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九江长江畔的“绿色转身”: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10月29日,江西九江浔阳区,江风拂过新修的云中栈道。一位老人正在镇水牛广场缓缓打着太极,身后,始建于明代的锁江楼塔与现代化的跨江大桥遥相呼应。千年之前,白居易曾于此地写下“浔阳江头夜送客”;千年之后,这段长达11公里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正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城市客厅”。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摄影 李涛渊
这里是当日启动的“向江图强谱新篇”网络媒体行活动的第一站,也成了观察九江高质量发展的一扇窗口。来自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及全国知名网络大V齐聚江西九江,在为期三天的行程中,共同探寻这座临江城市如何实现从“生产岸线”到“生态会客厅”、从“工业重镇”到“绿色智造”的深刻转型。
从“生产岸线”到“生态会客厅”:一场还江于民的革命
“我们做的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场还江于民、还景于城的革命。”九江市文广旅局副局长石泉站在琵琶亭前,指向那条串联起浔阳楼、锁江楼的长江岸线。
琵琶亭 供图 九江浔阳区委网信中心
他所指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是九江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的重大举措。设计以“千年文化、串珠成链”为思路,贯通滨江路“两路三园”,串联起浔阳楼、琵琶亭、锁江楼等历史地标,形成“一带多节点”的整体布局。
彼时,石泉的身后,是利用灯光投影技术再现的《琵琶行》场景——穿越千年的琵琶声,在江畔再次响起。曾经封闭的生产岸线,如今已转换为开放共享的生态廊道。
“现在这里成了我每天必来的地方,”正在散步的市民李先生说,“以前江边都是码头和工厂,想亲水很难。现在完全不同了,这才是长江该有的样子。”
绿色工厂的“自我革命”:石化巨头的智能化蜕变
距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仅数公里,是另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采访团了解了传统工业的绿色升级之路。
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厂区 供图 九江浔阳区委网信中心
“很多人对石化厂的印象还停留在‘高能耗、高污染’,我们要彻底打破这一刻板印象。”九江石化安环部高级专家唐安中说。
厂区内,看不见滚滚黑烟,闻不到刺鼻气味。取而代之的是覆盖全厂的环保监测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
“我们投入数亿元进行绿色化改造,”唐安中介绍,“通过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我们实现了工业废水‘近零排放’,所有废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全部回用,不让一滴不合格的废水流入长江。”
在企业的智能工厂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厂数万个监测点的数据。信息中心专家唐亮演示了如何通过智能化系统优化生产流程:“这套系统让我们的综合能耗降低了5%,生产效率提高了20%,更重要的是,它能实现对环境风险的超前预警和主动控制。”
这家曾入选工信部首批绿色工厂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的石化巨头,正用实际行动证明:重化工企业与长江生态保护可以并行不悖。
古今开放的“时空对话”:从万里茶道到中新合作
沿着长江岸线继续探寻,历史的脉络愈发清晰。在濂溪区姑塘镇,一座始建于1902年的海关旧址静静伫立在鄱阳湖畔。
姑塘镇海关旧址 供图 九江濂溪区委网信中心
“这是江西省唯一保存较完整的近代海关,”濂溪区文物保护所所长朱平抚摸着斑驳的青砖墙说,“它曾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见证了九江作为‘三大茶市’之一的辉煌。”
青石砌成的码头遗迹伸向湖中,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来商纳贾”的盛况。如今,这座古老的海关正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茶道”的申报点,重新进入国际视野。
历史的开放基因,在今天得以延续。仅数公里外,中国-新加坡(江西)产业园建设正酣。这片规划面积7.3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九江对接国际产业合作的新期望。
中国-新加坡(江西)产业园 摄影 肖江峰
“我们采取‘园中园’发展模式,”濂溪产业园党工委副书记董柏村介绍,“科技城主攻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滨湖片区发展现代纺织和新能源,形成‘两区互动、错位发展’的格局。”
园区内,来自新加坡的觅瑞集团正在建设微小核酸健康产业基地。“我们看中的不仅是这里的区位优势,更是其对接国际的开放姿态和优质的营商环境。”项目负责人张勇说。
从古代的万里茶道到现代的中新合作,九江的开放脉络清晰可见——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拥抱世界的决心。
随着采访的深入,九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这场“向江图强谱新篇”的媒体行活动,不仅记录了九江的绿色转型,更展现了中国沿江城市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积极探索。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大背景下,九江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同频共振,千年文脉与现代化进程能够相得益彰。这条曾经承载着“浔阳江头夜送客”离愁别绪的江岸,如今正奏响一曲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华美乐章。(文 汪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