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部六省媒体合肥行:山水融人文 创新促发展)
央广网合肥11月18日消息(记者 夏莎)初冬的合肥,天朗气清,空气中透着温润。巢湖烟波浩渺,岸线层林尽染,科创园区活力涌动,古城新景相映成趣。
中部六省媒体合肥行主题活动举行(央广网发 卓文成 摄)
近日,由合肥市委网信办联合央广网安徽频道主办的“科创新潮山水有约”中部六省媒体合肥行主题活动举行。记者跟随央广网中部六省频道及中部六省主流媒体记者组成的采风团,走进安徽名人馆、巢湖“小洱海”、紫云山文创园,实地探访合肥在文化传承、生态旅游、文创产业发展领域的扎实举措与丰硕成果,感受这座城市山水人文与创新发展深度融合的独特魅力。
文脉传承守根基 名人载史润人心
“大家请看,立于您眼前的这位,正是包拯。合肥是他的出生地与成长地,38年桑梓岁月孕育了他‘孝廉’的底色。”在安徽名人馆,讲解员指着栩栩如生、一脸正气的包公塑像,向采风团讲述道,“河南开封是包公的任职地,公正断案让‘包青天’之名流芳千古。”这份跨越豫皖两地的文化渊源,记者听到后,也频频点头。
采风团探访安徽名人馆,驻足包拯像前(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这座面向巢湖的名人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名人专题类博物馆,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其中,3.8万平方米的建筑内,处处散落着江淮大地的人文密码。
该馆的基本陈列《江淮代有名人出》以史为纲,通过8个篇章,展出95组121位安徽籍或跟安徽颇有渊源的历史名人史迹。记者在展厅看到,展览将安徽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相融合,采用硅胶像、铜像、多媒体、故事实景、互动体验等多种陈列形式,融知识性、体验性、娱乐性为一体,让老子、华佗、包拯等名人“穿越时空”,“走”到观众面前。
安徽名人馆里的名人浮雕(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记者在安徽名人馆看到,一批批中小学生来到这里研学。如今,这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成为文化传承典范。
生态蝶变引客来 乡村振兴赋新能
“喝茶吗?这边可以停车。”沿着巢湖岸线前行,荆塘河村至王家咀村的沿湖地带草木依然繁盛,月季、大丽菊等五颜六色的鲜花开得正盛,40余家特色茶社沿湖而建,形成茶社群。村民“摇身一变”,成了“茶社主理人”,热情、熟络地招揽四方游客。这里,茶香与湖风交织,成为网红打卡地。谁能想到,这里曾因“蓝藻”问题让人避之不及,如今,却凭借优良生态成为游客青睐的“小洱海”,沿湖生态观光成了游客的“新宠”。
中庙沿湖茶社群(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巢湖水质持续改善后,2023年2月,第一家沿湖茶社诞生,年底就在社交平台爆火。”工作人员向采风团介绍道。合肥聚焦盘活乡村闲置资源,鼓励农户将闲置民房通过出租或自营,改造为茶社、工作室,实现“农房变门面”,让农民变身“房东”“股东”或“职工”,获得稳定收入。
巢湖“小洱海”岸边茶社的“高颜值”茶点(央广网发 牛牧瑶 摄)
茶社内,特色茶点“颜值”高、味道好;毛峰、红茶等茶饮品类丰富。这些深加工产品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手工艺品则丰富了旅游供给。壁画制作、DIY手串、汉服簪花等互动业态精准对接年轻客群需求。
数据显示,2024年,这里接待游客约45万人次,综合收入达6700万元;2025年1至5月,游客量达24.6万人次,收入超2708万元,生态改善与乡村振兴实现“双向奔赴”。
创新架构聚合力 产业升级启新程
“紫云山文创园2025年3月正式揭牌,从城市绿地变身产业高地,承载着安徽打造全国重要文创集聚区的目标。”在位于合肥市包河区的紫云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以下简称“紫云山文创园”),工作人员向采风团详细介绍了园区的创新发展模式。
作为省级重点发展对象,该园区以“破壁出圈、登顶出彩”为目标,突破传统集中布局模式,采用“分散布局、集群联动”的创新架构。
紫云山文创园展示的文物CT扫描高清成像检测仪等设备(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据悉,园区构建“1234”空间发展格局,以包河大道为轴线,打造滨湖卓越城、骆岗公园两大核心引擎,布局三大片区,联动合柴1972、罍街等四大特色板块,通过政策协同、平台共享等“软连接”弥补物理空间“硬分散”的不足。聚焦广播影视、数字内容、创意设计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虚拟现实、直播经济等新业态,将散落的“文化珍珠”串联成“价值项链”。
采风团记者体验AI智能眼镜(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这片园区,正成为文化与科技、金融融合的示范区,为合肥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城市产业升级探索出一条创新路径。
从安徽名人馆的文脉传承到巢湖“小洱海”的生态蝶变,再到紫云山文创园的产业创新,合肥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产业为翼,走出了一条山水人文与创新发展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新时代中部崛起注入源源不断的庐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