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吴学艳:以科学思维揭示天然多糖的精准价值)
记者:陈昕蕊
功能性天然物研究正从“能不能用”走向“如何更精准地用”。在人类健康管理不断迈向个性化和系统化的今天,如何从微观分子层面解码疾病机制、再反向构建干预策略,成了一个全行业关注的焦点。而在这场从“经验路径”到“机制引导”的转型之中,有一类研究者用极具穿透力的方式切入复杂课题,他们不声张,却早已在学术与产业的中间地带打下深根。吴学艳,便是其中之一。
![]()
(图为吴学艳女士)
她的研究聚焦于功能性多糖与代谢调控机制之间的深层联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围绕“药效验证”展开的单点研究,她更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建模与机制拆解,将天然多糖转化为可预测、可量化、可工程化的精准干预工具。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她如此解释自己的科研立场:“我关注的不只是它有没有用,更想知道它为什么有效。”语气平和,却句句落点。这并非一句科研口号,而是她整个研究体系的基础逻辑。
在《香菇硒多糖药代动力学研究》课题项目中,吴学艳以香菇硒多糖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药代动力学路径追踪方法。研究从分子结构优化出发,追溯其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全过程。她通过构建以体内动力学参数为轴心的作用链路,精准捕捉高活性成分与靶点间的交互行为,从而突破了传统功能验证中对剂量反应的粗放判断。在访谈中她提到:“代谢路径是判断干预质量的基本盘。如果不知道它在体内走哪条路,就很难说我们对它真正掌握。”
为实现更贴近真实环境的数据表现,她引入结构指纹标记技术对关键功能团进行追踪,在模拟环境中开展可视化分析,构建了更为稳定的预测结构模型。此项研究最终不仅验证了香菇硒多糖具备理想的代谢可控性,同时也为后续多糖类药物向靶点传递效率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路径参考。
而另一项针对硒化螺旋藻多糖的研究,则进一步展示了吴学艳在“机制耦合”路径上的科研思维。《基于肠道菌群与内质网应激探讨硒化螺旋藻多糖改善肥胖及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聚焦于代谢紊乱人群中肠道菌群失衡与内质网应激双通路之间的反馈关联。她带领团队深入分析不同应激状态下肠道菌群结构与多糖作用点之间的时序响应关系,打破了传统抗氧化模型“一效对一病”的封闭链条,首次尝试将“应激激活—信号调节—代谢重构”的复杂网络用于功能性多糖干预路径构建。
在实验系统中,吴学艳构建了包括标志菌群追踪、应激因子定量、系统炎性水平响应在内的多维检测体系,层层还原干预物质在生理通路中的真实反馈。这一过程中,她并不满足于验证结果的统计显著性,而是以系统级模型分析作为判断依据,强调变量之间的演化与调控趋势。在外界关注抗肥胖物质开发趋向工程化的今天,她反而更注重如何从机制入口定位可调控的原点。
这类跨机制、跨系统的研究尝试,在很多研究者眼中或许是“高成本、低产出”的选择。但在吴学艳这里,这却成为她坚持的核心逻辑。在她看来,真正能够推动行业跃迁的成果,往往不在“快跑”,而在“构筑”。
这种科研视野的来源,正是她长期从事系统性课题研究的积淀。她不以“项目名称”定义科研成果,而以“变量逻辑是否可迁移”作为衡量标准。香菇硒多糖和硒化螺旋藻多糖这两项课题虽然在研究内容与模型架构上大不相同,但共同的底层逻辑,是她对天然物功能机制系统性的拆解和重组。这类研究工作不仅拓展了天然物基础研究的边界,也为未来开发更具个体适应性的干预方案打下理论支撑。
吴学艳具备极强的问题统筹与变量梳理能力。在接受采访时她曾说:“很多时候我关心的不是一个物质对某项指标有没有用,而是它在什么机制下会有效,在什么条件下又会失效。”这份谨慎源于她对基础科学底盘的高度尊重,也意味着她愿意耗费更多时间,去构建经得起验证的可复用路径。
她并不急于走出“商业化”的捷径,也从未将发表论文作为最终目标。她用一套几乎自洽的系统框架,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工程逻辑,再逐步走向可评估的应用端。这份节奏缓慢却持续推进的科研风格,使她在行业内部赢得了极高的评价。无论是从药代研究、系统调控还是模型迁移的角度看,吴学艳都具备极强的持续生长力。
她的研究思维也开始在更多领域产生渗透式影响。尤其是在交叉机制建模、天然物药效预测系统等方向,越来越多研究者正在借鉴她建立的变量控制与路径拆解模式。在健康科技与多糖工程不断融合的新阶段,她的研究路径或将成为推动功能性天然物研究进入“机制驱动时代”的重要节点。
未来已然不再是“谁最先提出”,而是“谁最能建立稳定结构”。吴学艳恰恰是后者的代表人物。在这场正在重构路径逻辑与评价标准的科研浪潮中,她以自己的方式,稳稳踏出了一条可持续、可拓展的科学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