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调查与思考丨浙江“头部镇”的烦恼)
01浙江10个镇入选2025中国百强镇,数量仅为江苏四分之一,凸显头部数量不足。
02乐清柳市镇92平方公里集聚40万人口,拥有1.78万家企业,超越传统“镇”概念。
03八里店镇融合城乡特色,目标打造吴兴新青年城市,展现“半城半乡”发展模式。
04浙江镇域经济面临空间受限、配套不足及行政权限不匹配等发展困境。
05柳市镇工业总产值破千亿元,成为浙江最强镇,但与全国千亿镇仍有差距。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镇域经济,被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毛细血管”。
前不久,随着2025年中国百强镇榜单陆续出炉,浙江的“头部镇”再次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虽然上榜数量有10个,位居全国前列,但这一数字仅为江苏的四分之一,不及广东的一半。
这份成绩单如同一面多棱镜,既映照出浙江镇域经济的整体实力,也折射出顶尖梯队的不足。在这背后,浙江镇域经济依然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深水区,亟待寻求新出路。
在此背景下,浙江“头部镇”现状如何,面临哪些烦恼,该怎样突围?近期,潮新闻记者赴温州、金华、湖州等多地调研,寻找来自基层一线的答案。
强镇镜像:是镇,又不似镇
秋日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瓯江口北岸的乐清柳市镇已在一片低压电器的金属摩擦声与物流货车的引擎声中苏醒。行走在柳市,记者看到的不是传统乡镇景象,而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工业之城。
这里仅92平方公里,却生活着4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小型县城的规模,同时拥有1.78万家企业,包括6家上市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低压电器集散中心。
不论从直观感受还是经济数据来看,这里早已超越了很多人对于“镇”的认知,但在行政层级上依然还是建制镇。
350公里外,站在湖州西山漾湿地公园旁,记者很难区分八里店镇与城市之间的界限。这里既有国家农业现代产业园、淡水水产研究所,也有标志性商贸地标、音乐文化产业街区,甚至还有一个全国最大红土网球中心。
“八里店是镇,也是城。”八里店镇党委书记姚连华表示,该镇的目标是成为吴兴新青年城市的一部分,这种“半城半乡”的特质正是其优势所在。
这些经济强镇的出现并非偶然。记者从省发改委了解到,多年来,浙江一直重视乡镇建设和镇域经济发展,早在2007年就启动了中心镇培育工程;2010年,又在全国首创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此后,还陆续启动了美丽城镇、千年古城复兴试点等政策举措。
近期发布的《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5)》显示,浙江有197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总数位居全国第二。这一数据表明,浙江镇域经济实力不容小觑。
“国内很多相关榜单评价维度不同,导致排名有所差异,但综合来看,能上榜千强镇的,主要分为工业、商贸和融合发展三大类。”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城镇所工程师邹君妤向记者分析道。
她进一步解释,工业类强镇代表有乐清市柳市镇、瑞安市塘下镇等,主导产业比较鲜明,形成了相当体量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如柳市电气产业、塘下汽摩配产业等;商贸类强镇代表有吴兴区织里镇、桐乡市濮院镇等,分别依托童装产业、羊毛衫产业建立起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专业化市场;融合发展类强镇代表有江北区慈城镇,主要是“工业+文旅”复合发展模式。
然而,与全国其他经济强省相比,浙江镇域经济仍有不小差距。
具体而言,头部数量不足的问题突出。2025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镇名单显示,江苏入选百强镇数量多达41个,广东为27个,浙江仅10个。
同时,顶部差距较大也是不争事实。当前全国已有6个GDP“千亿镇”,如狮山镇、北滘镇、玉山镇、茅台镇等。而浙江实力最强的当属柳市镇,综合排名在11位,去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破千亿元。
邹君妤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各地省域发展战略不同,行政区划调整节奏不一。如江苏“并乡强镇”节奏较快,昆山市至今未设街道,仍下辖10个建制镇,多数入选全国百强镇。而浙江“撤强镇设街道”动作较多,很多传统强镇都被并入了城市之中,最典型的就是全国首个“镇改市”龙港。因此,纳入统计的建制镇基数差异不小,广东共有建制镇1110多个,江苏有710多个,而浙江目前只有618个。
纵观全局,浙江“头部镇”,并不在头部。
发展困境:登高,约束重重
跳一跳、超一超,是浙江“头部镇”发自内心的渴望。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强镇虽有发展雄心,但受困于“成长烦恼”。
其中,空间受限,是很多强镇不约而同提到的首要矛盾。
沿温州绕城高速行驶,进入乐清北白象镇后,马路两边的企业密集地铺展开来,整个镇区显得特别拥挤。作为乐清电气元器件制造强镇,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着约3800家工业企业。
随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用地紧张问题越来越突出。据北白象镇分管工业的副镇长黄彬慧介绍,在当地,一些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尚能基本满足用地需求,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能勉强获得供应,规模再小一点的企业实在“照顾”不了。“一些企业研发了新技术,但供地不足影响上新产线,进而限制企业发展壮大。”黄彬慧无奈地说。
怎么解决?站在北白象镇的地图前,该镇党委书记高磊意识到,“要到大水缸里找水喝”。当前,温州正在实施“强城行动”,其中要举全市之力建设瓯江新城,而北白象正在瓯江新城核心区。对当地来说,过去镇级财力解决不了的,这次或许就是机会。
这不是一镇之困。记者走访获悉,有的强镇开发强度高达34%,远超国际公认的土地开发强度30%警戒线,急需发展新空间。而长时间等不到新土地,也让当地一些有成长性的企业“远走他乡”。
除了用地紧张,配套不足也是一大痛点。
不论走到哪个强镇,宽敞的马路、高耸的楼盘、密集的工厂是标配,虽然强镇的基本面貌已然打败其他大部分镇,但当地群众并不满足现状,对医疗、教育、城市绿化等公共配套提出更高要求。
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柳市镇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差距。柳市镇分管城建的副镇长李杰坦言,加速旧城改造,虽然需要大量投入,但已迫在眉睫。
多年来,每到夏日,柳市镇政府大楼前的绿地广场成了柳市人民为数不多的纳凉打卡地。为改善这一状况,当地投资11亿元建设林宅湿地公园,目前一期已经投用,二期将在2026年元旦建成并对市民开放。同时,瓯潮里文旅街区、新市中街电气文化街区也在加快推进建设中。
邹君妤认为,产城融合度越高,越能吸引更多人口流入,从而反哺当地产业。
更值得关注的是,强镇扩权,是基层呼声最高的诉求。
在不同“头部镇”,记者都听到这样一句话:小马拉大车。这些强镇往往外来人口占比高,人口流动快,给基层管理带来很大压力。比如湖州吴兴区织里镇,常住人口45万,其中外来人口在35万左右,复杂的人员结构使得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等管理事务快速增长。
“镇级帽子,县级担子。”有强镇负责人告诉记者,“头部镇”的经济规模与行政管理权限、资源配置能力、公共服务供给等不匹配,导致资源配套跟不上,发展速度上不去。
这些“成长烦恼”,是发展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新问题,但若能妥善应对,它们会转化为发展新契机。
何以突围:破局,路在脚下
怎么打破发展“天花板”?这是很多“头部镇”都在思考的问题。
今年初,柳市镇党政班子前往广东、江苏等省的强镇调研,渴望寻找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答案。“走了不少地方,发现各地发展模式存在差异,难以简单复制,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深耕产业、做优集群。”柳市镇镇长阮卫剑说。
当下,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行业风口瞬息万变,“头部镇”到底是传统制造业路径依赖,还是新兴产业战略转型?
柳市的选择是:在坚持主业基础上不断创新。尽管低压电器市场也会起伏波动,但柳市始终坚信,只有牢牢抓住电气产业并不断做大做强,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产业生态。”柳市镇常务副镇长胡小龙发现,曾经因为土地成本等各种因素离开的企业,现在因这里产业链完善、配套成本低等被吸引回归。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横店镇。当前,短剧迎来风口。为此,横店镇开发了不少短剧拍摄棚,上半年当地备案重点网络微短剧两百多部,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我们把微短剧作为新风口,开启从‘横屏’到‘竖屏’的适配升级。”横店镇党委书记胡利群认为,横店完备的“服化道机灯美”产业链,正是风浪中屹立不倒的根基。
某强镇基层干部发自肺腑地说,不要老想着招引高新技术产业,扎实把一亩三分地耕好才是正道。有学者认为,在路径依赖和战略转型这道选择题上,其实没有标准答案。但战略转型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和试错的成本,对于体格相对较弱的镇域经济而言,这一步仍需谨慎。
此外,“头部镇”突围,还要学会因势利导。邹君妤建议,强镇要更主动、更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格局,承接好都市圈及大城市外溢资源,与区域内中心城市形成更紧密的功能互补。
去年12月底,沪苏湖高铁正式开通,湖州东站就设在了吴兴八里店镇。自从家门口有了高铁,八里店镇把招商方向瞄准了上海和苏州,发展起了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
姚连华说,早些年通过低效用地腾退,为优质项目留足了空间,如今借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让这些工业用地有了用武之地。截至目前,八里店镇已成功招引8家智能制造企业落户。
在瓜沥镇,全新的临空产业正蓄势腾飞。从杭州城区沿空港高架一路向东,下萧山瓜沥出口,两侧彩色玻璃幕墙装饰的建筑群格外醒目,高颜值、国际范、未来感的“机场城市”呼之欲出。
萧山瓜沥镇党委书记姚鉴表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为瓜沥打开了重要的发展窗口,在临空“自贸+保税+跨境”综合赋能下,瓜沥传统产业在AI驱动下蝶变跃升,在对外开放中链接全球,擘画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无限可能。
与此同时,用好平台的撬动作用,也是借势的一种方式。
走进很多“头部镇”,会发现都有一个高能级的产业平台,或是经济开发区,抑或“万亩千亿”平台,当地借助平台优势发挥着磁场效应。
位于瑞安塘下镇的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平台,也是温州市首个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我们每年都能吸引数十亿级产业项目落地,秘诀就在这一高能级平台,这里集聚了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成立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提升企业配套能力。”塘下镇镇长项爱光说。
当下,浙江镇域经济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从今年起,浙江启动新一轮省级中心镇培育工程,明确加快培育一批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等特色镇。
这意味着,“头部镇”也将享受到这波政策红利。《浙江省支持新一轮省级中心镇培育的八条意见》提到,在强镇扩权、建设用地及资金保障等方面予以省级中心镇倾斜。
当“小马拉大车”的困境逐渐被制度创新破解,浙江强镇不仅迎来发展利好,更将开启一场从量变到质变的长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