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邹韬奋与方志敏的“生死文稿缘”)
今年是邹韬奋同志诞辰130周年。邹韬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卓越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伟大的爱国者,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值此之际,出版家、作家聂震宁携新作《心向光明:邹韬奋传》回到邹韬奋的故乡江西,出席在南昌市图书馆豫章书院举办的“心向光明·阅读的力量”——“领读南昌·名家荐书”启动仪式。在接受本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他透露,邹韬奋与方志敏同为江西籍杰出人物。方志敏在狱中写就《可爱的中国》等重要手稿后,正是通过邹韬奋创办的生活书店,几经周折传递至法国,为这些珍贵革命文献的保存与传世作出了贡献。“两位革命先辈在现实中虽未曾直接交往,却是心有灵犀、志同道合。”
聂震宁携新作《心向光明:邹韬奋传》在豫章书院出席活动。
故里余江 处处可见邹韬奋的“身影”
聂震宁坦言,他在韬奋基金会担任了12年理事长,所以经常来江西,“因为江西是韬奋先生的故乡”。
在邹韬奋的老家余江,聂震宁目睹了当地为纪念这位先贤所付出的深情与努力,那里有韬奋小镇、韬奋广场、韬奋公园、韬奋大道、韬奋学校等。他由衷感慨:“余江以‘韬奋’命名的场所之广、氛围之浓,与全国许多地方对历史文化名人的纪念相比,是最为隆重的。”
为撰写《心向光明:邹韬奋传》,聂震宁再次专程到访余江。该书的第一篇章,也正是从余江起笔。邹韬奋于1895年11月5日出生在福建永安,祖籍则在江西余江。1908年11月,因祖父去世,13岁的邹韬奋随父亲回乡奔丧,在余江居住了4个多月——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生活在这片可爱的故土。
那一次回乡正值冬季,聂震宁在书中细腻描绘了少年邹韬奋在余江的生活片段,以及赣东北地区的冬日风习。他感叹,余江这片土地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过众多铁骨铮铮的志士:既有敢于犯颜直谏的宋代工部尚书汤汉,也有坚持真理、主持公道的近代爱国律师吴迈,更是邹韬奋先生的故里,这里英杰辈出,精神代代相传。
战火中的“书店” 助力《可爱的中国》问世
聂震宁指出,邹韬奋与方志敏的家乡同属赣东北地区,两人的老家相距不过80余公里,他们虽素未谋面,却因为志同道合共同书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在《心向光明:邹韬奋传》“战火中的书城”一节中,他首次披露了方志敏狱中手稿如何通过邹韬奋所创办的生活书店,历经艰险,终得与世人见面的幕后故事。
当时,邹韬奋领导的生活书店在全国14个省市设立了55家分店,创造了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也引起了被囚于南昌国民党死牢中的方志敏的注意。1935年6月,方志敏将《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狱中纪实》等16篇、共计13万余字的狱中手稿,委托他人秘密带往上海,并写下4封信,分别致送宋庆龄、鲁迅、邹韬奋和李公朴4位社会知名人士。
最终,生活书店的毕云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收到了文稿。当时已是中共秘密党员的毕云程,立刻把文稿送交中共中央特科,特科负责人王世英电传给中共党员吴玉章,当时他在法国主办《救国时报》。
1936年1月29日,《救国时报》全文发表了《在狱致全体同志书》与《我们临死以前的话》两篇文稿。这也是方志敏狱中著作最早的公开发表。
聂震宁表示,在写《心向光明:邹韬奋传》前,业内已有5本关于邹韬奋传记的书籍。“过去的传记多是写‘邹韬奋做了什么’,我却想写‘他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
如当年《生活周刊》的办公环境简陋,在上海一条小街道的过街楼上,三个人办公,一人出门要另一个人起身让路。面对这样的困境,邹韬奋看着小窗户说:“眼光有天地,只要心里有光明就行。”
让豫章书院 “活”成一座难求的阅读空间
此次来到南昌,在新建成的豫章书院出席“领读南昌·名家荐书”启动仪式,聂震宁深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扑面而来的文化新气象。
聂震宁透露,自己曾在《有书香的地方》一书中专门记述过南昌的城市书房建设。“南昌已建成100多家‘孺子书房’,如此规模在全国都名列前茅。”他认为,这为国家倡导的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营造了浓厚氛围。
亲眼见到落成于湖心岛上的新豫章书院,聂震宁用“大开眼界”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他表示,历史上的豫章书院曾是江西四大书院之首,而今重建于风景秀丽的湖心岛上,既让这座文化地标为更多人所知,也使广大市民能够真正从中受益。
令他尤为赞赏的是,许多地方复建古书院后仅作参观之用,而豫章书院则成功活化为一处公共阅读空间。“刚才我参观了读者自习的豫章堂,设施完善,甚至常常一座难求。这在全国古代书院复兴案例中,堪称建设得最好的典范之一。”
当天,位于象湖风景区内的豫章书院人流如织,格外热闹。游客们在书院门牌、浮桥处流连打卡,湖心岛上处处可见感受古朴书香的市民与访客。聂震宁也表示,作为新建成的文化地标,豫章书院仍在不断完善细节。他期待前来参观的游客能怀着对书院的崇敬之心,真正感悟其文化内核。“文旅融合,文化是魂。要让文化场所有恰当的旅游功能,也让旅游活动承载更深的文化内涵。”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