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枝叶关情·福茶飘香|承千年贵气启新章 “宁德天山茶”再出圈)
编者按:五年来,在“三茶”统筹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八闽大地福茶飘香,新的茶文化力量、新的茶产业成果、新的茶科技理论在不断涌现,“三茶”统筹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因此,央广网福建频道以《枝叶关情·福茶飘香》为主题,探访福建各地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以及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成效、经验和做法,感受闪耀的智慧与光芒。
央广网宁德11月4日消息 一杯天山茶,飘出的不仅是茶香,更是闽东山区产业转型与文化振兴的气息。
11月2日,来自宁德市蕉城区的“宁德天山茶”亮相上海市,在政府、企业、商会与乡贤的共同推介下,蕉城茶产业链与长三角的消费链、创新链、人才链精准对接,让“宁德天山茶”融入更广阔的市场脉动。
“宁德天山茶”是天山绿茶、白茶、红茶的统称,也是蕉城区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这片生长于北纬26°黄金产茶带之上的茶叶,既有茶园常年云雾缭绕的“仙气”,更有“千年贡茶”的“贵气”。
开始对话视窗。离开会取消及关闭视窗
结束对话视窗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天山绿茶声名远播,两度获评“全国名茶”称号。茶界泰斗张天福曾题词赞其“香味独珍”。然而,时代更迭,市场变迁,曾经辉煌的天山绿茶一度沉寂。
如今,当乡村振兴、生态经济、文化复兴成为时代主题,“宁德天山茶”正以新的姿态“回归”。这片叶子正融入更高层次发展格局,成为闽东山区经济的一片“新叶”,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一抹“清香”。
八都镇平湖茶园(央广网发 俞明寿 摄)
破局转型:从“茶山困局”到产业新生
21世纪初,蕉城茶人曾在市场潮流中迷失方向——绿茶失势改制红茶,红茶趋弱转制白茶。多年反复之下,全区生产的茶种类竟多达十多种,产业小、散、弱的问题日益突出。茶企规模偏小、品牌分散、数字化程度低,地方特色渐趋模糊。
茶产业一度失去了主线,发展步履蹒跚。
转机出现在2020年。蕉城区出台《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设立每年15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从茶园基地提升、龙头企业培育、公用品牌打造三方面发力。随后多项配套政策密集落地——从茶树品种改造到标准化厂房建设、从设备更新到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整套“政策矩阵”逐步完善。
政策落地带来产业重塑。2023年以来,蕉城区以“生态化、智慧化、标准化、品牌化、融合化”为主线,确立以“宁德天山白茶”为主导、绿茶、红茶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洋中镇天山茶园(央广网发 李在定 摄)
“政府高度重视,企业也‘来劲’了。”蕉城区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连光付对央广网记者说。龙头企业参与品牌塑造,斗茶赛、茶博会、开茶节、旅游节等活动频繁亮相,产业氛围重新活跃。
2024年,蕉城区茶园面积达13.3万亩、茶叶产量8578吨、加工企业128家;省市两级龙头企业17家,SC许可认证企业40家。一条以政策为引导、以品牌为抓手、以绿色为底色的茶产业振兴路径正在成型。
在宏观层面,这一轮转型映射出闽东山区产业升级的普遍逻辑——从资源依赖向品牌驱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茶,不再只是农产品,而是生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载体。
千年文脉: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
秋日的天山,云雾深锁。沉静的山林中,数万株百年以上的“天山菜茶”正在积蓄力量。蕉城是福建野生茶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原生茶树种质资源超过200种,这些古茶树是千年茶脉的活体见证。
《宁德县志》记载,唐代高僧行标曾于天山修行,以“云雾中采茶、山泉煮茶”为乐,其制茶技艺在当地世代相传,奠定了天山茶的基础。唐代天宝年间,天山茶产制技艺已传到韩国,其后茶种传到日本、印尼等地。至宋代,天山茶因“色泽翠绿、香气清幽”入贡宫廷,《闽产录异》记载“每年贡献百斤”;明清时期“芽茶”贡品声名远播。茶农们通过改进“晒青”和“摇青”等制茶工艺,逐渐塑造出独特的风格。
飞鸾镇白马山有机茶园(央广网发 周罗云 摄)
天山茶不仅是闽茶的代表,更是中国茶文化与海洋贸易的交汇点。近代,1899年设立的三都澳福海关,成为“海上茶叶之路”的起始点,让天山茶远销欧美、东南亚,出口茶叶占全国出口茶叶的五分之一。
今日的天山,文化复兴与产业振兴相互嵌合。蕉城区以“文化唤醒产业”为突破口,推动万里茶道申遗,保护古茶园遗址与制茶遗存,重建天山茶文化标识。非遗传承人阮宜朴修复老茶树6万余株,其“天目里香茶”多次在“闽茶杯”中夺魁;大宝峰茶叶沿袭古法制作技艺,屡获全国大奖。这些传承者既守艺,也在重塑文化自信。
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苏峰指出,天山茶的独特优势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气候和土壤,以及代代相传的制茶技艺与茶文化。
文化是产业的灵魂。只有当传统技艺被现代产业体系吸纳,茶的价值才得以最大化。蕉城区正从“产品输出”转向“文化输出”,让天山茶成为闽东的文化符号。
筑基固本:质量革命与科技赋能
南宋淳熙十一年,蕉城洋中镇进士周牧写下了“烹茶汲取盈瓯雪,一味清霜齿颊寒”。
对比同属宁德地区的兄弟县,福鼎的福鼎白茶、福安的坦洋工夫,近十多年来在全国名声大噪。而蕉城的天山茶作为“后起之秀”,如何让这味“清霜”再现辉煌?
在龟山万亩有机茶园里,茶农人工除草、物理除虫的景象取代了化学农药的身影。蕉城区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绿色生产模式,构建“源头监管、生产监控、市场抽检”三级安全体系,形成“从茶园到茶杯”的安全闭环。
绿色成为天山茶质量安全的底色。“近年来,蕉城区茶叶抽检合格率达100%。”连光付说。
蕉城区“宁德天山茶”体验中心(央广网发 政协宁德市蕉城区委员会供图)
品种改良为天山茶复兴注入新动力。蕉城区推进低产低质茶园改造,改种金牡丹等优质茶树6000余亩;同时对天山菜茶、雷鸣茶等古老品种实行“片状保护、单株留存”。传统与现代品种并育,生态与品质并重,形成了多层次原料体系。部分茶企产品在国际评比中屡获金奖。
科技赋能的路径也愈加清晰。蕉城区引进标准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生产线,推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茶叶安全质量可追溯体系认证等体系建设,先后建设标准化厂房14座,引进茶叶加工设备、引导企业建立产品研发中心。与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共建“天山菜茶”种质资源库,打造从育种到加工的科研链条。
截至目前,蕉城区生态茶园面积占比超过八成,“三品”认证茶园近万亩。科技让茶业从经验农业迈向智慧农业。“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吃饭。”这不仅是天山茶人真切的感受,更是传统农业现代化的真实写照。
品牌崛起:好茶“出圈”的经济逻辑
品牌是产业竞争的核心。蕉城区从品牌建设切入——通过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双轮驱动”,形成天山茶崛起的破题之道。
2022年至2023年,“天山绿茶”先后获评年度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上榜福建省首批“福农优品”百品榜。
区域品牌的树立,使天山茶市场识别度日益增高。
与此同时,蕉城区调动企业奔赴全国各地参加茶博会,远赴海外参加国外茶展,参与全国各级茶叶比赛,多次获得茶王、状元、金奖。一批龙头企业借此契机,产品远销海内外。
“重点培育龙头茶企,以发挥技术创新、市场带动作用,是打响‘宁德天山茶’品牌影响力的关键。”苏峰表示。
蕉城区一家茶企的自动化生产线(央广网发 政协宁德市蕉城区委员会供图)
品牌建设带来的是价值。2025年,“宁德天山茶”品牌价值达35.55亿元,比2021年增长62%。全区23万茶农因茶增收,产业链总产值突破58亿元。
茶,让“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成为现实。
积跬步而至千里,展望未来,蕉城区正谋划四条发展主线。“科技层面,扩建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库、推动茶园物联网与无人机植保应用;品类层面,打造‘绿茶为根、白茶为主、红茶并举’的基础格局,重点推进花果茶、金花白茶、萃取茶、茶浓缩液等年轻向健康养身产品;文旅层面,打造‘道家茶养生’‘禅茶文化’‘三都澳海上茶路’等茶旅融合路线;市场层面,通过跨境电商设立海外品牌窗口,力争海外销售额占比达20%以上;智能化层面,推动AI在种植、加工、品控、营销全链条应用。”蕉城区政协副主席黄尚晃告诉央广网记者。
这一布局,正是“以一叶带全局”的现代产业图景:产业之兴,根在文化;市场之稳,基在品质;发展之远,重在创新。
蕉城的茶产业,不仅在复兴一段历史,更在构筑一个未来,折射出地方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体系的嬗变。以茶为媒,蕉城正探索一条融合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路径,为闽东山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本。
监制:伏成镭
策划:陈洪亮
记者:张子剑 罗晓英 龚雯
摄像:张语欣 黄陈源
鸣谢单位:政协宁德市蕉城区委员会 蕉城区茶产业发展中心 蕉城区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