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天健的建筑作品连接城市、自然和人文)
撰写:杨兆轩
在社会节奏不断加速的时代,建筑不再只是钢筋与混凝土的构筑物,而是一种关于秩序、记忆与未来的叙事。它记录着社会结构的演变,也预示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转向。对来自纽约Grimshaw建筑事务所(Grimshaw Architects) 的建筑师李天健而言,设计是一种社会行为,既要回应气候、科技与城市的不确定性,也要重新定义人与空间、人与自然的关联。从城市基础设施到地标性建筑,他的实践跨越不同尺度,却始终围绕同一个核心信念:让建筑成为推动社会环境演化的能量场,而不是时代的被动产物。
李天健生长于山东,先后获得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他曾在多家知名的美国建筑事务所工作,现任纽约 Grimshaw Architects 建筑师。他参与过众多复杂的国际和美国项目,并始终以前瞻性的视角推动建筑创新。李天健曾领导过许多重要项目,譬如纽约宾夕法尼亚车站(Penn Station)改造、Brightline West 高速铁路系统等。这些项目规模各异、类型多样,却共同体现了他对重塑建筑环境、促进人与社会自然对话的思考与追求。
作为纽约最具象征性的城市地标之一,宾夕法尼亚车站(Penn Station)拥有极为复杂的历史与结构,其翻新与扩建工程是 Grimshaw Architects 的核心项目之一。李天健大幅度地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探讨与技术整合工作。
宾夕法尼亚车站始建于1910年,如今是全美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之一。随着 Amtrak、NJ Transit、Long Island Rail Road 等多线铁路系统的增长,以及未来高铁与区域互联规划的推进,车站容量早已无法满足需求。车站改造的核心目标在于提升空间品质、优化人流组织、并通过新增体量重塑整体体验。改造后的宾夕法尼亚车站不仅是一个交通节点,也是一个为行人、旅客与市民共同分享的公共场所,更是一座让周边重新焕发活力的城市门户。设计以开放、通透的公共大厅取代封闭的地下空间,让建筑重新与城市和人群产生真实连接,也象征着一种更具包容与可持续性的未来城市观。李天健关注的不只是空间利用效率,还注重设计带来的情感温度,从而让日常通勤的过程转化为一种可感知的城市体验。对他而言,宾夕法尼亚车站的重要性,不止于交通功能的提升,更在于让建筑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公共生活革新的场所。
![]()
(20世纪的宾夕法尼亚车站面貌, 图片来自Amtrak Media Center)
![]()
(如今的宾夕法尼亚车站正以全新的面貌示人, 图片来自Amtrak Media Center)
建筑不仅仅是空间的创造,更是对社会和自然的呼应。设计必须以对现实的敏感性为基础,关注人类生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共同需求。李天健的设计表明,建筑可以成为一个能够与环境对话并被人们感知的实体,而这一理念在Brightline West高速铁路系统的设计中也得到了具体体现。
Brightline West 高速铁路系统是一项连接拉斯维加斯与南加州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这是一条全长351公里的铁路,列车时速可达300公里/小时,由Grimshaw Architects 负责铁路沿线的整体建筑设计与站点规划。该项目通过高速、清洁的铁路出行方式,重塑美国西部的交通格局,开启美国交通系统的新时代。项目规划了四座主要车站:拉斯维加斯站、维克多谷站、赫斯皮里亚站和兰乔库卡蒙加站。每座车站的设计都结合了地区特征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利用自然采光、遮阳结构和高效能材料,打造舒适且具识别性的公共空间。李天健重点研究了车站空间组织、旅客流线优化与结构系统的建筑表现,确保建筑在能应对高强度交通需求的同时,仍保持清晰的空间逻辑与人性化体验。Brightline West 不仅是一条铁路,更是关于未来出行方式与低碳生活愿景的设计实践。它以高速铁路为载体,以可持续性为目标,让建筑在基础设施的框架下,重新定义人与城市、自然之间的动态联系。
![]()
(Brightline West 高速铁路系统, 图片来自Brightline West)
![]()
(拉斯维加斯站, 图片来自Grimshaw Architects)
![]()
(兰乔库卡蒙加站, 图片来自Grimshaw Architects)
对于李天健而言,设计的意义远不止于满足功能需求,更在于回应深层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让建筑成为连接人文与环境的有机载体。无论是在高楼密集的都市核心,还是在无垠的荒原之上,建筑都应通过尺度、空间与体验,去回应历史的延续、文化的语境以及社会的复杂结构。他在采访中曾提到:“建筑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而是一场持续的对话,建筑师则是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去寻找人和环境共生的平衡。”
李天健积极参与建筑教育和设计交流。他积极参与美国建筑师协会(AIA)组织的各种活动,关注建筑与社会、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尖端议题。同时他担任国际建筑竞赛平台 Terraviva 的评委,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古代剧院建筑竞赛的评审工作。他把这些评审工作视作一场场思想层面的对话,是在观察设计师们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同时,提出属于当下的回应,这也使他不断思考建筑在文化延续与社会记忆中的责任。
除了在国际平台上担任评委,李天健的建筑作品也屡获国际设计大奖,展现出他极强的创新力与思想深度。其中他设计的“Hive Mind – Hong Kong Drone Port 2040”项目荣获了伦敦设计奖建筑设计——概念设计类白金奖、纽约建筑设计奖商业建筑类金奖以及纽约建筑设计奖高科技和未来主义设计概念类金奖。 该项目位于香港中环核心地带,既是一座现代化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个旨在满足未来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的交通枢纽。通过对于现有国际金融中心一期的改造,Hive Mind 无缝衔接了现有和未来的交通网络。该设计不仅巧妙地收纳了城市的交通运输功能,保正了香港这座垂直城市的设计需求, 同时也保留了视觉上的美感,增强了城市居民和旅行者的体验。
“每个项目的意义,不在于形式多么突破,而在于它能否引发一种新的理解:我们如何使用空间、如何与环境共处、以及如何在高度系统化的世界中,重新感受到建筑的温度与生命力。”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实践工作,还是在国际平台上的建筑思想交流,李天健始终以开放而前瞻的视角思考建筑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他通过行业举措和教育实践,促进了关于可持续和公平发展的持续社会讨论。对他而言,建筑不仅仅是空间和结构的建造,更是一种社会行动,它通过设计回应时代挑战,激发人与环境之间更深层次的共鸣。
作者简介:
杨兆轩,建筑师与建筑评论家,现任 SOM 纽约事务所建筑师,长期关注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文化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