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优质医疗资源同入寻常百姓家,打造“浙一样板”,推进医疗共富)
01浙大一院自1947年成立以来,持续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02浙大一院江西医院通过肺移植手术,让患者无需远赴他乡即可获得高水平治疗,减轻经济负担。
03浙大一院累计派遣150余名专家赴赣支援,开展新技术近80项,覆盖心血管病、神经疾病与肿瘤等重点科室。
04浙大一院通过“全面托管模式”帮扶基层医院,推动山区县医疗能力提升,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
05浙大一院援疆专家马涛带领团队引进新技术,填补南疆多项医疗空白,助力新疆医院连续两年考核位列兵团第一。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编者按:七十八载医路奔涌,潮声与脉动同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作为中国医疗版图上载誉前行的“生命方舟”,自1947年扬帆启航,便以仁心为舵、创新为帆,在守护生命的壮阔航程中破浪前行,镌刻下与时代同频的医者担当。 潮新闻·钱江晚报推出系列报道,回溯78载峥嵘岁月中的坚守与突破,更展现浙大一院如何以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为坐标,在疑难重症诊疗、医学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现代化管理及区域医疗协同五大核心领域,守护万家安康,以硬核实力书写中国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不用长途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有“国家队水平”的医疗服务——这可能正是无数家庭对健康医疗最朴素的期盼。肩负建设国家医学中心的重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从未停止思考:如何为群众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和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让医学的进步不仅仅是远方的灯塔,也成为照亮每一个角落的温暖灯火?
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江南水乡到沙漠地区,无论是近年来“强强联合”加快推进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还是始终如一地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抑或是远赴边疆地区从“输血”走向“造血”,浙大一院一直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打造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均衡的“浙一样板”,让生命的河流无论流经何处,都能得到同样有力的守护,让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成为每个人家门口触手可及的温暖现实。
医院供图
江西也有浙一
病人换肺不出赣
长期以来,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虽然也有大型综合性医院,但患者外出就医现象较为突出,增加了经济负担。
42岁的江西人陈师傅(化名)曾是一名大理石采石工人,因长期接触粉尘罹患尘肺病,日常只能卧床吸氧,甚至一年内因气胸五次被送进抢救室。绝境之际,他于今年8月初来到杭州找到浙大一院肺移植及普胸外科主任韩威力。
“肺硬如石”,肺移植是唯一希望。
彼时,由浙大一院“牵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合作共建的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浙大一院江西医院已投入使用,韩威力作为浙大一院派驻专家、江西医院副院长,带领团队在江西医院开展肺移植手术,建议陈师傅回江西手术。“大大减轻患者负担、减少奔波成本。手术由我主刀,术后管理也在当地完成,我和团队可以把技术带给当地医院,以后让越来越多的‘陈师傅’在省内就可以得到更好治疗。”
8月30日,经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COTRS系统分配,陈师傅在浙大一院江西医院接受肺移植手术。如今他生活已基本恢复正常,外人甚至难以察觉他曾经历一场这么大的手术。
类似的故事,在浙大一院江西医院已是常态。
医院供图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国家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减轻患者负担的民生举措。浙大一院承担了浙大一院江西医院与浙大一院台州医院这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任务。
为真正保障江西百姓“看得好病”,实现“大病不出省”,浙大一院已累计派遣150余名高水平专家赴赣支援,开展新技术近80项,覆盖心血管病、神经疾病与肿瘤等相关重点科室。目前浙大一院台州医院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计划于2027年底投入使用。
医院供图
携手省内外多家市县医院
让患者看病更便捷
能承担起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重任,背后是浙大一院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帮扶经验的积淀。
从2000年开始,浙大一院率先在浙江省内开展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先后与省内外多家市、县级医院建立医疗协作关系;2008年,浙大一院首创“全面托管模式”,大院带小院帮扶建设浙大一院北仑分院,开启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探索之路;2013年,在借鉴浙大一院北仑分院托管经验基础上,浙江省启动“双下沉、两提升”工程,推动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和医学人才向基层下沉,浙大一院又陆续托管景宁、三门、浦江、缙云、嵊州等多家分院。
2021年,为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浙江省启动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浙大一院进一步升级对山区海岛县的帮扶,浙南景宁畲族自治县便是受益者之一。
自2013年与景宁县人民医院建立协作关系以来,浙大一院通过专家派驻、远程会诊、人才培训等方式,推动该院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一批批专家进山“传帮带”,一批批本地医护赴杭学习。近三年培育景宁本土骨干60余人,建成了以骨科为代表的一批省市级县域龙头学科,全面开展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全肺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
如今,景宁县人民医院迁入新院区,面积扩大三倍。浙大一院专家与当地医生组成巡回医疗队,每月都要开展下乡巡回医疗,并打造“云诊室”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会诊,每年服务当地老百姓1200余人次,让当地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家门口”的浙大一院的优质医疗服务,不断破解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看病烦”的问题。
截至目前,浙大一院已与108家全国各地的市、县级医院建立稳定合作,并构建了“省、县、乡、村四级医疗服务网络”,与省内外206家医院、349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远程互联,推进专科联盟建设,打通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变“输血”为“造血”
为西部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浙大一院的帮扶脚步,已遍布祖国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偏远边疆地区。
天山南麓的风,总带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粗砺,吹过连绵的绿洲与戈壁。浙大一院援疆干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马涛,已在这里度过了365个日夜。
一年里,作为中组部浙江大学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医疗团队领队,他不仅带领专家团队积极引进并大力推广了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为患者点亮了生命希望,同时协调浙大一院及其他附属医院从“大后方”选派专家,“以院包科”精准灌溉:“浙大一院兵团南疆心脏大血管外科中心”“心脏大血管外科马量名医团队工作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疆儿童口腔疾病防治中心”“浙大一院南疆智慧病理诊断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南疆新生儿呼吸衰竭综合救治技术规范化应用示范基地”等项目相继落地,填补了南疆多项医疗技术空白。
多年来,一批批浙大一院援疆专家薪火相传,特别是2016年浙江大学开展“组团式”援疆以来,从首任领队沈月红,到陈军、陈大进,再到如今的马涛,一棒接着一棒干,他们不仅把浙大一院的精湛医术带到边疆,更协调“团”里来自其他附属医院的专家一起发挥合力,共同助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快速发展,2022、2023连续两年位列兵团医疗系统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排名第一。
在祁漫塔格山的另一边青海,海西州人民医院在以浙大一院为组长单位的浙江省“组团式”援青医疗队帮扶下,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中从C+跃升至B级,成为青海六个自治州中唯一B级单位。
援疆、援青专家就像“种树人”,从设施升级到学科建设,从人才培养到技术提升,让健康的种子在偏远地区生根发芽。
这份担当同样体现在一次次深入腹地的巡回医疗中。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浙大一院已连续2年派出多学科专家团队,深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美姑县、昭觉县开展义诊、手术、带教和培训,真正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78年来,浙大一院始终勇挑社会责任担当,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在健康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浙大一院将继续发挥“国家队”的引领作用,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强的担当,回答好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时代答卷。
责任编辑:蒋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