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点 通讯员 王建
洹水河畔,三千年前的殷商文明在此生根;甲骨文中,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在此传承。
殷墟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2006年7月,殷墟作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殷墟诸多考古发现中,甲骨文是重中之重。河南省将“深入推动甲骨文保护整理、文创开发,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写入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2025年7月,安阳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聚力打造殷墟甲骨文世界级文化地标。
安阳市以“鼎新”之势全面铺开实践。2024年初,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其建筑以“鼎”为意象,融合现代科技与古典叙事,使青铜器、甲骨文等文物在沉浸式展厅中“活”了起来。与此同时,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洹北商城遗址联动,构建“世界级大遗址保护走廊”,同步打造的殷墟考古文旅小镇通过数字技术复原商代生活场景,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安阳还在全省率先制定地方研学标准,推出“中国宝藏·藏宝安阳”系列课程,2023年荣膺全国“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此外,甲骨文识读大会、国际汉字大会等大型活动接连举办,《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国家记忆》殷墟专题片在央视热播,一系列具有安阳特色的文创产品与数字藏品,让甲骨文从学术殿堂走入百姓生活。
安阳市政协坚持“党委、政府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工作就跟进到哪里”。2024年年初,市政协将“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列为年度专题议政课题,组织委员深入调研。委员们通过社情民意信息、专题座谈等形式,精准指出实践中的难点。这些声音通过《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建议案》进行系统提炼,提出了具体解决路径。
会后,该《建议案》报送至省政协和安阳市委,省政协领导、安阳市委领导分别作出指示批示,党委对政协工作的支持从纸面落到实地。
2024年6月,河南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安阳市政协在会上进行了专题汇报。省政协对安阳的实践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政协的参与并未止步于建言,在后续的工作中,通过持续跟踪、实地调研、多方协调等方式,推动了一批政策落地实施。
今年5月,省政协调研组围绕“加快把殷墟(甲骨文)遗址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赴安阳市开展民主监督调研,实地走访了殷墟博物馆、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等,进一步推动政策优化与落实。委员们持续发力,担任殷墟志愿讲解员,以“沉浸式履职”传播殷商文化;打造“甲骨文操快闪”“甲骨文集市”等品牌活动,让文化遗产融入公众日常。这种“党委领导、政协协同、社会参与”的实践模式,成为新地标建设的重要保障。
如今,殷墟甲骨文的文化地标之路已初见成效。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获批教育部和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四期建设已经完成;殷墟博物馆新馆数字化项目入选省级百大标识工程;洹河夜游实景演出《洹溯·大邑商》让三千年前的文明与当代夜景交相辉映。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当甲骨文的笔画融入城市血脉,殷墟的黄土孕育出文旅新枝,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必将在创新中绵延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