2024-04-29 11:30:26
金店女员工和同事丈夫约会,被同事扇耳光,女子: 你老公说我比

金店女员工和同事丈夫约会,被同事扇耳光,女子: 你老公说我比

户外阿崭
2024-04-23 15:21:41
阿森纳本赛季用角球进了16球!内维尔:整个赛季都这样 教练让人讨厌

阿森纳本赛季用角球进了16球!内维尔:整个赛季都这样 教练让人讨厌

雷速体育
2024-04-29 10:27:21
河北省省长:北京援建的北京四中雄安校区、雄安宣武医院等已开学开诊

河北省省长:北京援建的北京四中雄安校区、雄安宣武医院等已开学开诊

红星新闻
2024-04-29 11:42:18
4月28日,谢娜张杰,凌晨零点,同时发文!

4月28日,谢娜张杰,凌晨零点,同时发文!

紫雨说娱乐
2024-04-28 09:16:47
中央定调:2024年70岁及以上老人可享“3项优待”,包括农民在内

中央定调:2024年70岁及以上老人可享“3项优待”,包括农民在内

天下纵览
2024-04-13 12:39:22
华为重返第一,苹果狂跌20%!

华为重返第一,苹果狂跌20%!

牲产队2024
2024-04-27 11:13:47
包工头相亲女大学生,愿拿60万当彩礼,女孩母亲:晚上留下吃饭吧

包工头相亲女大学生,愿拿60万当彩礼,女孩母亲:晚上留下吃饭吧

三叶秋文局
2024-04-28 19:28:51
赵本山御用老伴关婷娜豪宅养羊驼,炫的是自己的富,戳了网友的心

赵本山御用老伴关婷娜豪宅养羊驼,炫的是自己的富,戳了网友的心

千秋秋娱乐
2024-04-28 20:11:04
2024-04-29 17:34:44

头条要闻

布林肯称美方看到中方试图干涉美大选的证据 中方驳斥

头条要闻

布林肯称美方看到中方试图干涉美大选的证据 中方驳斥

体育要闻

足球童话!执教16年,从业余联赛到德甲

娱乐要闻

田馥甄遭抵制,蔡依林却能稳稳捞金?

财经要闻

问界M7追尾起火3人遇难 四大疑问待解

科技要闻

马斯克想把特斯拉中国数据送出国 这事太难

汽车要闻

配置更丰富 静态体验2024款欧拉好猫

态度原创

艺术
家居
健康
旅游
公开课

艺术要闻

共度北京108小时 北京当代2024“凝聚”全球36座城市100余家艺术机构

家居要闻

光影之间 空间暖意打造生活律动

春天野菜不知不识莫乱吃

旅游要闻

入境游热度持续攀升 “畅游中国”更便捷

公开课

父亲年龄越大孩子越不聪明?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