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学海编舟记、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历史学院 作者:教授孙江
什么是好的学术期刊?我觉得有三个标准:
第一个是研究。学术期刊以发表优秀论文、推动学术前行为本旨。
第二个是教育。研究没有限制,触及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乃至对立性,但从期刊的教育职能看,则以追求最大公约数为导向。
第三个是传播或曰宣传。期刊发行后要送到读者那儿,如何把学术观点、教育宗旨传递给读者,是需要认真考量的。研究、教育、传播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研究追求特殊性,「标新立异」;教育倡导「求同存异」,追求同一性;传播特别是宣传,旨在把研究和教育成果社会化,因而「张大其事」。对三者的不同侧重规定了期刊的性格。
回顾 20 世纪以来的历史,有一本我们南京大学的前身 —— 国立东南大学创办的学术杂志堪称典范,名叫《学衡》。
百年前,面对滚滚西潮,如何守住中国文化的根,进而继往开来,一群国立东南大学的教授聚集在一起,创办了《学衡》,其宗旨是: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国粹」 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精粹,它的反面是「国渣」,这个词当时就有了。那么什么是新知呢?指外来的知识,相对于已知的知识(传统文化)而言。
对于新知,不能全盘照收,要融化它,和国粹结合在一块。去年《学衡》杂志创刊 100 周年,我借用 1878 年雨果在纪念伏尔泰去世 100 周年演讲的句式说道:《学衡》在批评和赞美声中逝去了。《学衡》不仅是一个学派,还是一个世纪。一本民间杂志能把研究、教育、传播高度融为一体,在时光过去 100 年后依然熠熠闪光,《学衡》毫无疑问是楷模。
再看当下,我们的学术期刊数量之多,刊发的论文之众,堪称世界第一。有多少好文章?平心而论,很少!作言造语,妄称文武的学术太多了。我们有愧于时代,有愧于纳税人。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学术期刊是编辑、作者和读者三者「共谋」的产物,作者是入口,编辑是中介,读者是出口,其中编辑最为关键,决定期刊成功与否。我对编辑充满敬意,衡量好编辑的准则有三条:
首先要「眼光高」,知道论文的优劣。很多编辑可能不写论文,但他们绝对是高级的论文鉴赏者,像文物专家一样。
第二要「身段低」,眼光代表的是品位,身段反映的是教养,好的编辑懂得尊重作者。
第三点也非常重要,即「骨头硬」,在坚持政治正确的前提之下,要敢于推动追求个性化、特殊性的研究。有些论文可能不合时宜,但可以引导,要爱护有加。
一本好的期刊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发挥地域性优势,发扬编辑团队的特长,为此一本好期刊应该把重心放在年轻作者身上,特别是青年博士身上。
回顾世界学术,成名学者在其成名之际大多成了过去时。我不是危言耸听,试看有多少学者的研究超过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每次开会,总有编辑围着我这个年龄的学者约稿,从「油腻男」处能约到什么好稿子?
我孤陋寡闻,好像国外重要学术期刊的主力都是年轻作者。好的编辑要把重心放在对年轻作者的挖掘和培养上,如果你们发表了他们的论文,我可以担保一句话:永远活在他们心中。如果你们草率拒绝一个年轻作者,伤害一颗年轻的心,我也敢说会得到这么一句话:想象的报复 —— 怨恨。
原文,教授孙江 2023 年 10 月 28 日在《江海学刊》创刊 65 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