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环境舞蹈邂逅古城益阳)
舞者在古巷中起舞。吴巧摄
oK3益阳日报媒体云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徐文倩 吴巧 通讯员 游军
青石巷弄间,老茶馆氤氲的茶香与古戏台上翻飞的水袖,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11月15日,资阳区明清古巷迎来国内顶尖舞者与本地舞蹈艺术家,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舞台,以环境舞蹈的新形态,为这座千年古巷注入了全新的艺术活力。
环境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近年在国内逐渐兴起。它秉持“以天地为舞台”的理念,将演出空间延伸到自然与人文场域中。2018年,中国舞协创立环境舞蹈项目以来,始终致力于探索舞蹈艺术与特定环境对话的无限可能,已在全国多地积累了丰富的跨界融合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环境舞蹈打破了舞台的边界,让舞蹈与空间对话,它与舞台艺术的核心区别是人与自然融合,舞者的植入使静态山水成为另一种‘活态’。”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郭磊认为,环境舞蹈的独特价值在于表演者与观赏者共同融入特定环境,舞者通过身体与山水、乡村、古巷等对话,使静态的环境被激活,成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表达。
郭磊对益阳的山水与古建筑印象深刻。他说,益阳不仅是“花鼓戏的窝子”、文学之乡,更孕育了众多艺术家,其独特的人文环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最好的养分。他相信,通过环境舞蹈这一媒介,能有效宣传益阳的地域文化,打造文旅新IP。
益阳的古巷、资水与茶山,为环境舞蹈提供了最丰沛的养分,让其破土新生。以滕爱民为代表的艺术家们走进益阳,在这里寻找藏着屈原精神的印记,他们以身体为笔,书写屈原“上下求索”的永恒追求,创作出了短片《天问》。“环境舞蹈不是在镜头前跳一段漂亮的舞,而是在自然山水间,用镜头语言‘编’出一支舞。”滕爱民认为,环境舞蹈最不可替代的魅力在于“动态的肢体”与“静态的山水”之间的对话。这不仅是将自然作为背景,更是将其作为诉说与敬畏的对象,使得山水因此更具灵动性,艺术表达维度更高。此外,滕爱民还对益阳本土青年舞者的认真与求知欲印象深刻。《天问》创作过程中,滕爱民坚持以舞者身份与学生们互动交流,他希望学生们能走出舞蹈教室,在大自然中舞蹈,敞开心扉接受更多艺术形式,以此提升心智、创作意识和舞蹈感觉。oK3益阳日报媒体云
“‘益阳’的‘益’就是‘好’,这是一个处处有益的地方。”一级演员、上海歌剧院舞剧团艺术指导、上海歌剧院舞剧团资深首席舞者宋洁首次到访益阳,她表示,“益阳”的“益”字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认为这是一个对美感与身心皆“有益”的地方。宋洁透露,益阳独特的黑茶文化已成为她重要的创作源泉。她本次参与拍摄的短片《茶境》便是一个开端,未来希望继续通过舞蹈艺术,将黑茶文化的魅力沁入人心,融入生活。采访最后,谈到艺术家的责任,宋洁认真地说道:“艺术家要具备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能力,让大家享受美的才华。”她希望用自己的创造力,将益阳独特的风土灵气转化为艺术语言,引发观众共鸣,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人杰地灵。
oK3益阳日报媒体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