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理响中国】从“自觉、自信、自为”中把握中华文化主体性内涵意蕴)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文化主体性”这一重大概念,并强调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历经千年而不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生生不息,靠的就是民族血液中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而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正是来源于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主体性内涵丰富,具体呈现在对自身文化的反思觉醒、肯定认同和创造传播三个方面,概括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为”。新时代新征程,全方位理解、把握中华文化主体性,有利于中华民族始终葆有主体文化自觉,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厚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底蕴,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
一、文化自觉: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底蕴的反思与觉醒
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生成来源看,中华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创造的,其主体性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大地。因此,探讨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必须先从哲学角度出发,对主体和主体性有明确区分和理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主体相对应的是客体,主体是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能够主动发出改造客体的对象性实践活动。可以说,当主体具有实践性时,该主体便具有了主体性。主体性在根本上就是实践性,当主体主动发出改造客体的对象性实践活动时,其主体性就彰显出来,表现为自主、独立和创造等特性。因此,从本质属性而言,文化主体性是文化主体的本质属性。中华文化主体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其植根于哲学层面的反思性实践,这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基因、价值谱系、历史逻辑与发展路径进行的系统性反观、批判性审视与创造性觉醒,在时空变迁与文明碰撞中不断追问“我是谁”“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主体性建构过程。
从中华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看,广袤而相对封闭的陆地为农耕文明的持续发展,尤其是中华文化的生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与空间场域,这种半封闭的地理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的直接大规模冲突。同时,便利的海上交通与丝绸之路又为文化的有效交流提供了便利,塑造出中华文化稳定包容的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中华文化主体性并非静默的历史遗存,而是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依赖于中华大地所提供的宝贵资源而创造出来的,是在中华文明生成、发展的长河中衍生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精神禀赋,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之处,并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中“文化自觉”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
费孝通先生曾对“文化自觉”的含义进行界定,他指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简言之,文化自觉就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层面的自我反思和批判。中华文化主体性也就表现为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底蕴的反思与觉醒。正是中华民族始终坚持立足中华大地上,不断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这种文化觉醒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化特性,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面貌,同时也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哲学范式与价值取向。
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与认同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生成于与世界各种文明的交流、碰撞与互鉴之中。这种自信,绝非虚骄自大的排外情绪,而是源于对中华文化本源的深切认识,对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成就的深刻理解,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与“价值自觉”基础上的充分肯定与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一种既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始终保持清醒的“文化自我”意识,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适时的创造性转化。这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保持自我,进而实现复兴的精神压舱石。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提出,依托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实践生活的现实性展开,是中华民族文化自我意识的集中彰显,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一方面,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正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植根民族底色的主体性,其内容取材具有厚重的主体性基因和内核。任何文明形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也并非完全从其他民族或国家“拿来”的,都需要依托于本民族生活实践取材。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立足中国大地,书写了灿烂辉煌的民族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伟大的思想文化,还是实质的科技发明,无一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主体性标识的深刻彰显,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为新时代中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底气。
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从哪里出发,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尽管其文化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但始终有一个清晰的内核,正是这个内核决定着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不是中华文化。取材于本土,反映中华民族世界观、社会观、历史观的人文思想正是中华文化内核,也是保证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坚实基础。从内容方面看,中华文化主体性呈现为中华各族儿女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将体现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观念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文化产品呈现出来,塑造着中华民族坚实的文化内核。例如,近年来汉服的爆火生动展示了当代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汉服从小众爱好走向街头闹市,博物馆里的服饰真真切切地穿到身上,让沉寂了百年的古代服饰以崭新的方式“活”起来,成为年轻人的追捧。这些现象生动表明了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不再将传统文化视为陈旧包袱,而是主动并自豪地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与自我表达中,重新发现并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永恒价值。
三、文化自为: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再创造与传播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文化自为”建立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基础上,是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再阐释、再创造与再传播的实践过程,是一种超越单纯继承与认同的创造性转化活动。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为中华文化的创新性,这种创新并非文化的被动适应或机械复制老旧内容,而是依据时代需求,打破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二元对立,有选择性地对传统文化基因进行提取,并重组创新出文化新形态。
中华文化主体性基于中华文明创新性而衍生,中华文化创新性使得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在当代仍具生机活力。创新是主体实现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文化主体性的发展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创新精神。《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等思想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内在创新精神,为中华文化结合时代条件不断创新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断赋予文化新的内涵,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自立自强和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展现出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性表达与国际性话语是保持文化自身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文化层面,作为一个不断展开、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中华文化创新性在新时代的最好体现,也是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新时代守正创新的鲜明凸显,其在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实际生活中,《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运用现代化技术激活古典美学,故宫文创将古老的文物元素转化到日常生活用品之中,这些实践均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再生产。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激荡的当今时代,中华文化的自信更表现为一种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文明姿态与价值担当,其植根于中华“和合”文化传统,又回应了时代要求,使中华文明不仅作为历史存在被尊重,更作为活的文化力量参与人类共同价值的塑造,展现出一种立足自身、面向世界、塑造未来的文化主体性姿态。这意味着中华民族不仅致力于自身的繁荣发展,更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世界情怀,积极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内涵的创新意蕴。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类)重点项目(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课题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JDTCA048)阶段性成果,山东科技大学2023—2024年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文化主体性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玉芹,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梁秀文,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郭婷婷

本文来源:作者孙玉芹
责任编辑:
王晓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