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小火塘撬动文明乡风建设)
小火塘成为撬动文明乡风建设的关键支点,传递了“好声音”、引育了“好家风”、议出了“好村规”、传承了“好文化”、落实了“好政策”。
腾冲市猴桥村火塘会议。图源:保山日报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何冠军
保山市腾冲市猴桥镇下辖的猴桥村立足山区实际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的殷切嘱托,充分利用当地群众“向火”的生活习惯,以“火塘会议”为载体,探索农村文明实践的路径,持续实施阵地培育、理论宣讲、文化传承等活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近期召开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火塘会”入选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做到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纳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围坐在火塘边,村支书用汉语和傈僳语讲解政策,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从道路修缮说到孩子上学,从产业发展聊到邻里纠纷……润物无声之中,各项理论走进群众内心,好政策带着温度落地,基层治理难题得到破解,文明乡风在协商共治中,走出了一条凝心铸魂、乡风文明、乡村善治、精神富足、小康幸福的新路子,202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5734万元,先后获得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云南省卫生村和市级文明村等称号。总结“火塘会”经验,对于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火塘,不仅用于取暖做饭,也在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猴桥村依托“火塘会”,统筹乡村治理与村民需求,为文明乡风建设找到了既有传统根基又有时代活力的实现形式。但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乡村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发展状况存在差异,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学习“火塘会”,决不能机械地模仿照搬,只有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充分运用现代治理理念和方法,充分融合乡村特色和文化传统,文明乡风建设才能扎根土地,释放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火塘会”的话题是村民的衣食住行、人情世故,沾着“泥土味”,带着“烟火气”,贴近百姓的急难愁盼,群众想听、愿听,听着解渴、开心。治理之道,贵在得心。文明乡风建设,不能靠照本宣科式的空洞宣讲,也不能指望行政命令式的强迫要求。只有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群众关注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民生小事出发,让“大思路”配套“小举措”,“大道理”对接“小日子”,让理论和宏观的目标要求走出文本,脱离抽象,与群众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紧密连接起来,才能打破隔阂障碍,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文明乡风建设深入人心,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火塘会”上,群众是发言者,也是文明乡风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小火塘成为撬动文明乡风建设的关键支点,传递了“好声音”、引育了“好家风”、议出了“好村规”、传承了“好文化”、落实了“好政策”。坚持为了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适应新时代乡村新变化,构建公共讨论平台,让每个村民的声音被听到、被回应,让群众在协商互动中充分表达意见,就能凝聚共识、增进团结,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汇聚起文明乡风建设的磅礴力量。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