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质量发展新答卷|筑牢北方生态屏障,绘就美丽吉林新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日前,在省生态环境厅,中国吉林网、吉刻新闻获悉,“十四五”以来,吉林大地以理念为帆、以实干为桨,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巩固提升现代化环境治理水平,全力助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捷报频传、硕果盈枝,一幅天朗气清、江澄岸绿、林茂草丰、兽走鸟鸣的生态画卷在白山松水间徐徐铺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了熠熠生辉的吉林智慧与坚实有力的实践范例。
环境空气质量领跑全国,“吉林蓝” 成常态亮色
在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达96%,成为城市“天然氧吧”,漫步林间可见松涛阵阵、云卷云舒;
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边境小城珲春的天空澄澈如洗,抬头可见“蓝天映林海”的壮美景致……
“吉林省深入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各项举措,强化工业源治理,探索秸秆残茬处置‘小切口’改革,加强移动源管控,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蔡宝峰说。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省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吉林蓝”成为常态。
2024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9%,位居全国第九位,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6.9微克/立方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4微克/立方米;
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5%,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2025年1-10月,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7%,大气环境质量持续保持稳定向好的强劲态势,让每一位吉林儿女都能呼吸到清新洁净的空气。
水环境治理实现历史性突破,河湖焕新展笑颜
松花江畔,碧波荡漾,岸边芦苇丛生、水鸟翩跹;
辽河流域河畔湿地水草丰美,成为鲤鱼、鲫鱼等的繁衍乐园……
“‘十四五’期间,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重点,吉林省坚持‘三水’统筹系统治理,持续实施‘一河一策’‘一断面一策’精准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蔡宝峰介绍说。
据悉,“十四五”期间水环境质量取得里程碑式进展,全省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从2021年的76.6%跃升到2024年的89%,连续4年刷新历史最好水平,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104条城市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白城市镇赉南湖、四平市招苏台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典型案例。2025年1-10月,全省优良水体比例为87.2%,同比持平,无劣V类水质断面。吉林的江河湖泊正以澄澈之姿滋养着这片沃土。
土壤安全稳居全国前列,城乡净土守牢底线
夏季,漫步吉林大地,黑土地肥沃松软、墒情充足,绿油油的玉米、水稻长势喜人;
乡村里,村内道路干净整洁,庭院内外花香四溢……
“十四五”期间,吉林省始终坚守土壤环境安全底线,全省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较好水平,受污染耕地全部落实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得到有效保障。
“全省112个优先监管地块逐一落实污染管控措施。持续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57.9%。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存量清零’”蔡宝峰说,农村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生态系统稳中有进,生物多样性绽生机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茫茫林海郁郁葱葱,高山苔原五彩斑斓,被誉为“物种基因库”;
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芦苇湿地浩瀚无垠,丹顶鹤、白鹤等珍稀鸟类翩翩起舞,成为“鸟类的天堂”……
“十四五”期间,吉林省持续强化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的生态环境监督,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出台《吉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东北虎、豹数量由最初的27只、42只,分别增至70只、8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增长近300只,我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生态质量状况连续21年保持良好水平,“林茂鸟欢、兽走峰青”的生态盛景随处可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以美丽吉林建设为统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增强绿色发展动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大的吉林贡献。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王昕/文
罗浩 张秋磊/摄
初审: 董蕾 复审: 韩方宇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