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鹤归自然:从“藕然”走向“必然”的生态启示)
一场秋水,也让提前经历“枯水期”的鄱阳湖迎来难得的休养生息,使其短暂重现“高水汪洋成湖,低水束带似河”的本真面貌。
更为积极的生态信号接踵而至:野生莲藕在湖床上迎来爆发式生长,与北归的白鹤不期而遇,勾勒出一幅鹤舞莲动的生态画卷。与此同时,鄱阳湖周边区域千亩人工藕田适时“逐客”,帮助更多白鹤回归自然生境。
永修吴城常湖池野莲藕吸引了成群候鸟
这场“邂逅”虽由特定的气候水文条件促成,看似偶然,但其背后,实则揭示了生态系统在获得适宜条件时所展现的强大自我修复潜力,这为我们的生态治理指明了从偶然机遇走向必然成果的科学路径。
野生莲藕的繁盛,是“天时地利”与精准“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年8月提前到来的枯水期,让沉睡湖底的莲种邂逅透入浅水的阳光;适时的人工蓄水,为萌芽的野莲保住生机;秋水的适时回归,更助推其茁壮成长。
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水文过程,恰好与白鹤的迁徙周期同步,最终使得候鸟的食物需求与植物的生长周期高度匹配,完成了这场生态闭环的完美衔接。
鄱阳湖的生态系统,是在“夏涨秋落”的天然水文节律下,经过千百年演化形成的精密体系。这种周期性的水位涨落,如同心脏的搏动,驱动着湿地内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维系着从微生物到高等动植物的生命网络。
然而,近些年来,极端水文气象事件频发,显著改变了这一固有的生态节律。科考研究表明,冬季候鸟越冬期,湖区本应提供的食物资源——如某些植物的嫩芽与
,其生长周期因水文异常而被打乱,部分洲滩的原生植被群落正被外来入侵物种所替代。这种结构性变化,导致了“人鸟争食”等生态冲突,成为湖区保护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自1983年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建立,四十年的持续保护已让生态优先理念深入人心。从全面禁渔到系统性退耕还湿、拆围还湖,一系列措施彰显了人类为修复生态所做的巨大努力。但野生莲藕与白鹤的案例深刻提醒我们:保护不仅在于消除直接人为干扰,更在于理解和恢复那些支撑生命网络的底层自然规律——核心便是健康的水文节律。
当前的鄱阳湖,其生态系统的韧性正受到考验。湖底蕴藏着无数生命的“种子”,无论是植物、鱼类还是无脊椎动物,它们都曾依赖自然的湖水涨退周期来完成生命循环。水文节律的紊乱,直接动摇了这一平衡的根基。野生莲藕的适时复苏证明,只要关键条件得到满足,原生植被完全有能力快速恢复,进而吸引像白鹤这样的高营养级物种从人工依赖
自然生境。
因此,今年的景象是一次珍贵的“生态示范”。它既展现了鄱阳湖在压力之下依然保有强大的自愈潜力,也印证了白鹤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其根本出路在于恢复健康的自然湿地功能,而非长期依赖人工环境的“圈养式”投喂。
我们不能再将生态好转寄托于气候的“偶然恩赐”。当务之急,是必须通过更加科学、主动的流域管理,系统地修复和维持鄱阳湖的自然水文节律。这需要综合运用水利工程调度、湿地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治理等手段,确保刺苦草等白鹤喜食的原生水生植物能够在其需要时,如期与之“重逢”。
让白鹤归湖,从年复一年的期盼转变为稳定可期的常态,让今年“
”的惊喜固化为“必然”的风景——这是鄱阳湖赋予我们的时代命题。(全媒体记者黄祥晟、沈冠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