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博日历丨“旋转,跳跃,不停歇” 这群娃娃从中原舞到“塞上江南”)
丝织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
至今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
众所周知
唐宋时期的丝织业尤为兴盛
但是你知道吗?
与宋朝并存的西夏
也具有非常高的丝织水平
这两件印婴戏莲纹绢就是证明
看,这两件绢布上有一片花海
花朵们被排成规则的图案
或是一排圆形花环内绘有四朵小白花
环外绘一周联珠纹
或是一排菱形花框内绘四朵小白花
花框与花环错位排列
花框四边各有一戏花童子
他们都只围着一条黄色肚兜
戴有桃形项圈和环状手镯
他们右手上举、左手自然下垂
各抓一枝条
双腿腾空跃起
似穿行在花叶丛中
整个画面充满欢乐的气氛
绢是一般平纹织物的通称
绢并不织花纹
主要用印染等方法进行装饰
这两件印婴戏莲纹绢采用双色套印工艺
在绢上呈现不同颜色的花纹
做工精细,构图巧妙
整体看上去
印婴戏莲纹绢以黑、橘红两种色彩为主
黑彩勾画人物、花卉枝条和双莲弧线纹
橘红彩为漫地色
并非常巧妙地用绢质的自然白
显出花的图案
再用自然白色圈形纹饰单独成为一组图案
与婴戏花卉纹饰图案
成为既联系又分开的效果
这样,黑、橘红、白三色相互映衬
十分美观大方
纹饰精美、制作精湛
这两件印婴戏莲纹绢却出自
与宋朝并存的西夏匠人之手
西夏占据着宁夏、河西走廊等地区
宁夏平原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这里的桑蚕业和丝织业本就有着悠久的历史
西夏很重视丝织业的生产
为了学习中原的丝织技术
曾向宋朝要求派熟悉丝绸纺织的匠人来西夏
这些匠人把中原地区古老的丝织技术
包括宋代新兴技术带到了西夏
西夏专门设立
“织绢院”和“绣院”等机构
管理棉、麻和丝纺织业的生产
随着丝织业的发展
西夏已经能生产出
绢、纱、罗、绮、绫、锦、缂丝和刺绣等
许多精美的丝织品
这说明西夏丝织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
而这两件印婴戏莲纹绢中
婴戏图案胸前的肚兜带有中原风俗
而婴孩的发饰却有党项民族特点
整个婴戏图案静中有动
是很有特色的纹饰
精湛的纺织技法
独具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
历经千年仍然鲜艳的颜色搭配
使得这两件绢
成为西夏时期绢制品的上乘之作
今年7月11日
“西夏陵”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点击查看详情)
包括印婴戏莲纹绢在内的一批文物
为我们揭开西夏的文明密码
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与融合的实证
央视新闻 《文博日历2026》
现已开售
快带上这个“国宝电子导游”
和“博物馆活页手账”
开启专属于你的2026年吧
点击图片,“马”上拥有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