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网热议!全运会舞台都是水!真相:有广东的雨水)
中华白海豚追随着文明之船,在海水里跳跃;鳌鱼在海天一色的空间悠游;芭蕾舞者踏浪而舞,粤剧名伶临水而歌;咏春和南拳武者招式凌厉,搅动一池激越;火炬手,亦是踏浪而来,在海的意境中,升腾起十五运会的圣火。
![]()
![]()
多重视觉效果叠加,将“大海请进了体育场”。
美轮美奂的呈现,不仅源于艺术的灵感,更依托于舞美科技的有力支撑。
南方+记者专访开幕式艺术总监陈维亚、总制作人王锐祥、视频总设计王之纲、灯光总设计于卓和特效总设计王力,解读舞美巧思及背后的“隐形科技”。
创意与实现>>
如何把大海“请”进体育场?
开幕式选择“水”作为最核心的视觉语言,自有深意。
“粤港澳三地共同主办全运会,我们自然联想到三地多水,联想到海天一色的景象和大海的胸怀。”艺术总监陈维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整个开幕式从仪式到表演,都紧紧抓住了‘水’这一物质元素,使其具有水灵灵的艺术灵气。”
这一切的载体,正是那个令人惊叹的“水舞台”。
总制作人王锐祥分享了这一设计背后的巧思——
“水舞台”的设计践行了本次开幕式“简约”的核心理念,用创意而非人海战术来营造饱满的舞台效果。
他解释道:“体育场空间宏大,容易显得空旷。环形舞台的视觉引导,能将观众视线从超过2万平方米的场地,聚焦至5000平方米的核心表演区。仅3000多名演员在广阔的体育场里,也可以演出千军万马的声势。”效果堪称“四两拨千斤”。
![]()
更妙的是,广东的多雨天气反而成了“神来之笔”。王锐祥说,团队将彩排期间的雨水收集起来,直接融入设计,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水舞台”,巧妙化解了实际排演中的积水难题,更成就了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
然而,将“水”引入体育场馆,并非易事。
“科技的应用,‘藏’在看不见的幕后。”特效总设计王力透露,为了把水“挪”进主场馆,团队为奥体中心配套了复杂的排水系统、净水系统。
“这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工程。”他进一步说明,“上千名演员每天进出舞台,水质很容易被污染。我们为此定制了专门的排水系统,并配备水质监测设备,确保水质清洁。”
这些设施的搭建还需保护场馆内原有的跑道与草地,不能破坏地面基础设备,因而需要轻量化的设计。此外,为了“水舞台”的呈现,团队在防水材质的选择上也下了功夫,针对舞台的地板和演员的胶鞋都专门进行了防滑处理。
来源:南方+、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