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原温室结出“民族团结致富果”)
在拉萨市达孜区章多乡恰村的纯净生态采摘园内,8座现代化温室大棚里果香四溢。10余个品种的无花果挂满枝头,“波姬红”色泽紫红油亮,“金傲芬”饱满硕大,掰开后果肉晶莹剔透,清甜的果香在高原阳光下弥漫开来。作为西藏首个无花果采摘园,这里的果实不仅打破了“高原难种南方果”的困局,更串联起跨地域协作的致富之路,成为书写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张广涛正在示范无花果采摘技巧。
市民正在采摘无花果。
技术攻坚
让亚热带水果扎根高原沃土
“刚引进时,区外的那套种植标准在咱们高原根本行不通!”站在郁郁葱葱的温室大棚里,纯净生态采摘园负责人张广涛一边熟练地示范无花果采摘技巧,一边回忆起创业初期遇到的“卡脖子”难题。这位来自山东梁山的汉子,自2004年与当地姑娘拉姆结缘并扎根恰村后,于2017年满怀憧憬地创办了采摘园,却在无花果种植上遭遇了挫折——亚热带作物遇上高原独特的高海拔、强日照、大温差环境,一下子陷入了“水土不服”的困境。
西藏的气候对于任何一种农作物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充足的光照能让果实积累更多糖分,然而昼夜极端温差却容易导致果实发育不良、挂果率低。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不服输的张广涛一头扎进大棚,历经数年反复调试通风口高度和覆盖膜厚度,不断进行试验,还前往各省市学习探索,并上网向农业专家和同行咨询。最终,他摸索出了核心解决方案,通过现代化温室精准调控温湿度,再结合高原生态特点改良种植流程,不仅让无花果成功在高原扎根,更实现了“常年有果”的突破。
如今的张广涛,早已从“门外汉”蜕变成了高原无花果种植的行家。“成熟的果子要选深紫红色、个头饱满且果皮微微发软的,采摘时要轻轻‘拧’着摘,这样既不会损伤果实,也能避免流出的蛋白酶刺激皮肤。”他培育的“波姬红”品种,不仅产量高、抗逆性强,而且由于高原生长周期长、糖分积累充足,口感比平原产区的更显软糯甘甜,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
目前,纯净生态采摘园内有3个无花果棚,年产量达1.5万斤,从每年6月到11月可持续供应市场。即便到了冬季,借助反季种植技术,新鲜无花果依然能够源源不断地供应给消费者。这颗来自亚热带的小果子,在高原沃土上结出了乡村振兴的“甜蜜硕果”。
产业融合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拉萨市达孜区的乡村大地上,“农业+旅游”的深度融合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近年来,达孜区以这一模式为核心突破口,通过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培育特色生态采摘园等举措,成功探索出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民稳定增收的特色发展路径,让高原乡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恰村一座占地15亩的采摘园,是这场产业变革的生动缩影。它早已跳出“单纯种植”的传统模式,化身为集多元作物培育、田园休闲体验于一体的“高原百果园”。这里不仅有此前攻克技术难关、成功扎根的无花果,还培育出了百香果、桑葚、草莓等时令特色果蔬,甚至试验种植了木瓜、香蕉等热带作物,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高原百果园”,让游客在雪域高原就能亲身感受“四季有果摘、时时有新鲜”的采摘乐趣。
为了让游客体验更贴心、服务更便捷,园区还打通了“线下采摘+线上配送”双渠道。游客既能漫步田间亲手采摘,沉浸式感受田园风光,也能通过线上下单,享受新鲜果实免费配送到家的服务。每到旅游旺季,园区单日打包发往市区的鲜果就达上百箱,让高原的“甜蜜味道”快速走进更多市民的生活。
张广涛介绍道:“目前,三个大棚的无花果已经反季结果,每天可现场采摘20斤,预计持续到明年3月份。”
产业发展的红利,最终实实在在地落在了村民的心坎上。张广涛说:“如今我们掌握了成熟的无花果种植技术,村民想学,我们无条件传授。我们不仅要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还要带动周边的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自纯净生态采摘园运营以来,优先吸纳恰村村民参与温室大棚的改建、维修、扩建以及日常的除草、施肥、果蔬管护等工作,年均提供务工岗位400人次。这种“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让村民们无需背井离乡,就能实现“照顾家庭与挣钱增收两不误”,真正共享到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甜蜜成果”。
甜蜜背后
一颗果子的多重价值
达孜无花果的甜蜜,承载着多重意义。从品质方面来看,高原纯净生态孕育的果实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因其果糖占比达50%、葡萄糖占比达25%且几乎不含蔗糖的特殊成分,成为健康饮食的优选,被誉为“人间圣果”。从经济价值方面来看,作为拉萨市场稀缺的特色水果,其经济效益远超传统作物,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
更动人的是果实背后的民族团结故事。张广涛说:“我是山东人,也是西藏人,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更是孩子们成长的地方。”这颗跨越山海、扎根高原的无花果,凝结着夫妻二人二十余年的坚守,承载着鲁藏两地的智慧与情谊,更浸润着儿女们的成长与期盼。张广涛和拉姆用一株株果树架起了民族情谊的桥梁。他们创办的纯净生态采摘园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更通过技术传授让“输血式帮扶”转变为“造血式发展”。
看着采摘园里饱满的无花果,张广涛信心满满地说:“光靠无花果还不够,达孜的好山好水养出的蜂蜜肯定也受欢迎!”他琢磨着,周边山林植被丰富,让本村的乡亲们学习养蜂技术,就可以将无花果种植和蜜蜂养殖结合起来,既能让蜜蜂为果树授粉提质,又能产出纯天然的高原蜂蜜,形成“果养蜂、蜂促果”的生态循环。更重要的是,还能带动更多父老乡亲一起把“甜蜜事业”做大,让民族团结的成果和蜂蜜、无花果一样,甜到大家心坎里。
夕阳下,温室大棚的剪影中,刚采摘的无花果正被精心打包。这颗跨越千里扎根高原的果实,不仅甜透了消费者的味蕾,更酿就了达孜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醇厚滋味。
从夫妻的创业梦,到一个村庄的致富路,再到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张广涛用二十余年的坚守证明,跨越山海的情谊,能在高原孕育出最甜的果实。这颗饱含鲁藏智慧与团结力量的无花果,不仅是带动群众增收的“致富果”,更是见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团结果”,在雪域高原书写着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双重篇章。(文/记者 卓嘎 图/记者 贡曲罗杰)
责任编辑:央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