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为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
央广网北京11月16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航空装备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十四五”期间,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步伐持续加快……我国航空工业领域坚持创新驱动,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上下更大功夫,面向未来需求出新品,为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
国内首架C919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主题彩绘飞机“大美湾区”号本月初亮相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吸引乘客纷纷拍照留念。
南航飞行总队C919机队机长教员梁国栋: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在蓝天上自由翱翔,机身上的喷绘展示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活力与魅力,寄托了飞向美好未来的期待,也体现了我们的自豪感。
全国民航自10月26日开始执行的冬春航季航班计划中,C919机型新增广州、西安、长沙等新航点。东航作为国产大飞机的全球首发用户,已有的11架C919全部投入新航季,乘坐国产大飞机已经成为多条精品航线上最具吸引力的标签。
中国东航飞行总队九大队机长冯鑫:我们与中国商飞成立了联合工作团队,一线人员与设计工程师们深度融合,驾驶感受与维护经验直接反馈给设计方,这种运营驱动研发的模式是业内的一个创举。
C919实现从“首飞”到“首航”,再到“常态化商业运营”,成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与此同时,“国之重器”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制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中国航发研究院的实验室里,研发团队正在运用自主开发的太行CAE仿真软件进行一款发动机的性能仿真计算。
中国航发研究院仿真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莫毅:促进产品研发模式从基于实物试验的“试错串行式”研发模式向基于虚拟仿真的“预测并行式”研发模式转变,有力支撑了发动机设计及性能评估,缩短了复杂产品的研制周期。
“十四五”时期,我国在航空发动机的材料设计、软件开发、关键件研制、试验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有效支撑了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加快自主研发和制造生产。
中国航发航材院总工程师李兴无:我们先后研发了先进高温合金“一盘两片”、航空座舱透明件等新材料,广泛应用在航空发动机、国产大飞机等装备研制中。我们将以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为目标,为建设航空强国积极贡献力量。
通过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我国航空工业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正实现无缝对接。四川自贡航空产业园里,大型智能化工业级无人机从跑道上腾空而起,工作人员正在车间里聚精会神地进行组装……园区已初步形成高端无人机从零部件生产到交付试飞的完整产业链条。
园区一家零部件制造企业技术人员杨尚平:以前需要全国各地辗转,现在足不出园区直接把产品供应给客户,就可以更多地在产品研发上、质量上提高。像这个抽钉,以前是要依赖进口,现在实现了全国产化。
我国制造业门类体系完整的优势、更加澎湃的创新动能,也在助力航空工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提升。在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的车间内,生产线正以每小时六百米的速度运转。C919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机翼所用的材料,正是来自这家企业生产的T800级高端碳纤维。
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家好:这种直径仅5微米的黑色纤维,强度是钢的10倍,重量却不足其1/4,为C919国产大飞机等航空高端装备制造提供材料支撑。我们将面向国家需求,持续突破高端碳纤维核心技术,为航空强国的建设贡献我们制造业企业的力量。
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持续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航空强国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流动的中国”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十四五”期间,我国约有3.5亿人乘坐飞机出行,成为全球航空人口最多的国家,航空物流业已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中国民航局局长宋志勇:我们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出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方位增强民航服务保障能力。加强航空物流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引导行业以创新技术赋能解决业务开展中的堵点、难点,为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跨境贸易通道、维护产供链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