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超托孤

2015-10-27 11:55:45
5.10.D
0人评论

不过,他和父母的病都越来越重,只能和女儿提前告别。至于前妻,女儿似乎不依赖她。

有人说可以交给前妻,张海超却不这么认为,他一直不满于前妻对孩子教育的怠慢。一年多前,她就再也没有出席过女儿的家长会,就连琪琪难得的一次演出也没去,孩子因此失望了很久;而另一次张海超从外地回来,琪琪递给他两张过期的动画电影票,就不说话了——这是学校布置的亲子活动。

“离婚时她就永久放弃琪琪的抚养权。”张海超说,“更关键是,我不希望琪琪未来在一个重婚家庭中成长。”

前妻不用付抚养费,但还有探视权。张海超想,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妈妈,惟独女儿没有的话,她肯定会伤心,还会影响她长大后的生活。不少人劝他不让前妻再看女儿,免得留下后患,总是被他拒绝。

可是,有一次前妻打来电话,想跟女儿聊几句,张海超喊女儿接电话,女儿很不耐烦地说,“打什么电话呀,没看到我在看电视吗?”一反平时懂事的常态。

这让他想起有一个周末,女儿需要买一双十几块钱的舞鞋。她妈妈跟她在大街上耗了一个多小时,硬是等到张海超赶来付费。是不是因为这个事情,她对妈妈有意见?

张海超很担心。他一直想告诉女儿:不要疏远妈妈,能陪她走得更远的,是妈妈而不是爸爸。不过,他一直没找到张口的机会。

张海超和女儿琪琪(图/刘栋杰)

他从来没跟父母和女儿提起离婚的事。父母不问,跟儿子心照不宣。对女儿,张海超则说妈妈去郑州打工了,不能呆在家里陪她。她看上去也好像相信了。

张海超与前妻,曾有一段幸福时光。即使在3年前,张海超卖光家里的粮食和山羊,到郑州“开胸验肺”时,妻子还一直跟着他。她很害怕他死在手术台上,就躲起来,不在手术协议上签字。

为张海超签字的,是姐姐。

在张海超开胸之后,妻子伴着张海超,接待过数不清的媒体记者。在不少记者的镜头和文字中,还有对这个小张海超三岁的女人的记录。在张海超失眠的夜里,曾无数次跟妻子安排后事,她就哭,还骂他,禁止他再提这些。

尘肺病人的离婚率,比一般人群高出很多倍。张海超原本以为自己是个例外。可是,真正坏事来临时,他还是选择接受了现实。在他的手机里,存着跟前妻最后沟通的短信。这些短信无法公开,但可以肯定,张海超因此非常痛苦。一对夫妻的自尊和对彼此的感情,都在这一次次的短信往来中被剥落。

他还是试图维护一个男人最后的尊严。“不是我那方面的欠缺。”他说。

离婚前后,他也会试着去理解她。“跟着我,谁都知道没希望。”他曾见到一个病友,贫病交加,都快饿死在家里了,兄弟姐妹没有一个去看看他的。至于病重中,老婆不辞而别的,就更多了。

“这几年我在媒体和其他尘肺病患者面前表现的很“幸福”。为的是让每一个即将失去家庭顶梁柱的尘肺病患者还有生活的希望,我这样做自己都觉得有点违心。其实我现在的家已经惨不忍睹,我也早就没了活下去的信心,但又深感自己身上背负着无形的重任,所以还在做一个活死人。

静下心来深思我们全家的处境,父母已经六七十岁,我的身体每况愈下,女儿现在才六岁多,已经深深感觉到我和家人已经无法将女儿抚养成人……

现在有个愿望就是给女儿找个好心人家帮着抚养成人,说出这些话绝对不是冲动,这也是我们全家人的心愿,否则死也不会瞑目。在这里跪求好心人……各位的大恩大德会永记在心……最后跪谢每位好心人。”

这是张海超公开信《我的“幸福”一家》的部分内容。为了扩大影响,临近年关,他在发上个人空间后又转发给所有认识的记者。

他请求记者给他拍几张和女儿的合影,发求助信的时候可以用。记者认为琪琪尚未成年,公布照片应该征求监护人同意。

“我同意,我就是她的监护人。”张海超说。

公开信发表后,舆论效应持续发酵,两个月内就有超过300个家庭通过各种方式向张海超表达了收养意愿。他很有耐心地逐一回复,“全部接触是不可能的,但我会记下每一份心意。”

“时间越往后,我就越矛盾。”张海超说,“既想快点做决定,又不想琪琪这么快离开我。”后来,一个在国外拥有公司和独立别墅的华裔家庭提出一个相当豁达的条件:孩子什么时候来都行,欢迎他定期去看琪琪并包揽路费,保证琪琪接受优质教育。

张海超有些心动。一天晚上他与对方进行了一次视频通话,张海超叫琪琪在镜头前表演舞蹈和朗诵,而孩子却只顾看电视而草草应付。这让张海超非常尴尬。

“你不想到国外读书吗?”结束通话后,张海超有些生气。

“什么是‘国外’啊?”琪琪仍盯着电视,“我哪也不去。”

张海超后来想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计划——先带琪琪去接触对方家庭,骗她那是家里的远方亲戚或“干爹干妈”,他再慢慢淡出,然后在病魔将其折磨得体无完肤之前悄悄告别。“我不希望孩子看见我最后的样子。”

“这一切都会私下进行,我不会告诉任何人。”张海超对我说,“如果有一天孩子从我身边消失了,不要惊讶,那说明她很幸福。”

然而,在那一天真正来临之前,张海超则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度过剩下的时间?“过去逞强,常年在外帮人维权。”他说,“但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陪琪琪。无论死神先来,还是她先走,我们都要珍惜每一分钟。”

(叶伟民对文章亦有贡献)

本文首发于《南方都市报》,稍作删改,网易“人间”经授权转载
题图:flickr

< 1 2 >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