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争雄,榜单揭晓。
11月6日,随着江苏无锡市发布经济运行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城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0强排行榜出炉。数据显示,城市经济30强发展延续了稳中向上的态势,但格局迎来“大洗牌”。
与2025年上半年相比,头部城市格局保持稳定,中后段位次争夺激烈。泉州成为最大“黑马”,排名跃升3位;合肥上升2位;长沙、唐山、徐州各提升1个位次。
经济30强城市榜单上有哪些看点?你所在的城市上榜了吗?一起来看。
![]()
01
头部阵营格局稳定
泉州成为最大“黑马”
放在全国来看,30座城市的经济总量总和达到43.9万亿元,占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GDP1015036亿元的43.2%,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经济增长“领头雁阵”。
具体来看,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达到40721.17亿元,居全国第1。北京紧随其后,位居第2。深圳以接近2.8万亿元居第3,深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数字经济等,持续贡献核心增长动能。
重庆以24449.36亿元位居第4,广州位居第5,为23265.65亿元。
策叔注意到,重庆与广州两座城市的总量差距,从今天上半年的848.59亿元扩大至前三季度的1183.71亿元。
前三季度,重庆凭借汽车、电子两大支柱产业的强劲韧性及西部金融中心的加速建设,叠加旅游消费的火热,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经济“第四城”的位置。
苏州(19930.21亿元)、成都(18226.9亿元)、杭州(16900亿元)和武汉(15537.82亿元)作为万亿级城市中的坚实力量,位次保持不变,分别位居第6至第9位。
南京(14059.49亿元)成功守住第10位,宁波、天津与青岛分别位居第11至13位。
策叔注意到,天津(13416.08亿元)与青岛(13373.47亿元)之间的差距,从上半年的119.27亿元急剧缩小至前三季度的42.61亿元。
前三季度,青岛以5.4%的经济增速,高于天津的4.7%,展现出更强的增长动能,表现出强力进击“北方第二城”的力量。青岛提速的关键,在于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突出表现,以及海洋经济的纵深发展。
与上半年相比,30强城市的中后段排名出现了激烈追逐,清晰勾勒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态。
泉州从第23位跃升至第20位,名次提升3位,成为前三季度排名提升幅度最大的“黑马”。
合肥从第20位跃升至第18位,排名提升2位,彰显出“科创之城、创投之城”的强劲发展动能。
同时,长沙从第15位上升至第14位;唐山从第29位上升至第28位;徐州从第30位上升至第29位。
泉州的进位,得益于其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和外贸优势,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展现出强大韧性。作为全国知名的民营经济大市,其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数字化转型重焕活力,同时,石油化工这一支柱产业持续发挥稳定器作用。前三季度,泉州市九大千亿级产业中,八大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
合肥的强势表现,源于其以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增长动能。前三季度,合肥工业生产跑出了“加速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2%,创近44个月新高。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6.6%,汽车制造业增长10.4%,两大行业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80.7%。
同时,合肥进出口也表现亮眼,进出口总额达到3295.9亿元、增长21.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7.8、6.1个百分点,增速居长三角“万亿城市”第一、全国“万亿城市”第三。
有城市上升,就有城市被赶超。无锡从第14位降至第15位;南通从第18位降至第21位;佛山从第21位降至第23位;大连从第28位降至第30位。其中,佛山面临的增长压力较大,其1.6%的经济增速在30强城市中垫底,与房地产链条密切相关的家电、家具、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仍在经历深度调整期,新兴产业动能尚在培育。
![]()
鸟瞰烟台市烟台山。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02
烟台增速蝉联榜首
长三角城市表现亮眼
增速是观察城市经济活力的最佳窗口。前三季度,全国经济增速为5.2%。在30强城市中,有20座城市的增速跑赢了全国,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分别为:
烟台(6.4%)、唐山(6.2%)、温州(6.1%)、徐州(6%)、大连(6%)、合肥(5.9%)、成都(5.8%)、福州(5.7%)、北京(5.6%)、武汉(5.6%)、上海(5.5%)、深圳(5.5%)、苏州(5.5%)、泉州(5.5%)、杭州(5.4%)、青岛(5.4%)、郑州(5.4%)、济南(5.4%)、南通(5.4%)、重庆(5.3%)。
策叔注意到,烟台继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位居30强城市第一后,前三季度以6.4%的增速蝉联30强城市增速榜首。
作为山东半岛制造业重镇,近年来,烟台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和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取得明显成效。
前三季度,烟台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前十大行业“9升1降”,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1个百分点。
唐山位居第二,增速达到6.2%。温州位居第三,增速达到6.1%。
分区域看,长三角城市表现亮眼。30强城市中,有11座城市上榜,其中7市增速跑赢全国,南京、常州与全国持平。
在增速榜单的另一端,部分城市仍面临较大增长压力。广州(4.1%)、天津(4.7%)、东莞(4.5%)、佛山(1.6%)增速低于全国,产业结构转型与新旧动能转换是这些城市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
浙江省温州龙舟运动中心举行的龙舟比赛(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苏巧将 摄)
03
谁能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
2025年,中国城市“万亿俱乐部”有望迎来新成员。三位“种子选手”——温州、徐州、大连,在前三季度的角逐中,格局逐渐清晰。
温州以7414.4亿元的经济总量在三城中保持领先,6.1%的经济增速显示出其民营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创新活力,这已是温州GDP增速连续十个季度稳定在6%以上。
工业是温州经济的“压舱石”。前三季度,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增速位列浙江省第一,连续31个月取得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佳绩,为年底撞线万亿奠定了坚实基础。
徐州同样表现出色。前三季度,经济总量达到7298.12亿元,增长6%,经济运行势稳力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列统的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7个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到71.1%。
2024年,两座城市经济总量均超过9500亿元,距离万亿GDP仅有“一步之遥”。以此来看,两座城市若保持当前增速,有望在今年底成功晋升为“万亿俱乐部”成员。
策叔注意到,早在今年初,温州、徐州就将“冲刺万亿城市”定为今年的目标。四季度是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季、决胜季。10月下旬,两城市委书记不约而同发出冲锋“动员令”,部署四季度经济工作。
10月22日,温州举行2025年“六干争先抓落实·提速打造‘第三极’”第二次市直部门比看活动。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在会上指出,各市直部门要坚持干字当头、长短结合,做到“干要看准、干就干成、干到极致、一抓到底”,为全力冲刺“双万”城市、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作出更大贡献。
同日,徐州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市委财经委会议,总结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和项目建设情况,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工作,动员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全面完成既定目标任务,扎实朝着万亿城市迈进。
而另一个“种子选手”—大连,同样表现不俗。前三季度,大连市经济总量达到7248.2亿元,增速为6%,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
今年7月,在2025年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深入推进“六个建设”工作会议上,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熊茂平强调,要扎实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
谁能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答案将在第四季度最终揭晓。
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城市竞争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头部城市的稳固与变局,中段城市的角逐与卡位,以及新力量的加速奋进,共同勾勒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韧性。全年终局,谁将成为最大赢家?我们拭目以待。
-- END --
撰文:姚成二 杜凤龙
编辑:赵晨 / 审稿:王运宝
转载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