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中央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赣粤山区,血战湘江,穿越湘桂黔,抵达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猴场,召开了彪炳史册的“猴场会议”……昔日鏖战地,如今万象新。90年后,在瓮安县黄红缨生态茶园内,茶垄如绿浪般起伏,采茶人指尖翻飞间,嫩芽落入竹篓,空气中弥漫着清冽的茶香,这幅生机盎然的景象,正是革命老区瓮安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释。
乘着新时代东风,瓮安老区一路前行,坚持立足县域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谋划提出“一主两辅”产业布局,将茶产业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持续延链补链、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品牌打造,深入推进茶旅融合,全方位发展壮大“茶经济”,带领全县群众走出了一条“茶香四溢”的产业振兴之路。
01
规划引领
“小茶叶”变身“大产业”
瓮安县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山峦叠嶂、耕地贫瘠,发展长期受限于自然条件。然而,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干部群众始终秉持“不甘落后、敢闯新路”的老区精神,矢志探寻转型之道。
史料记载,早在唐代,瓮安就有种茶、制茶的传统。截至2007年,瓮安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2万余亩,但由于交通不便、加工技术落后、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制约,茶产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我们要让这片红色热土焕发新的生机,让茶叶成为老区人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瓮安县副县长汪福桥如是说。面对困境,县委、县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当地气候湿润、山地资源丰富等优势,于2008年系统性启动茶产业培育工程。
瓮安县联合省农业农村厅专家与贵州大学,精心编制《瓮安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配套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绿茶生产的决定》等政策文件,对新种植绿茶每亩补助1100元、白茶(黄金芽)每亩补助1500元,对低产茶园改造每亩补助200元,对购置农机具、加工设备给予补贴,对企业贷款进行贴息,构建起“政策+科技+金融”的全方位支撑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在这一系列政策的规划引领下,来自湖南的客商黄红缨通过招商引资落户瓮安,成为当地茶产业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公司的茶品也远销欧洲、阿联酋、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
“我刚到这里的时候,偏远闭塞的山村与当地干部群众的斗志让我深受触动,坚定了我扎根此地、让荒山变绿园的决心。”黄红缨回忆道。
在瓮安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黄红缨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3000亩荒山,并投资创办了贵州瓮安鑫产园茶业有限公司。
开挖荒山、劈山筑路、掘洼成井、碎土造田、围坎建园……黄红缨带领团队先后修建了30余公里的道路,完成了产业园区及周边水利灌溉设施网络的建设。为了让当地群众掌握茶叶种植技术,黄红缨在县人社、农业农村部门的协助下,每年利用农闲时节组织技术培训,邀请省农科院专家现场指导。
如今,黄红缨的茶园面积已从最初的3000余亩扩展至1.2万余亩,为当地提供了300多个稳定就业岗位和1800余个季节性工作岗位,年均发放劳务工资近2000万元。
除了帮助当地群众增加务工收入外,黄红缨的茶园还与茶农建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公司派人指导茶农种茶、采收,并优先收购符合企业标准的茶叶,带动茶农实现人均年增收1.3万余元。
“我们老老少少都上坡采茶,鲜叶收购价22元一斤,一天能挣130元到160元,收入还是不错的。”采茶工人周新菊高兴地说。
经过10余年发展,瓮安县的茶产业逐渐形成了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截至2024年底,瓮安县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77家(专业合作社19 家),茶园面积达20余万亩,茶叶产量、产值分别为1.49万吨、11.34亿元,全县茶园年均劳务用工达200万人次。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漫山遍野的茶园不仅绿了荒山,更富了百姓,成为瓮安县践行“两山”理念、推动老区振兴的生动注脚。
02
匠心铸魂
“欧标茶”蹚出产业升级新路径
产业规模做大了,却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发展困境。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影响力不足、市场竞争力薄弱,让这片绿意盎然的茶园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我们必须打破这个瓶颈。”汪福桥坦言,“茶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品质化、品牌化的道路。”
面对挑战,瓮安县选择了最难也最正确的道路——对标国际标准。当地政府通过整合涉农资金项目,进一步完善茶业基地的水、电、路等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茶业基地进行立体化改造升级。严格限定农药、化肥等农用投入品的使用范围,尤其对高毒高残留农药一律禁止使用。同时采取人工与机械除草相结合的方式,推广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治等技术,从源头强化质量管控。
2013年,瓮安县苗岭雾海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茶叶成功通过了欧盟的583项严格检测标准。2016年,瓮安茶叶顺利进入英国、法国等欧洲市场,开启了“欧标茶”之旅。
在瓮安县茶企的茶叶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严格按照欧盟标准进行生产。从鲜叶摊放到杀青,从揉捻到干燥,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正是瓮安茶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也是老区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
“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汪福桥说,“我们瞄准欧美市场,严格对照欧盟583项检测标准,坚持在茶叶质量标准的打造和品牌的提升上深耕细耕,健全完善有机茶生产、管理与加工技术规程,强化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监管,走出了一条生态有机茶的新路子。”
2018年,“瓮安白茶”“瓮安黄金芽”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瓮安白茶”更是荣获贵州春季斗茶大赛特异品种类金奖。更令人振奋的是,目前全县已有3家企业获得欧盟认证,21家获SC认证,2家企业获有机认证。2025年全县夏秋茶下树率从75%提高到 80%,实现碾茶产量1065吨、产值1.1亿元,带动周边群众4.5万余人次务工,支出劳务工资500余万元。
在2025年黔南州都匀毛尖市场营销暨招商推介会上,汪福桥自豪地向前来问询的客商介绍:“我们瓮安‘欧标茶’是实至名归的干净茶、是实至名归的健康茶、更是实至名归的优质茶。”如今,“瓮安老白茶”“瓮安黄金芽”“瓮安红茶”通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县内茶企生产的大宗茶更是畅销海内外。从“干净茶”到“欧标茶”,不仅仅标准的提升,更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瓮安茶人用匠心守护着这片绿叶,用标准提升着产业价值,用品质赢得市场认可。
“未来,瓮安将持续围绕‘三茶鼎力’(白茶、碾茶、大宗茶),聚焦做优茶基地、做强茶产业、做活茶经济,充分发挥瓮安‘欧标茶’优势,推进白茶、碾茶、老白茶等综合开发,依托现有的生产线和2025年新增的9条碾茶生产线,全面提升全县茶青下树率,推动产业加工转型升级,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致富。”瓮安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胡友明表示。
![]()
瓮安县建中镇鑫产园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村民采茶。文慧/摄
03
茶旅交响
多元融合激活乡村“新引擎”
“瓮安是个好地名嘛咦哟,大家来欢乐喂,天然氧吧嘛呀咦哟,好迷人嘛哟喂……黄金的翠芽漫山的长,黄黄的颜色那是味道香嘞……万亩茶山是哟喂,高过天哟喂……”
春日清晨,在建中镇凤凰村万亩茶园的黄金观景台上,身着苗族服饰的阿妹正以清亮山歌唤醒漫山翠色。歌声回荡在云雾缭绕的茶山间,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拍摄。这是2025年瓮安“春上茶山”茶文化体验活动的动人一幕,也是这片红色热土以茶为媒、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为推动茶旅融合发展,瓮安县充分发挥瓮安“欧标茶”的品牌效应,在茶叶主产区建中镇建立了黔南州首个东西部协作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中茶旅小镇。该项目配套建设观景台、民宿、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集茶事体验、茶事技能比赛、茶技培训、研学等功能于一体,是当地推进茶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带动周边群众开办百货店、农家乐等增加收入。
“以前采茶季过后就闲着,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在茶旅体验中心工作的村民王大姐笑着说,“我在茶园采茶,丈夫在体验中心当讲解员,儿子开了家民宿,一年全家能多收入五六万元。”
![]()
建中镇鑫产园茶叶基地。
据统计,目前瓮安县茶产业带动旅游就业人口达1.2万余人,其中长期稳定就业3000余人,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茶旅融合真正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致富。
“在茶业领域,我们的一二产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三产仍有巨大发展和挖掘潜力。在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推进茶产业的三产融合,不断延伸茶叶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使其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产业。”汪福桥表示。
为进一步推进“茶旅+文旅+体旅”融合,瓮安县围绕茶产业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茶园长跑、寻找茶文化代言人、茶韵清雅歌友会等活动在传递“绿色、健康、和谐”的茶文化理念同时,也擦亮了当地的茶文化品牌,助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瓮安每年吸引省外游客20万人次以上,实现了从“卖茶叶”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这片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的红色热土,正以绿色产业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让茶香飘得更远,让老区人民的生活更加甜美。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农业农村局)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21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